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实验教学中的科学性问题

2018-08-27薛玲

新课程·小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科学性实验教学

薛玲

摘 要:科学离不开实验。真实的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是学科学、做科学的重要环节,是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来源,所以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语言的使用等各方面都要力求做到科学无误,只有这样,科学实验才能更科学。

关键词:实验教学;科学性;理性提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悟得科学道理,树立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式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实验,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收集第一手的證据和资料,还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及与他人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可以说,实验也是科学课上师生们最为感兴趣的环节之一。但是,我们在很多时候,只注意到了或丰富多彩或趣味盎然的现象,学生大呼“成功了”,却忽视了实验设计、材料选择、操作过程中的种种不科学、低效率的,甚至错误的细节之处。这些都是与科学学习过程中应体现的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背道而驰的。以下就是有关实验中的各种科学性问题。

一、源于生活的实验材料缺乏科学性

生活化课堂渗透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虽然许多科学实验在实验室都有现成的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但生活中方便易得的筷子、石子、碗等物品也是我们常用的实验材料。这些材料的加入让课堂充满生活化气息,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但有时也会导致实验过程过于粗粝,比如用过滤法分离泥水混合物时,教师用工具箱提供的塑料滤杯,学生有的则带了自制的滤杯,这样操作大大降低了难度,但由于滤纸是平铺的,所以过滤效果并不好,水还是浑浊的,更糟糕的是,学生失去了学习正确过滤操作的机会。当然,有些老师会启发学生思考这些问题,找出原因并重新实验,这时学生就能真正学到过滤的规范操作了,可也有老师认为这是中学的事情而不予理会。所以,当生活用品因其固有的缺点来充当生活化教学的材料时,教师一定要在科学性上严格把关,不能以牺牲科学性为代价。

二、教师缺乏对教材实验的反思和改进

现在在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师生做教材上的规定实验,取而代之的是自创实验。然而,很多自创实验的材料是直接从网上购买的,价格高昂,这与新课标提倡的活用身边的大众化的、简单易得的、低成本的材料这一观点是不相符的。事实上,我们教材上的实验材料大都源于生活,随手可得,那为什么不去选择后者呢?根据调查,很多教师认为这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源于生活的第一手材料需要经过费时费力的组装才能用于课堂实验,而且比起直接购买的还是稍显粗糙。第二,有时会影响实验数据的准确性。比如在研究压缩空气的弹性时,教材上是把两个充了不同体积的空气的长条状气球用胶带粘在吸管上,吸管内再穿根细长绳,拉直绳子,同时放开两个气球,观察哪个气球跑得远,由此来说明压缩空气的量越多,所含有的能量也越大。事实上,该实验具体操作时难度比较大,实验数据也不够准确,所以很多老师宁可去买一些制作好的实验装置。但其实,这个实验只要稍微改变一下思路,就可以看到明显的对比效果。比如取两个相同大小的篮球,一只充满气,另一只充一半气,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观察、比较哪只反弹得更高,就可以说明同样的科学原理了。所以,用活、用巧生活化的材料同样可以满足科学实验的科学性要求,而且对教材实验的反思和改进本身就是一个做中学、学中思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不仅其乐无穷,更是训练了学生和老师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实验教学的内容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理性提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要以自然现象或社会生活中的有关科技问题为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尝试解决这些“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技能和态度。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因为时间或教学设计或学生原因,会有一种挫败感:怎么上了这节课和没上一样的效果呢?学生知道的在上课前就知道了,想知道的下了课还是不知道,忙忙碌碌一节课,准备那么多实验材料,分组实验热热闹闹,回答问题有声有色,怎么感觉还是白忙活了呢。当然,这种感觉在实验课、阅读课上不多,但在科学方法和思维训练课上就多见了,这可能与该类课型的属性有关,它并没有外显的操作性强的规范,更多的是通过表面的活动去寻找内在的方法和规律,不仅要求教师设计的连环活动要有内在系统性、层次性,而且在组织分组活动的同时要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提升。

在实验的科学性方面,我们还会发现一些误区,如教师语言表达得不规范,随意性大,缺乏对学生语言的有效指导;以现象的再现、观察、描述和操作流程为实验教学的重心,缺乏对科学原理的了解;在一些对比实验中,忽视对数据的分析。所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老师觉得一旦涉及科学概念、原理、公式、数据就不再是小学科学,而是跨界到中学了,同时也担心学生会因此失去兴趣。而事实呢?比起“一切尽在掌握”的潇洒,“一切皆有可能”的探索让学生更有自我效能感,一个有自我效能感的人,又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科学离不开实验。真实的具有科学性的实验是学科学、做科学的重要环节,是第一手资料的可靠来源,所以我们对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教学的设计、实验语言的使用等各方面都要力求做到科学无误,只有这样,科学实验才能更科学。

参考文献:

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12.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科学性实验教学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