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图景:“纯天然”的理念
——生态文明美化黄龙路径

2018-08-23

当代陕西 2018年13期
关键词:黄龙宜居农产品

◎张 军(本刊记者)

从“一处美”拓展为“一片美”、从“新村美”拓展为“协调美”,使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更便利

“早知有黄龙,何必下江南。”

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的黄龙县,位于陕西中北部、延安东南缘,全县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7%,林草覆盖率92%,空气负氧离子含量高,动植物种类繁多,是全省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素有“陕西一叶肺”和“天然氧吧”的美称。

“由于限制开发,黄龙县的传统工业几乎为零,但也让黄龙避免了过早过度开发,为黄龙留住了原生态、纯天然的好山好水好生态。这方绿水青山,是黄龙最大的本钱。”《当代陕西》采访中,黄龙县委书记王云祥介绍。

从“关键小事”入手

生态宜居,首先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治理得干干净净,以崭新的面貌来展现新农村生态宜居的生活。

走进黄龙县石堡镇梁家河村,微风习习,碧波荡漾,一副山水画卷徐徐展开,一幢幢、一排排灰瓦白墙、江南韵味的农家小院镶嵌在翠绿之中,或古韵古风,或清爽整洁,与周边的青山绿树相映成趣。在这里,可以品龙翘茶、尝农家味,也可以在大自然中体验烧烤、垂钓,还可以邻水捧读、凭栏赏景。在这里,你总能找到一种让自己回归自然、纵享难得田园时光的休闲方式。

“在农村,人居环境矛盾最突出的就是垃圾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脏乱差问题。”黄龙县石堡镇镇长杨峰告诉记者,多年前这个村产业单一、环境脏乱差、班子软弱涣散,是众所周知的“烂杆村”。

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文龙介绍,村上先后投资700万元,新增绿化面积42亩,整治沿线卫生7.8公里,铺设污水管道3700米,建设100立方米化粪池3座,维修排水渠3100米;安装路灯35盏,绿化美化道路2.6公里,改厕98户……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乱象一去不复返。

2017年,黄龙县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投资5000万元,加大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农村改厕和脱贫攻坚基础设施“三提升”为重点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规划安排项目建设,优化村庄布局,实施25个生态乡村、7个美丽宜居乡村对标建设,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扎实推进厕所革命,2018年,县政府还将拿出资金1100万元,计划改造旱厕3000套,新建旅游公厕7个,全面消除旱厕,旅游公厕达到60个,为实现生态宜居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黄龙县还不断加大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力度。为每个乡镇建立了垃圾填埋场,每个村配备专职保洁员,设置了固定垃圾箱,垃圾初步实现了户收集、村运转、镇处理,农村环境有了明显好转。

“人居环境改善,必须重点谋划、重点投入、重点发力。”黄龙县县长李富荣表示,下一步,黄龙县将从“出行难”“吃水难”“排水难”“如厕难”等这些民生“关键小事”入手,高水平打造生态宜居农村环境,力争实现镇村垃圾处置、污水处理、农村改厕全覆盖,让黄龙不仅体现“江南水乡”的田园韵味,青山绿水的乡愁醇味,更体现乡村振兴的现代之美,实现从“一处美”拓展为“一片美”、从“新村美”拓展为“协调美”的转型升级,使农村更清洁、更宜居、更便利。

推进生态农业“后整理”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是人们对农村心驰神往的记忆。然而,长期以来,化肥、农药等残留污染严重,畜禽养殖、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随意处置,使农村的宜居生活在人们心目中大打折扣。

对此,黄龙县在延安市委苹果“后整理”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生态农业“后整理”概念。“其实质就是立足黄龙生态,对农产品产、供、销附加新的内容,实现全过程的监管和可追溯。”黄龙县政府副县长冯栋平说,产就是对农产品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让好产品穿上金色衣服。供就是实现农产品单一产原料卖原料和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销就是要实现农产品销售集团化、高端化、可追溯。

据了解,2018年,黄龙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加快农业品牌创建,积极开展精深加工,强化市场营销,促进三产融合。

黄龙核桃、蜂蜜、苹果等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产业链短,附加值低。为此,县上扶持黄龙干果公司、利峰公司、诚永食品、翘之灵等企业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精心包装推介优势资源,引进蒙驴集团等一批企业投资建厂,开发一批即食速食、休闲保健、功能食品加工项目,让农产品精深加工上规模、增效益,加快推动农产品“后整理”工作步伐。

