APP下载

“再+X+不过”构式的成分及语法化历程

2018-08-28刘纳言

北方文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语法化构式

刘纳言

摘要:“再+X+不过”结构来源已久,但是一直都是“再VP不过”,直到近代汉语中才出现了“再AP不过”这样一个构式,表达“程度最高”,相当于一个程度副词。这个构式的产生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语法化,而且直接影响了“不过”的语法化进程,使得“不过”成为了一个附着语,表示“程度很高”。而“再AP不过”构式的产生,也与“不过”分不開关系。

关键词:“再+X+不过”;不过;构式;语法化

一、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结构形式在语法化的过程中,会从原意出发继续产生新的语法功能,而形成固定的结构,如“再+X+不过”结构。这个结构在近代汉语就已产生,笔者在CLL语料库找到的最早材料是元代的话本选集的用句,但是用法和今日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真正的“再+X+不过”构式在清代才成熟固定下来,并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相当于程度副词“很”“非常”。

注:本篇文章的语料来源大部分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为节省篇幅下文将这部分语料省去标注。

二、“最/再+X+不过”构式中“X”的构成及分析

笔者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查询到不重复计算共260条语料。其中,褒义形容词有207个,占比79.62%,贬义形容词有25个,占比9.62%,中性形容词11个,占比4.23%,动词12个,名词2个,词组2个,三者加起来占比不到7%。

“X”的构成成分确实多种多样,但是从比例上来说,形容词占主体的同时,以褒义形容词占比为主,而动词、名词、词组的比例相比较来说非常少,二者的差距非常悬殊。笔者认为并非各类成分都可以套入“再+X+不过”构式中。

(一)“再+X+不过”构式中“X”的构成

1.“X”以褒义形容词充当时,总的来看,“X”以性质形容词为主。而状态形容词相对较少,这主要是与“最/再+X+不过”的描写对象有关。Wechsler(2005)将英文中形容词能否受程度副词修饰和能否有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分为两大类:等级形容词(gradable adjective)和非等级形容词(nongradable adjective)。[3]等级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汉语的情况虽然和英语不同,但是性质形容词在用来描写具体事物某种可观可判断的性质时,相对于描述状态的形容词来说更加容易量化对比,因此可以类比成等级形容词,而状态形容词由于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状态,状态是很难区分层级的,因而就更像是非等级形容词。因此,“再+X+不过”构式更趋向于修饰性质形容词。

2.“X”以形容词充当时,以褒义形容词为主。根据利奇提出的“损益尺度”来看,语言交谈中,听话人越得益表示说话人的话越礼貌。极度副词在言语交谈中很少用来修饰贬义词,而以褒义词居多,从而达到褒扬的目的。

3.而当“X”以名词充当时,“X”起修饰作用,相当于形容词。教材在概括名词的语法特点时,都有这样一条:不受副词修饰。那么,“最/再+X+不过”构式可以修饰名词吗?关于这种语言现象的讨论,学界大致有四种观点——“不规范说”“转化说”“活用说”“条件说”。[4]“不规范说”坚持名词不能受副词修饰的说法。“活用说”则认为这里的名词已经活用为形容词。“转化说”则认为像“很科学、非常规则”这样的结构,“科学、规则”已经转化为形容词。90年代后期以来,出现了“条件说”,逐步有人肯定了这种用法,从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副词修饰名词的条件。虽然四种说法不一,但是除了“不规范说”之外的其余三种说法,都认为此处的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已经活用或转化为形容词用法了。笔者是认可这种看法的,现代汉语缺乏形式变化,因此在某些交谈场合下会出现语言形式缺失的情况,因此只能把同义的名词强行“活用”或者“转化”为形容词用法。

4.“X”由动词和词组充当,并不属于“再+X+不过”构式的用法。下例中“再胜任不过”和“再政治正确不过”事实上还是一种在语言形式缺失时的活用(或转化),其本身仍然是修饰性的,因此二者归入上述活用(转化)的情况,在此不谈。但词组例句(3)“再适合他不过”,动词例句(4)“再搪塞不过”就不同了,原本应该是“再搪塞他不过”,这是“再+X+不过”构式在语法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残留。这里的“再X不过”其实并不是程度副词用法。

(1)好了好了,你是再胜任不过的人选了。

(2)在中国人的意识形态里,这可是再政治正确不过的。

(3)他从来就不屑于在本来就很愉快的场合中搞得慌里慌张,因而,这种方式再适合他不过了。

(4)可是何博传犯的第三个错误就再搪塞不过去了!

