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和丰富

2018-08-22刘宁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马克思绿色生态

刘宁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传承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价值取向,深化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目标内涵,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保障,立足人类的永续发展,着重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为广大人民谋福祉,推进生态文明时代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绿色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构架

在马克思所有理论中关于生态阐述的文献并不是很多,但通过整理和分析,不难发现,马克思在自然生态方面做出的论述是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马克思在关于自然生态的理论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自然具有先在性和客观性

通过对马克思相关理论的解读,了解到马克思在论述自然生态的过程中深刻意识到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马克思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并且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质保障。人类是自然发展演进的产物,对自然有着与生俱来的依赖性,并且这种依赖性是不可能消除的。一方面,人类本身就是一个自然的实体,是自然的一个物质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只有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接触来获取赖以生存和谋取发展的必须要素,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完成的。马克思在承认自然先在性的同时,还着重阐明了两个概念:“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在强调自然先在性的时候并没有忽视人类的本性,而是从另一种角度佐证了“物质第一性”这一科学论断。

(二)人类具有实践性和能动性

人类在与自然的交互过程中并不是始终作为自然的产物而存在的,人类在进行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时是具有主体性的,人们以实践为方式来更好地适应自然,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了解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的长远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人之所以为人而区别于其他动物,正是因为人类有着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自主地为实现自身的美好愿景而不断实践。我们需要明白,没有了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生态将长久的停滞在原有的物质形态层面,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

(三)自然和人类具有辩证统一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虽然以实践的方式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但并不能消灭或者改变自然规律,因为所谓的创造都是以自然原有物质为基础而进行的,只是改变了原有物质本来的存在形态罢了,所以人类的任何对自然的改造活动都应有对自身主观意愿的有效约束作为前提。自然先在性规定了人类主观实践的约束性,人们必须对自然报以敬畏和积极的态度,切不可肆意妄为,轻易挑战自然的规范和底线。也就是说,人们必须以对自然的正确认识为基础,合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

人类源于自然,并且依赖自然获得发展,自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空间保障,因此人类的任何实践行为均不可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自然对人类的这种约束性是不可逾越的;同时,人类因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而能够对自然实施改造活动,以期不断完善自然,使其具有更大的承载力,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可能。人类生于自然却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又局限于自然,二者的关系是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所以说,自然和人类具有辩证的统一性。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危机的启示

在工业迅速崛起而生态环境日渐破败的时代,人们过分关注物质生活的丰富而忽视自然资源的不断消逝,其必然结果就是生态危机的出现。马克思生态思想是以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和自然的永恒长存为导向的,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指向性的理论依据。

(一)生态危机问题产生的根源

马克思立足工人阶级,从实际出发,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源所在,并批判了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对自然生态产生的消极影响。

一方面,马克思以资本主义制度为视角,表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生态危机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无节制的资源耗费为代价,来换取剩余价值的最大化,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个人利益,无视物质变换的本质规律,着眼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发展,违背自然规律的肆意生产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脱节,阻碍了自然生态正常的物质变换。

另一方面,马克思从阶级层面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严重破坏自然生态平衡的成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奉行利益为人生的最大成就,为了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而不顾其他,资本家将工人阶级视如草芥,不断地压榨他们的劳动以谋取暴利,却从不考虑工人阶级是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是如何的不堪,甚至在资本家的眼中,对工人阶级所做出的违背人道的行径也是那样的理所应当。工人阶级在没有任何必要的安全保障的环境下冒着生命危险为自私的资本家埋单,以此换取微薄的生活资本。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且充斥阶级压迫的社会中,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完全忽视自然生态的本质规律和承载底线,最终导致生态危机的愈演愈烈是不可避免的。

(二)生态危机问题的呈现形式

《乌培河谷的来信》中这样描述道:“狭窄的河流中一会儿掀起红色的波浪,途徑烟雾弥漫的工厂建筑与棉纱遍布的漂白工厂。但是它那鲜红的颜色并非来自某个战场的流血,而是源于数不清的使用红色燃料的染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对自然生态破坏的问题作出了论述,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需要,工业生产迅速崛起,规模逐步扩大,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因此不断增加,然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却没能和农业生产保持一致的步调,甚至没能和人类长远发展的意识理念相同步,导致了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引发生态危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因为森林树木等植被的覆盖面积大量减少和工业煤烟等废气的任意排放,导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攀升,引发环境温度升高,空气质量直线下滑;第二、由于物质变换的断裂,导致土地营养成分大量流失,肥力下降,形成了许多不毛之地;第三、不断涌现的各类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弃物,不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导致水资源的严重污染,生活用水质量明显下降。

