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图景:“田园化”的生活
——生态文明美化黄龙风尚

2018-08-23梁芝芳

当代陕西 2018年13期
关键词:黄龙人居垃圾

◎梁芝芳(本刊记者)

通过全面优化人居环境,环境秀美、生活甜美、乡村和美不断刷新黄龙的农村颜值,让农民“生活得美丽”

当代陕西|朗读者

站在村民代言成家门口,远远就能看到黄龙县界头庙镇的轮廓。

就这么一段距离,过去要“跑断腿”——界头庙镇神地山户村一大半是土路,坡坎相接、起伏不平,“一下雨连摩托车都骑不上去”。而现在,平整的水泥路从镇上一直延伸到代言成家门前,孩子坐着车到镇上小学上学,15分钟就到了。再从镇里到县城,就更方便了。

缩短城和村之间距离的,不止是道路。村容整洁、新房漂亮、生活设施齐备、人居环境不断向城市看齐……在黄龙,乡村在人居环境综合治理中全面“刷新”,村容村貌“脱胎换骨”。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10662元,增长9.8%,超过全省平均值。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环境

黄龙的村庄,大多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黄土绵延、沟壑纵横的陕北高原上,这并不多见。然而几年前,这份诗情画意却常常被垃圾“上山下乡”“围城围村”的尴尬景象所淹没。

去年4月起,这些“放任自流”的垃圾有了新去处——垃圾兑换银行。在这个“银行”,50个烟头兑换1个绿色积分,2公斤废旧塑料也能兑换1分;5个绿色积分可以兑换一袋洗衣粉,8分兑换一条毛巾。塑料袋、旧电池、易拉罐等不再是随手丢弃的垃圾,而是村民眼中的“宝贝”。

“捡垃圾,存积分,兑奖品。”黄龙县城管局局长王安全用九个字解释垃圾银行的兑换规则,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垃圾兑换银行总行行长,负责管理全县1个总行、8个分行和41个兑换网点。“截止上个月,全县累计办理1.3万存折,兑换垃圾4.6万人次,兑换商品73.7万元。”对客户信息及“银行资产状况”,王行长心中有数。

石堡镇东社区居民魏仙仙是镇上“垃圾银行”的“老客户”,开户一年多,已经累积了好几百分,光兑换记录,存折上密密麻麻十几行。“1个积分相当于1元,可随时兑换等价商品,也可‘零存整取’。”魏仙仙算了算,送“银行”比废品收购站划算,而且可兑换的日用品有50余种,品类比家附近的小卖部还丰富。可近来她发现,这个既美化环境、还能锻炼身体的“生意”越来越难做了,“街面、巷子没了垃圾,河道里的塑料袋也捞干净了”。

群众算小账,县上算大账。王安全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五笔账:

一是经济账。总投资120万元的垃圾银行建设起来,动员全县城乡居民主动参与环卫,减轻环卫工人工作量和需求量,去年全县环卫工人总量减少65个,以每人3万元工资计,财政节省开支近200万元。

二是生态账。银行通过与当地垃圾收购商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实现可回收垃再利用,变废为宝;不可回收的垃圾则送往垃圾压缩站就近处理。减少了垃圾污染,美化了乡村环境。

宛如画境的石堡镇梁家河村 冯雪峰/摄

三是民生账。通过垃圾兑换,群众得了实惠,“银行”变卖垃圾收入的11万余元,用来丰富兑换商品品类。此外,县上聘用贫困户担任保洁员119人,垃圾兑换营业员40人。

四是观念账。垃圾银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每天按时将垃圾分类出户逐渐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不少人还主动维护起房前屋后、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与绿化。

五是发展账。去年3月,黄龙县在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后,提出利用3年时间全覆盖创建国家卫生乡镇的目标,“垃圾不落地”是创卫的第一步。

依托垃圾银行,黄龙县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四级责任体系,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3.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

农村迅速变美的同时,历史遗留下来的“空中蜘蛛网”成为人居环境改善的一大“绊脚石”。供电、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单位架设的电线杆多,线缆杂,有的横跨道路且高度不足,更有一些废弃的电线、破损断裂的线杆,既不美观,又不安全。

