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2018-08-28鲁楠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13期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鲁楠

【摘要】 目的:研究对比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软通道与硬通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近2年于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9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行软通道治疗者44例归为对照组,行硬通道治疗者45例归为观察组,比较软通道与硬通道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脑实质血肿引流时间、脑室血肿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56、7.032、6.908、6.902,P<0.05)。治疗后5、7 d时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3、6.054,P<0.05)。术后1、6个月时,观察组GO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0、7.93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62,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时,采用硬通道的效果更佳,血肿清除效果显著,患者预后良好,且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关键词】 软通道; 硬通道; 高血压脑出血

doi:10.14033/j.cnki.cfmr.2018.13.0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13-0172-03

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有内科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内科保守治疗治疗时间长,仅适用于出血量少、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1]。而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凭借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操作方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临床应用,该术式根据术中引流管材质的不同可分为软通道和硬通道两种治疗方法[2]。为比较两者的应用效果,本文以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组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6月-2016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了89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9例患者中男52例、女37例,年龄43~75岁,平均(54.7±9.6)岁。纳入标准:符合高血压脑出血诊断标准并术前经CT确诊;病情均为首发;均知情同意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颅内动静脉畸形者;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烟雾病者;存在既往脑部手术史者;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不配合治疗者。本研究内容均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行软通道治疗的44例患者归为对照组,行硬通道治疗的45例患者归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完善常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给予血压控制、脱水剂、并发症防治、对症支持治疗等处理。

对照组患者行软通道定向置管引流术,常规消毒铺巾,CT定位下以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平面,穿刺点为穿刺平面最大长轴线与同侧额部的体表投影,并且避开上矢状窦和额窦,在头皮与血肿远端距离的基础上缩短5~10 mm为穿刺深度,2%利多卡因局麻后,使用手摇钻钻透颅骨,按照设计的穿刺方向及深度使用脑膜针穿破硬脑膜,于血肿中心置入引流管,接5 ml针管作为侧管,抽出暗红色液体即代表穿刺成功,抽吸时的负压不得超过1 ml,待抽吸量达到血肿量的1/3~1/2后关闭引流管,外接一次性颅脑外引流器,开放引流。

观察组采用硬通道,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局麻,将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固定于电钻上,在电钻动力驱动下对准术前CT定位确定的穿刺点即血肿最大层面中心位置距离颅骨最近的颞部投影垂直进针,感觉有落空感后将钻芯拔出,安装上塑料针芯后慢慢推入血肿中心,然后拔除塑料针芯拧紧帽盖。接5 ml针管作为侧管,抽吸血肿,抽出暗红色液体即代表穿刺成功,抽吸时的负压不得超过1 ml,待抽吸量达到血肿量的1/3~1/2后,夹闭侧管,接引流袋引流,回到病房后开放引流。

术后两组患者均复查头部CT,观察血肿变化,及时调整引流管开口方向,血肿残余量在10%以下且颅内压正常时即可拔除引流管。术后两组均给予血压控制、甘露醇和利尿剂脱水降颅内压、并发症防治等常规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脑实质血肿引流时间、脑室血肿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3、5、7 d时对患者行CT颅内血肿扫描,由血肿长度、宽度及厚度计算血肿量[3]。术前及术后1、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而定,总分1~5分,分值越高,代表预后越好[4-5]。记录两组患者发生的并发症。

1.4 统計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脑实质引流时间、脑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脑实质血肿引流时间、脑室血肿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肿量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后5、7 d,观察组患者血肿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GOS评分比较

术后1、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GO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发生颅内感染2例(4.4%),再出血1例(2.2%),气颅4例(8.9%),颅内碎片残留2例(4.4%);对照组发生颅内感染5例(11.4%),再出血4例(9.1%),气颅5例(11.4%),颅内碎片残留6例(13.6%)。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9/45),低于对照组的45.5%(2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6.562,P<0.05)。

3 讨论

对于高血压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医学界普遍认为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血肿形成后其占位效应会对脑组织产生直接损害,二是血肿产生的机械压迫作用,可导致周边脑组织受压缺血;三是血肿可分解产生对脑组织有神经毒性作用的物质[6-7]。从高血压脑出血的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可看出解除血肿占位效应、减轻血肿分解产物的神经毒性作用、减少脑水肿、恢复脑灌注是临床手术治疗的关键,索书涛等[8]指出,对于幕下血肿量在10 ml以上,幕上血肿量在30 ml以上,伴有意识障碍的患者应及时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最好选在脑出血后4 h内。

微创血肿穿刺引流术中的软通道与硬通道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软通道多由硅胶材料制成,而硬通道由刚性材料制成。软通道引流管对颅内血管的损伤较小,具有可重复性好、深度可调整、引流冲洗方便、价格低廉等优点,但软通道固定不牢固,易打折,且在脑针抽吸完后,优于头皮组织堵塞了钻孔,造成放管难度大,抽吸时管腔易塌陷,清除固态或半固态血肿的效果并不理想,另外软通道操作费时,抽吸时易有碎骨片被带入脑实质内[9]。本次研究中,对照组颅内碎片残留发生率(13.6%)高于观察组(4.4%)也证明了这一点。硬通道固定牢固,不易脱出血肿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密闭性,无打折现象,开皮后转头可直接置于穿刺部位旋转,可起到压迫止血的作用,且不易脱落移位,不易感染,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颅内感染、再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也证明了以上观点。但有研究认为,硬通道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不如软通道灵活,进针后不能调整方向,且对脑组织有机械切割作用,操作不当易引起气颅[10-1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脑实质引流时间、脑室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5、7 d时血肿量少于对照组,术后1、6个月时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在缩短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清除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优于软通道,与黄春刚等[12]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本次研究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血肿穿刺引流术治疗时,采用硬通道的效果更佳,血肿清除效果显著,患者预后良好,且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治疗的首选。

参考文献

[1]马春丽,张军.软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2(4):249-250.

[2]李化伟,丁秀文,潘迪飞,等.软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10(20):26-27.

[3]李玉辉,王美清,李东升,等.软、硬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3):95-98.

[4]潘国军,刘延浩.硬通道与软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13):50-52.

[5]杨立丰,万晓书,李海渊,等.硬通道与软通道微创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0):64-65.

[6]郑伟杰,林运全,金永寿,等.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J].微创医学,2015,10(4):460-462,465.

[7]郑伟杰,林运全,金永寿,等.定向软通道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3):60-63.

[8]索书涛,贡平,彭小健,等.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4):111-112.

[9]李佰涛,陈春林,陈力行,等.软通道微创技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2):36-38.

[10]甘朝敏,祝正斌,杨立行,等.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医药前沿,2013,3(36):205.

[11]陈小飞,尹善浪,邵俊卿,等.立体定向置管引流术治疗深部高血压脑出血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2):137-139.

[12]黄春刚,张国栋,郭金栓,等.软通道与硬通道微创介入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36-38.

[13]廖頌明,江焕新,沈伟俊,等.硬通道引流和软通道引流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3):294-295.

[14]陈燕飞.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老年危重病人高血压脑出血的研究[J].医药前沿,2015,5(9):156-157.

(收稿日期:2017-11-02)

猜你喜欢

高血压脑出血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
高血压脑出血个性化手术的疗效及对术后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穿刺引流术中应用尿激酶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不同手术时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分析
小骨窗开颅和穿刺引流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肿疗效比较
高血压脑出血的血肿物理状态与手术策略
不同出血量采用小骨窗开颅与常规骨瓣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对比研究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治疗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对比
早期行呼吸机间歇纯氧治疗对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呼吸指标和预后的影响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