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水养鱼技术的研究与分析

2018-08-22陈子耀

新农村 2018年21期
关键词:饲养管理山区

陈子耀

摘要:流水养鱼技术主要运用到了山区地形优势。基于自然水源在鱼养殖池塘内形成连续不断的水体循环交换,始终保持池塘内水体的高溶氧量和高单位水体放养量,进而促进池塘中鱼类的新陈代谢与营养摄入,促进鱼类健康生长。本文就主要从池塘选址、鱼种放养、饲养管理和病害防治四大方面简要研究分析了流水养鱼的关键技术要点。

关键词:流水养鱼技术;山区;池塘选址;放养;饲养管理

流水养鱼技术属于一种典型的集约化养殖技术,它立足于山区地形优势,借助环境内丰富的水资源与青饲料资源,合理利用放养模式专门饲养草食性鱼类。该技术拥有占地面积小、放养密度大、单产产量高、投资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且管理建议等诸多优点。非常适合那些拥有高山流水条件的农村地区。

1池塘选址技术要点

1.1池塘选址。拥有山区地势和自然流水条件的农村地区适合于建造池塘,这主要是借助其水源充足且优质。流水落差大且水位稳定的基本特点,从山地形成高低落差溪流。也可直接将池塘建造在灌溉水圳旁,该地段地形也存在一定落差,非常有利于鱼池进水和排水,也方便池塘管理,所以通常来说流水养鱼池塘多建设在民居旁边,方便投饲喂养和巡池。当然,所选溪流水质一定要清新无污染。至少保证溶氧量在5mg/L左右。且要求它的上游植被生长良好,因为当大暴雨来临后上游植被能起到一定的泥沙阻挡作用。由于是饲养食草类鱼类。所以每年应该保持池塘养殖期内水温达到15℃~30℃左右(至少保持6个月)。

1.2建池方法。首先要建池引水,选择在具有高低落差山地区域和良好水源区域建池,直接引水养鱼。考虑到山区地块存在极大局限性,所以在建池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因势利导。选择筑牢护坡的方法用土夯实地块并砌水泥墙。保证水泥墙牢固耐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山洪影响。池塘建造完毕后就要专门开辟一条引水圳到鱼池旁边。利用塑料管、毛竹筒等工具将鱼池水面向上引至少30-50cm左右。保证大量水源能够充入到鱼池,形成天然的跌水冲柱。所建造的鱼池形状则相对随意。像圆形、椭圆形、长方形、不规则形状等等均可。但一定要保证注水方向与池塘池壁切线处形成45。夹角,一般来说。流水养鱼池塘多以圆形和椭圆形见常,因为这种造型的池塘非常有利于池水循环交换。可将它的排水口设置在池底中央位置,同时具有排水和排污功能。而如果是长方形池塘则可将排水口设置在进水口的对角位置,这样能够实现全池水体交换。鱼池面积一般设计在20m2-50m2左右为最佳,池塘深度保持在1.6m-1.8m。水深则控制在1.2m-1.3m最宜。在池塘建造过程中使用砖砌或石块砌筑而成,并在池底利用水泥砂浆抹平抛光。进排水口位置要安装滤网,避免逃鱼,网目大小要根据池塘中鱼种规格大小决定。在宝成不存在逃鱼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网目。以便于彻底清除水体中的所有污染杂物。

其次在灌溉水圳旁邊也可建池,这是充分利用到灌溉用水养鱼,虽然没有高低落差水流循环优势,但也有由灌溉所形成的活动流水水体。可按照水流方向建造一个长方形或半圆形池塘。在不妨碍田问作物种植生长的前提下靠近水圳一侧建造池墙。即防土鱼池墙。该防土墙主要功能为预防枯水期可能存在的水圳水量不足问题。在防土墙上设置进排水口、拦鱼栅就能够实现外部供水,同时也能形成新的自然水流落差。保证水体缓缓流入到鱼池之中,然后再继续向水圳注水,形成人工水体流水循环,可保证灌溉用水循环利用,绝对不会浪费水源。