在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这样的只注重私利而无视自然生态破坏的社会中,贪婪的资本家毫不顾忌工人阶级的实际生活状况,无情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以谋取更多的个人利益。工人们大都生活中脏乱不堪的环境中,甚至在自身的廉价劳动力严重透支以后,仍然不能脱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个人的生命安全时刻受到严重威胁。

(三)生态危机问题的解决方法

“人类第一次变得如此强大,我们改变了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已经终结了自然,从每一立方米的空气、温度计的每一次上升中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欲求、习惯和期望。”这是美国学者比尔·麦克基本对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生态问题作出的表述。据此不难知道,在人类一次次获得重大进步的背后,自然始终在为人类的行为承担后果。生态危机是自然对人类的不合理改造行为作出的反馈,这不是单纯环境现实,同时也深刻的反映出一种亟需政治的社会状态。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从意识层面和现实层面同时着手。

从意识层面来看,马克思生态思想将人和自然看成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既能作为主体对自然施以实践活动,通过主观能动性来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规律并加以利用;同时又作为自然界的客体存在,有着受动的一面。正因如此,人们在任何实践过程中都应该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前提,理性的运用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规律加以利用。想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好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角色转换,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互促互进。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同人类的实践性和能动性并不是对立的关系,没有了人的存在,自然仅是一个只有物质堆叠而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而脱离了自然的人则像是无根之木一样无法长久存在,自然通过人以体现价值,人通过自然获得发展。无论是夸大主体效用、蔑视自然规律,还是过于凸显自然规律而贬低主体作用,都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从现实层面来看,马克思生态思想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严重弊端,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必须要脱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正确的途径和方法实现社会的发展进步,而不是只顾着追求经济效益而单方面的强调征服自然,这种倡导为我所用的观点是极其错误的。消灭阶级压迫,摒除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构建生产资料人人共享、生产模式与自然承载相匹配的和谐景象,为根治生态危机提供基本保障。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与丰富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又一闪烁光芒了重大理论成果。它传承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生态保护的坚定信念,丰富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对绿色发展的深刻意蕴。

(一)深化马克思生态思想目标内涵,丰富绿色发展理念

马克思曾指出:“作为有用的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具有辩证统一关系的,人类需要以实践劳动为方式和纽带,积极认识自然,充分掌握自然规律,合理改造自然。因为马克思关于生态自然的论述具有特殊的历史局限性,而没有明确提出“绿色发展”这一词语,马克思所提倡的依靠科学技术减少工厂废弃物并使之能够再次被利用等观点,什么蕴含着我国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实质。

绿色发展理念是我党根据当代社会发展特质,不断深化马克思生态思想而形成的以效率、和谐、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包含着多层次含义:一是发展绿色经济,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强调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二是创建绿色环境,主张合理利用资源和改造自然,以生态文明促成美丽中国建设;三是形成绿色政治,习近平指出:“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拓展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涵至党的建设,全面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是推崇绿色文化,只有将绿色意识理念根植人心,才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树立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精神文化。

(二)传承马克思生态思想价值取向,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在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马克思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人本理念。

绿色发展理念以绿色惠民为基本价值取向,彰显了党对新时期惠民之道的深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质量在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坚持绿色发展、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我们党新时期增进民生福祉的科学抉择。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绿色发展理念洞悉发展规律、深察民生福祉、彰显执政担当。绿色发展人人有责、人人共享,要求我们在价值取向方面传承马克思生态思想的正确理念,在身体力行中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三)把握马克思生态思想本质要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马克思运用辩证的方式论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统一的本质,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永续的物质变换为体现形式,人“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也就是说,人们所谓的创造,实质上是人为地改变自然原有的物质的展现形态,通过某种手段对自然加以利用,从而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平衡状态。

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基本前提,主张生态环境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就环境保护问题作出如是论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今社会生态问题的严重性是有目共睹的,鉴于此种状况,无论是社会生产方式还是人们生活方式能够践行绿色理念变得尤为重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降低对自然资源的需求,让人们望得见青山、看得到绿水、记得住乡愁。坚定不移的走绿色发展道路,是达成人类发展、社会進步和自然永驻和谐统一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85.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85.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外文出版社,2014.

[5]杨通进.生态二十讲[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6]杜秀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及其影响研究[D].东北大学,2008.

[7]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及现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1.

[8]王雨辰.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生态文明理论何以可能?——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10(12).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猜你喜欢

马克思绿色生态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