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八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2018-08-18夏福德

草原文物 2018年1期
关键词:吉林大学考古学考古

夏福德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2017年9月11日至15日,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协办的第八届“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古代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俄罗斯、蒙古、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以及中国共8个国家42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杨建华教授主持。吉林大学副校长吴振武教授致欢迎辞,代表吉林大学对此次国际学术盛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向与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对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希望各位学者在本届会议上积极研讨和交流。原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研究员代表往届主办单位致辞,对本届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安文荣研究员代表协办方致辞,表示在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携手共进的同时,也愿意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研究,共同推进欧亚草原考古与东北亚考古的发展。

本届会议围绕中亚、东亚及北亚地区的石器时代考古、青铜与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游牧帝国时代考古以及自然科学手段在考古学中的应用等议题进行探讨,分为大会学术报告和三组9场学术研讨。与会代表发言内容涉及考古新发现与研究新进展、古代文化的地域特征与跨区交流、古环境与人地关系、人群与社会等多个方面。

一、石器时代考古

石器时代考古的发言主要围绕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新发现、考古学遗存研究等展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朱泓教授致欢迎辞

在旧石器时代考古方面,俄罗斯外贝加尔国立大学康斯坦丁诺夫(Konstantinov Aleksandr Vasilievch)教授介绍了外贝加尔克萨亚-斯维尔2号遗址一处含多个灶的居住址,采集的炭样经检测为距今13551±43和13010±43年,为该居址的性质等研究提供了佐证。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权乾坤博士对西伯利亚晚更新世含有细石叶技术遗址的年代进行了梳理,将中国北方地区的细石叶工业划分为三个阶段,探讨了细石叶工业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兴衰过程。

在新石器时代考古方面,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王立新教授探讨了欧亚大陆北部的珍珠纹,认为这类纹饰最早应于万年以前起源于东亚地区,继而沿欧亚大陆北部的森林草原地带逐渐传播开来,在经过中亚一带时,被早期的种植人群所接受,并初步讨论了欧亚大陆陶容器起源的一元论的可能性。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研究大学果留诺娃(Goriunova Olga Ivanovna)等人对贝加尔湖沿岸新石器时代早期Khaita类型含网纹、绳纹的陶器群重新比较研究,发现这些陶器的差异可以区分为两个传统,二者在模具的材质与形状、器表处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与会学者认真听取发言

二、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考古

青铜时代及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是本次会议研讨的一个重点,讨论内容涉及俄罗斯贝加尔湖沿岸、远东地区、中国北方与蒙古国等区域。

吉林大学资深教授林沄先生在详细研究师同鼎铭文的基础上,通过铭文记载与考古遗存发现的铜釜、剑、“戎金胄”、“戎鼎”等遗物的对比,并通过近年来发现较多的岩画上的单辕双轮战车进行佐证,指出师同鼎铭文中所说的“戎”应为玁狁。

近年来贝加尔湖沿岸地区考古取得较多收获。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技术研究大学季启金(Kitchigin Dmitriy Evgenievich)教授展示了2016年在贝加尔湖乌尤嘎角上发掘的一座双人合葬墓的材料。该墓的成年男女均为仰身葬,邻手相握,头向西。除随葬石制、骨制装饰品及工具之外,还随葬玉环及皮具上缝缀的青铜饰品。C14数据为距今4460±30和4390±30年,属于青铜时代早期的格拉兹科沃阶段。

近年来阿尔泰及新疆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备受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贾笑冰副研究员介绍了近四年来伊犁地区温泉县博尔塔拉河流域呼斯塔遗址的发掘成果,该遗址是目前为止温泉县境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青铜时代早期遗址,对认识这一地区青铜时代早期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东北及俄罗斯远东地区考古方面,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及民族学研究所内斯特罗夫(Nesterov Sergei Pavlovich)教授研究了公元前2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初移民在阿穆尔河沿岸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乌里尔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文化因素来源可能与中国境内的白金宝文化、西团山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

随着蒙古地区岩画遗存资料的丰富,关于该专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蒙古国立大学巴图赛罕(Zagd Batsaikhan)教授通过对巴彦洪格尔省泰格地区发现的700多处岩画的研究,发现这些岩画受到瓦尔钦文化和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的双重影响,但也有十分明显的本地艺术传统特征,与赫列克苏尔地区的岩画应属于同一时代。

文化交流与传播是考古学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高滨秀教授详细分析对比中国铸造马衔的技术传统及与草原地区的联系,认为可能是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的马衔铸造技术通过玉皇庙文化影响了中国,最终促进了早期马衔制造技术的革新。