三、“再+X+不过”的语法化进程

最初的“再”和“不过”最初还未形成一个构式,二者分开来造句。而这个构式的来源主要是受到“不过”的影响。“不过”的语法化进程已有前人做过详尽研究,学界现在普遍认为“不过”分为两条演变路径[5],如下图:

不过1(短语)→不过2(副词)→不过3(连词)

不过4(附着语)

“再+X+不过”中的“不过”就是“不过4”,是一个附着在形容词性成分后面的附着语,表示程度的最高级。但是最开始“再+X+不过”中是不过1。这个不过1一开始是用在动词后面,构成“VP不过1”,表示“动作行为不能坚持下去、不能实现”之义,相当于“VP不下去”。如:

(5)你便有千员将,闪不过明月偃月三停刀。(《关汉卿全集》)

这种动作用在两个人或两个群体之间时,一方的“不可继续”就代表着另一方胜利,就会带有比较意义。如:

(6)张富被官府逼勒不过,只得承认了。(《宋四公大闹禁魂张》)

(7)立逼着攒他去了,又不叫小厮领他,十分扫兴人不过!(《金瓶梅》)

例(6)中,“不能继续、不能承受”的分别是“逼勒”动作的承受者,而(7)中,“不能承受”的则是“扫兴”动作的发出者。二者虽然施受关系不同,但都表示“施受中的一方某动作状态有着另一方无法企及高度”。

而当要表达“虽然施受中的一方某动作状态处于压倒性高度,但是另一方在已经‘抗争过的前提下,还是失败了”的这种比较语义时,“不过”就会和“再”搭配在一起,而且此时的在“再”后面常接数词,成为“再三”“再四”。如:

(8)公子再四被逼不过,只得含泪而言道∶“仆天涯穷困,蒙恩卿不弃,委曲相从,诚乃莫大之德也。(《老乞大新释》)

(9)玄德再三推辞不过,只得依允。(《三国演义》)

这种“再VP不过”是从“VP不过1”的用法直接引申出来的,“再”的加入,表示动作的重复或继续会带来量的增加,而汉语里性质形容词有量的特征,而且有一个幅度。其量度的变化就好像动作的继续进行一样,因此VP扩散到AP,变成“再AP不过”。如:

(10)这是他的僻性,孤介太过,我们再傲不过他的。(《红楼梦》)

(11)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红楼梦》)

因为“X”成分的改变,此时的“再”不再是纯粹表示次数的增加,而是沾染上了主观的情感,表达的是“绝对AP不过”的意义。这种变化是客观表述过程中“移情”(empathy)的结果,即当说话人为了突出或强调某种情感时,隐含的主观性因素会凸显出来,因而这里的“再”实际上也虚化了,带有“绝对”的意义。

而同时期,由“再VP”扩散出的“再+AP+一点(一些)”的用法开始出现,表示AP的性质加强。这种用法在清代广泛出现。如:

(12)你求的事情不要说个把海关道,只怕再大一点也行。(《孽海花》)

而当这种用法用于否定句时,如例句(21)“再大一点”的情况不能实现时,就会引申出“再大也没有”的用法,即“再+AP+(也)没有”:

(13)三爷说:“四位老爷为何三个酒盏子?”小二说。”还是现借来的,再多也没有了。”(《小五义》)

而因为AP的程度无法再加深了,因此“再+AP+(也)没有”等于是说“AP的程度最高”。而由于“不过”与“没有”的语义的相关性,“再AP不过”也会因为聚合机制而表示“AP的程度最高”。这种构式最初出现在清代末期,至民国时期已大量出现,如:

(14)那知才过了黄河,那边的酒要算是再好不过。(《续济公传》)

(15)这种人,说他是个大笨蛋,是再合适不过了;若要说他巧,那他又巧在何处呢?(《古今情海》)

至此,“再+X+不过”构式就完成了它的语法化进程。

四、结语

本文在描写“再+X+不过”构式语法化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得出了“再+X+不过”构式两者的语法化过程。“再+X+不过”这个结构中的“不过”由不过1得来,最开始的形式是“VP不过1”,表示“某动作无法持续下去”之义,相当于“VP不了”。而当强调“无论VP多少次都VP不过1”的意义时,“再+VP+不过”就出现了。后来VP扩散到AP,“再AP不過”也随之出现。而同时期,由“再VP”扩散出的“再+AP+一点(一些)”的用法开始出现,而当这种用法用在否定句时,“再+AP+(也)没有”就随之出现了,而因为AP的程度无法再加深了,因此“再+AP+(也)没有”等于是说“AP的程度最高”。而由于“不过”与“没有”的语义的相关性,“再AP不过”也会因为聚合机制而表示“AP的程度最高”。

参考文献:

[1]雷冬平.极度构式“最/再+X+不过”的构成及语法化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2]李秉震.什么能“最/再X不过”[J].语文建设,2006(01).

[3]Wechsler,Stephen.2005.Weighing in on scales:A reply to Goldberg and Jackendoff[J].Language,8l(2):465-493.

[4]施春宏著.语言在交际中规范[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196(第1版).

[5]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猜你喜欢

语法化构式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汉语史论集》述评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下)
一种新的“不是A是B”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