黄龙核桃、蜂蜜品质上乘,但知名品牌少。针对这一短板,黄龙县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加快新的品牌创建。2018年,巩固提升5000亩“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建设成果,新增7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争取蜂蜜酒、蜂蜜护肤品等加工厂落户黄龙,完成了黄龙蜂蜜产品研发基地和国家级成熟蜜生产基地建设,“黄龙蜂蜜”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三岔镇是黄龙县有名的富裕镇。群众靠着发展苹果和核桃产业,已经撑圆了“钱袋子”。“通过新品种及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同时严格按照绿色果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配方施肥、生物农药等先进生产技术,我们镇上的核桃、苹果根本不愁卖,客商上门收购还比其他地方价格高好多。”三岔镇党委书记李广爱告诉记者。

而更让记者惊叹的,是这里的人居环境。在四条梁村,村内巷道虽然是砂石路但是路面干净,家家户户的房间里收拾得一尘不染,院落内的农具也摆放得错落有致,就连门口的柴禾垛都排列得整整齐齐。

“生活富裕了,不愁吃穿了,也要讲究生活质量。”村党支部书记常建立介绍,刚开始是党员承担了村上的巷道保洁工作,后来村民们都主动跟着干,一家看一家,一家比一家,逐渐形成了“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的风气,全村人共同创造了清洁、美丽的村容村貌。

“现在住在村上,感觉出气都攒劲,心情当然就舒畅了。”村民张治邦说。

点燃“最美的乡愁”

人们对于农村生态宜居的要求,不仅是清洁的空气、恬静的田园风光等生态产品,还有对农耕文化、乡愁等精神产品的需求。

黄龙县历史悠久,早在距今3~5万年前,著名的“黄龙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著名的西北大捷——瓦子街战役就在这里打响,铸就了解放战争史上的光辉典范。境内人口来自全国11个民族24个省区,汉、满、回、蒙各民族风俗习惯相互融合,构成了多元的民俗文化体系。

随着全县生态旅游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来黄龙的游客人数直线攀升,黄龙县及时把发展目标从观光旅游转向观光、休闲、度假多种形式并存的旅游业态上,持续加大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发展瓦子街红色文化、界头庙历史文化、白马滩乡村民俗文化、旗杆庙满族文化,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白马滩镇圪崂村,尽管还在建设中,但“记得住村韵乡愁”的美丽乡村雏形已显。因为紧邻东周古寨、千手千眼佛寺、赵氏孤儿藏匿地九郎庙、西汉大将马武练兵地等景点,白马滩镇把圪崂村作为乡村振兴旅游示范村进行重点打造。

“一期投资680万元,道路和房子都是就地取材,保持村庄原貌,不搞大拆大建和整齐划一。同时,鼓励群众开办农家乐、民宿旅馆、养蜂人家、老油坊、豆腐坊、乡间工艺体验馆等,建成古朴自然优雅的集休闲、度假、康养、露营、采摘、文化民俗等为一体的综合田园休闲观光旅游度假村。”白马滩镇党委书记赵勇刚说,在规划之初,镇上就根据村上的资源基础,立足展示特色文化,呈现地方风俗,尽量将乡土味发挥到极致,避免走入农业休闲旅游“同质化”的怪圈。

而石堡镇梁家河村,已经成为黄龙县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的生动范本。在旅游乡村建设中,梁家河村坚持保护性开发,保留了土坯墙、石板顶、石链墙的院落,改造了千篇一律的旧村民居,拆除了危房危窑和简易房,利用荒地、林地、边角地和废弃宅基地开发了景观涝池、七彩山鸡养殖园,果游采摘观光园,房前屋后宜花则花、宜草则草。规范了农户养猪养鸡,实施了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开展了农户庭院美化、农业面源污染和河道治理等环境治理工作,建立了农业产品可追溯体系……

“我留恋着山中的那片森林,那一幅幅多彩迷人的画卷,在广袤的山野上轻轻展开。漫天的云卷云舒,满山的绿波荡漾,置身于绿海之中,绿的气息扑鼻而来,人不禁有微醉的感觉。我诧异了,在这初夏的陕西,竟然还会有这样一块圣地,这样一块净土。”这是近日一位游客在黄龙县旅游之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猜你喜欢

黄龙宜居农产品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等价转化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雪舞黄龙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基于熵值法的四大直辖市宜居性评价研究
黄龙河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