2017年,黄龙县投资6450万元实施架空配电线路入地、人行道提升改造工程,率先对县城内13公里的强弱电架空线路进行入地改造,并完成了龙湖、无量山等主要景区的杆线下地改造。一些有条件的乡镇,“空中蜘蛛网”也正在清除。

在乡村环境整治中,黄龙新建通村道路11条64.3公里,供水管网40.04公里;更换安装太阳能路灯326盏。做好“加法”的同时,也不断做“减法”——125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封堵;拆除违章建筑和废弃院落房窑2.5万余平方米;清除路边秸秆、杂草垃圾5.7万多立方米。

一加一减,实现了天蓝地净。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日子

圪台乡圪台村56岁的麻玉亮,两个儿子都已在西安定居,可他始终不愿随儿子搬去城市,坚持守着村上两间老屋。在他眼中,村子依青山傍绿水,远离都市喧嚣,更可贵的是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和无污染的蔬菜瓜果。他和老伴在院子里辟出两块地,一块种菜、一块栽花,“出门是公园,进门是花园”,日子好不惬意。

而真正让儿女们放心麻玉亮两口“留守”农村的,除了优美的人居环境,还有日益便捷的乡村生活,尤其是今年把蹲坑旱厕改成了冲水马桶,村里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围四边,捂鼻子,踮脚尖,蚊蝇飞,臭熏天。”这是过去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不仅严重影响环境卫生,而且蚊蝇传染的疾病危害着群众的健康。

一场“厕所革命”,结束了旱厕历史。去年以来,昔日的“露天坑”逐渐被“水冲式”所替代。

“自家用,还不用掏一分钱,咋不愿意?”石堡镇梁家河村村民陈世良告诉记者,村支书一说要给村民建不跑臭味、不招苍蝇蚊子的厕所,大家都举双手赞成,“唯一不情愿的,是以前沤在粪坑里的粪还能浇地,改成和城里人一样的厕所,是不是就不能浇地了?有机肥料就这样白白扔了,太可惜”。

“改造后的冲厕,照样可以留住有机肥料。”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呼亚龙说,改造前,工作组拿着一张“双瓮漏斗厕所安装示意图”挨家挨户解释:无害化卫生厕所连接的是两个深埋在地下的橄榄形大瓮,高1.6米,肚圆直径达1米,两瓮之间用倾斜30度的过粪管相连。粪便先流到前瓮,当粪便高于后瓮过粪管口时,前瓮粪便就因压力自动流入后瓮。“粪尿通过在瓮体内密封储存、厌氧发酵,杀死粪便中的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就变成了很好的环保型无害化有机肥料。”

这种既干净卫生又能留住有机肥的无害化卫生厕所,现在是黄龙大部分村庄的标配。截止2017年底,全县7个乡镇1.4万户共完成旱厕改造6300座,改厕率64.3%。今年县上又拿出800万元,计划新建农户院落厕所3000座。仅此一项,占全县2017年财政收入近六分之一。

根据规划,2020年黄龙全县将消除旱厕,实现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为了确保百姓长期受益,黄龙还把农村改厕与沼气池建设、改厨、改圈相结合,实现了粪便、秸秆、有机垃圾等农村主要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同时,各村铺设生活污水管道,实现雨污分流。

“‘小厕所’背后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民生‘大文章’。”呼亚龙认为,这个小小空间串联着村民的生活习惯、居住环境,更直接推动了当地人经济收入、经营理念、乡风文明的全面现代化。

“过去在农村,邻里之间常常因为对方的粪坑而吵架,张家说李家的粪坑离自家门口太近,李家就说张家的臭味跑到了自家屋里。”白马滩圪崂村支书薛增文说,“因为臭味儿闹的,有时感觉大家的脾气都跟着变臭了,一点就能着。”

