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Δ

2018-08-20储新娟侯双兴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8年7期
关键词:类药物溶栓细胞因子

储新娟,陈 阳,侯双兴

(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神经内科,上海 201399)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其治疗一直是临床研究重点[1]。本研究探讨了他汀类药物联合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3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相关诊断,均经磁共振成像或CT检查确诊。排除标准:近3个月有颅脑外伤史者;既往颅内出血者;合并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者;对他汀类药物过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等。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71例)和观察组(7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龄52~80岁,平均(63.7±5.8)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年龄55~76岁,平均(62.9±6.3)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入院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凝、吸氧、保护脑细胞、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进行早期溶栓治疗,给予注射用阿替普酶(规格:50 mg)0.6~0.9 mg/kg,总用量不超过100 mg,先将10%的药物静脉注射给药,其余药物于1 h内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瑞舒伐他汀钙片(规格:10 mg),溶栓前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溶栓治疗完成后72 h再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日1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3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集患者静脉血5 ml作为标本,对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分离,分离完成后储存于-80 ℃环境保存。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神经功能指标水平,包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血清中S100B蛋白(S100B)。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细胞因子水平,包括血清中内脂素、抵抗素和脂联素(APN)。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BDNF、S100B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DNF、S100B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优于治疗前,观察组患者内脂素、抵抗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水平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 indice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细胞因子水平比较Tab 2 Comparison of cytokine levels between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多发于老年群体,是临床内科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为复杂的诱发因素,易造成神经元凋亡,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是临床研究热点[2-3]。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但该方法受到较多因素影响,导致不同患者疗效的差异较大[4-6]。相关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其作用机制是使肝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和活性增加,促使低密度脂蛋白清除速度提高,并与抑制肝细胞储存与合成作用等存在相关性,同时可抑制超敏C反应蛋白等炎症介质的合成,预防或逆转脑血管粥样硬化发生[7-9]。

BDNF具有维持神经元分化与生长的功能,属于神经营养家族成员,脑组织受损后BDNF会被大量消耗,但其合成却降低,导致其水平降低。S100B属于神经特异性因子,存在于神经胶质细胞中,适当脑细胞损伤后该因子被大量释放,因此,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升高,是临床检测神经功能障碍的标志[10]。本研究中他汀类药物选用的是瑞舒伐他汀。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瑞舒伐他汀联合早期溶栓治疗有效。内脂素是临床新发现的脂肪细胞

因子,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抵抗素为一种致炎因子,随着急性脑梗死病情的进展其含量不断升高[11]。血清APN水平降低是导致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该因子可使葡萄糖利用增加,促进脂肪酸氧化,对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抵抗等具有良好作用[12-14]。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内脂素和抵抗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AP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联合治疗可抑制脑梗死病情进展、均衡脂肪细胞因子分泌[15]。

综上所述,早期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与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细胞因子分泌。

猜你喜欢

类药物溶栓细胞因子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成人HPS临床特征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
抗GD2抗体联合细胞因子在高危NB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急诊生化与溶栓后早期转归及预后的关系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重复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分析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