三、游牧帝国时代考古

游牧帝国时代,马背上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丰富的考古遗存也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近年来,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和叶尼塞河流域南部森林地带的匈奴考古取得较大进展。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大学曼德雷卡(Mandryka Pavel Vlandimirovich)教授分析了泰加林地带的匈奴时期文化,他从希尔克文化的火葬墓等方面入手,认为叶尼塞河流域南部的希尔克文化是匈奴外围地区北部的考古遗存,并对其来源和流向进行了探讨。

与会学者对匈奴时期城址及遗存的专题研究也较为深入。内蒙古博物院院长陈永志研究员介绍了蒙古国后杭爱省和日门塔拉三连城的考古发掘情况,为进一步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的路径走向以及准确判断匈奴贵族“龙城”与“单于庭”的所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日本东京国学院大学内田宏美研究员全面分析了东北亚地区的复合弓,讨论了东北亚地区复合弓的结构特征和出现、流行年代,认为它们可能为森林草原地带的游牧渔猎民族所共有。

鲜卑族的发展历程向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副教授探讨了大同北郊墓葬的分期标准,总结了大同北魏墓葬分期研究现状,并尝试从墓向、砖室墓形制等方面入手,在新的分期标准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期。

与会学者的研究也涉及到以往关注较少的突厥考古遗存。俄罗斯阿尔泰国立大学谢尔金先生通过对蒙古境内早期突厥遗存的综合研究,分析了突厥墓葬的类型和结构、年代以及丧葬仪式等,并解释了蒙古境内突厥遗存相对贫乏的原因。

在辽金元时期考古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董新林研究员详细介绍了辽上京遗址的考古新发现与认识,通过考古勘探和重点试掘,首次确认了辽上京宫城的位置和规模,更正了以往对宫城范围的错误推测。

四、理论与技术

在本次研讨会上,学者们介绍并讨论了不少新的考古学理念和研究方法。

民族学与民俗学研究为认识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视角。俄罗斯图瓦大学校长霍姆斯库(Khomushku Oliga Matbaevna)教授从民俗学的角度讨论了萨彦-阿尔泰地区文化交流及其对人群精神生活的影响,认为强化了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背景的“游牧文明”。

C14测年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考古学研究。英国牛津大学考古学院Thibaut Deviese教授介绍了欧亚大陆现代人早期扩散图景前沿断代方法的发展与应用,通过开发前沿测年技术并利用单一的化合物放射性碳年代测定的骨骼,力争让现代人在欧亚大陆的扩散及取代其他人类群体的时间表逐渐清晰起来。

有机材料的分析是本次学术会议的亮点之一。英国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研究实验室贺宇燊博士回顾了有机材料如糯米、白糖和蛋清在古代中国和蒙古建筑施工中的使用,展示了这些有机材料的使用时间和空间分布以及它们所涉及的建筑类型。

考古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考古发掘、研究和实施有效保护的基础。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关玉琳(Gwen Bennett)副教授就北美区域性调查方法在前现代时期内亚城市遗址研究领域应用的前景进行了描述,她根据中国最近的区域调查项目提供的信息,探讨了这种方法实践的可能性及挑战。

除以上介绍的理念与方法外,科技考古也是本次会议的重要部分。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蔡大伟教授从后套木嘎遗址第三、四期遗存出土的大量牛骨中选择30多例样品做线粒体DNA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样品均属于单倍型C世系的野牛,这种野牛在中国境内未见被驯化的例子,很可能是家牛,这为东亚地区黄牛起源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21世纪的中国考古学正在走向世界,以研究蒙古、贝加尔西伯利亚与中国北方文化及其相互关系为内容的欧亚草原东部考古这一国际性学术课题正在全面开展。本次会议旨在围绕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等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共同推进该领域考古学研究的发展。通过积极构建这样一个开放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使与会者齐聚一堂,彼此分享研究成果,促进学术交流,加深彼此友谊,设计未来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进程,对于加强中亚、东亚和北亚地区考古学研究的互通与了解,增进相关各国考古单位及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友谊,深化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一系列考古前沿课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吉林大学考古学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认知与传承:东西方考古学理论差异比较——以新考古学为例
三星堆考古解谜
采购与论证分离模式下的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思考与探索——以吉林大学为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吉林大学等二医院王金成教授简介
辽代圹墓的考古学初步观察
“考古”测一测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科学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