而如今,旱厕不乱搭乱建了,污水不到处横流了,村里的小路跟着硬化起来,还将村口烂河滩改造成了旅游景点。村子一美,大家的心情也随之舒畅起来,待人接物的态度慢慢转变,乡邻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美丽乡村的‘面子’‘里子’都光亮了,不愁城里人不来。”薛增文发现,不少村民对发展乡村旅游跃跃欲试,一些“嗅觉灵敏”的已将家中空闲的房间收拾出来,开起了农家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和谐

石堡镇梁家河村三面青山环绕,入眼皆是绿意,十步一亭、百步一景。更难得的是,村里改造时,遵循原有的自然肌理,大树不砍、河塘不填、道路不截弯取直,一栋栋白墙黑瓦的民居依地形分布,错落有致。

扫码听黄龙歌曲

五月的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 张冰/摄

然而去年以前,这个距离县城9公里,辖3个村民小组216户人的小村庄还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村”,环境脏乱差,村容村貌多年没有改观。一进村口,就是一片占地20余亩的垃圾场。“整改时用30吨的卡车装了100多车,整整运了7天。”在村党支部书记马文龙看来,这两年间村里的变化,比过去20年的都多。

在黄龙,“画家画出来的村庄”不止一个梁家河。白马滩镇圪崂村在保留乡村古朴景观的基础之上,重新改造了那些已经废弃或者面临废弃的老旧民居,让历史遗存和新建民居的建筑形制风格保持高度吻合,保持了乡村环境的一致性。

针对一些乡村“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问题,黄龙县提出乡村环境整治的2.0版——不“涂脂抹粉”、不大拆大建、不一味“以新代旧”,保留农村乡土味。在推进人居环境改善的同时,合理控制商业开发的业态和规模,引导生活空间与自然山水、产业空间和谐共荣。

黄龙在提高乡村“颜值”的过程中,建设的“工程师”始终与规划的“设计师”如影随形。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进行统一规划,整个县城就是一个大景区,各村又有因地制宜的治理规划,每个村都是一个景点。

47个村,47种发展路径:琉璃瓦、马头墙,家家门前铺设青石板台阶,瓦子街村依托瓦子街烈士陵园,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张峰村,一水儿的明清古风建筑,保护千年古村落原貌;依山傍水、紧邻无量山景区的梁家河村按照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厕”七要素,建设了产业观光、休闲娱乐、文化展示、特色餐饮四大旅游功能区,全力建设旅游乡村。

“黄龙的乡村建设分三步走,也可以说是一次‘美丽’长跑——‘清洁’起步,‘生态’接力,跃上‘宜居’。”黄龙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副局长杜少锋介绍,目前47个行政村全部达到清洁乡村标准,14个生态乡村、7个美丽宜居乡村完成对标建设。

优美的农村人居环境,环境是表,文明是里。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过程中,绿色融入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村民的行为习惯,也推动了乡风文明和乡村善治。

“政府一头热,村民冷眼看”是不少地方改善人居环境时,经常遭遇的尴尬。但在黄龙,群众已成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当家人”。

圪崂村道路拓宽需征用部分田地,原来对征地、毁苗等问题斤斤计较、寸土不让的村民纷纷站出来,支持村上工作;河道两侧整治、公共场所绿化资金不够,村民起早摸黑投工投劳,还自发要求改善环境,自愿掏钱改善家门口的小河水质。

“村上的活,不给钱也干。”66岁的刘军西门前河道整修,他二话不说,辞了城里工地230元一天的活计就来了,干了将近两个月没问过一句工钱,还拉着老伴一起做河岸绿化。之所以有这么高的“觉悟”,是因为他明白村子建好了,自家的好日子也就来了。他把院子整修一新,打算下半年开农家乐、办民宿,“到年底能挣四五万元”。

正如一位乡村干部所言,黄龙的美,不只在姹紫嫣红的花,或深或浅的绿,更在人与自然相融共生、乡邻之间和谐共富。

猜你喜欢

黄龙人居垃圾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最美城市“绿化带”
等价转化
产品力时代,保利发展控股全面进阶健康美好人居
垃圾去哪了
雪舞黄龙
黄龙河川道
倒垃圾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中国人居史》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