2鱼种放养技术要点

2.1鱼种选择。一般流水养鱼技术适合放养吃食性与类,而并非滤食性鱼类,像草鱼、鲤鱼、青鱼、罗非鱼、塘虱鱼都可放养。所放养鱼类品种还应该根据饲料来源而定。根据流水养鱼池塘所处的高山山区地域特点,草鱼可成为主要养殖品种。养殖草鱼也能有效发挥山区青饲料丰富的资源优势特征,直接降低鱼养殖成本。

2.2鱼种放养。鱼种放养之前必须为池塘消毒,排干池水。清除池塘底部淤泥和所有杂物。在断水状态下暴晒两天,然后再注入新水。维持池塘水深在20cm左右,并将配比为0.3kg/m2的生石灰大量兑入池塘中。等待7-10d之后再正式放养鱼种。如果是新建池塘,需要在放养鱼种之前满水浸泡10-15d左右,浸泡期间依然保持水体自然流动、随时交换。随后再排干池水。按照上述旧池展开消毒暴晒流程。

一般情况下,鱼种的放养密度要根据不同池塘的不同水源、不同水质条件来自由决定。需灵活掌握。如果是水质良好且水源充足的池塘,其鱼类放养密度就应该适当加大,反之。如果所放养的鱼类品种规格较小,则可高密度放养,反之。按照过往实践经验,如果昼夜换水量达到4~5次的池塘。假设规格为100-200g的鱼种其放养密度应该在8-12尾/m2左右。放养时间则选择在每年的立冬到第二年的雨水前。最晚不能超过清明节。因为可能会影响到鱼苗的成活率。拖延养殖生长期。为了在早期就预防鱼病,可在鱼种入池之前就利用3%浓度的食盐水浸浴鱼种10-15min左右,也可选择20mg/L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浴鱼种20-30min,如此操作就可大幅度降低鱼种发病可能性。

3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池塘饲养管理保证每天投喂两次。分别在上午的8-9时和下午的3~4时。首先清除池中的鱼类粪便及剩余残饵,然后再投入新饵。

由于是流水养殖。所以一定要时刻注意调节池塘中的水量。一般来说早春季节水温相对偏低,鱼类刚刚开食因此要少量投放新饵,尽量控制减少流水量,如此可有效调整池塘内水温。减少鱼体内不必要的消耗。但进入7-9月后。投饵和流水量要逐渐加大,特别是8月水温最高。鱼类摄食量大且生长旺盛,此时的池塘水流量也会达到高峰。过10月以后。水温又开始逐渐降低,此时还要重新调小水流量,投饵量也要相应减少。直到冬季鱼类彻底停止摄食,水流量也只做微调即可。所以综上所述。池塘水流量控制也代表了流水养鱼技术背景下池塘管理的核心内容。它基本要按照季节遵循小一大一小的客观规律。在保证鱼类充分摄取食物营养的同时,始终保证池塘内的水溶氧量在5mc/L以上。

4鱼病害防治技术要点

流水养鱼技术应用中对鱼病害防治的技术相关要点要加以重视,因为自然流水养鱼存在放养养殖密度大的基本特点。所以一旦有鱼体发病,则会波及全池,后果不堪设想。针对鱼病害还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并将病害鱼类与健康鱼类隔离分开。避免病害快速蔓延。目前比较常见的鱼类病害就包括了水霉病、烂腮病、小瓜虫病等等。

水霉病属于寄生虫类疾病,在春秋节水温度控制在15℃~20℃过程中容易引发该病。该病在病发初期不易被肉眼观察到,而当病发并严重到一定程度后期鱼体就会出现棉毛状的菌丝。这就是“水霉生毛”。

针对该病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可采用菖蒲10g捣烂配合食盐3g进行浸泡,浸泡6h后再在池内全面泼洒。在用药期间要停止池塘水流循环至少12-24h。

另外像针对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则采用到小瓜虫敌杀或双效速溶敌百虫进行全池泼洒,可彻底治愈小瓜虫病。

5总结

本文简单介绍了山区流水养鱼技术的四大点技术内容。希望通过有效运用各项技术内容实现池塘鱼养殖管理优化。节约养殖成本。合理利用地缘优势,提高地方农村流水养鱼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饲养管理山区
涞源县西南部山区地热异常浅析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下)
《山区修梯田》
山区
浅谈肉牛养殖技术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