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霓裳人生,现实挽歌
——关于传记电影《第一夫人》

2018-08-16

传记文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杰奎琳霓裳肯尼迪

刘 婧

中国艺术研究院

传记电影《第一夫人》演绎了前美国“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在丈夫约翰·肯尼迪总统遇刺到葬礼期间四个日夜的故事。同时,该片还运用插叙的手法,多维度地表现了杰奎琳在总统遇刺前后的生活变化。

与很多倾向于讲述一个人一生故事的传记片不同,《第一夫人》只选取了杰奎琳人生最灰暗的四天。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内翻译为《第一夫人》,但本片的原片名为Jackie。选取一个重要政治人物的昵称为名,不强调其外在身份,足以见得该片的表达立场。它不是简单叙写一个女性的传奇一生,却在娓娓道来中演绎一曲霓裳人生中的悲情挽歌。

“霓裳外交”的镜语呈现

现实生活中的杰奎琳是十分时尚的,其出现在公共视野中的每一次着装都非常用心。无论是安抚民心还是国际外交,杰奎琳在自己的霓裳辅助下完美达成政治任务。其最负盛名的经典套装、盒子形状的帽子和珍珠项链被女性争相模仿。片中也真实还原了肯尼迪遇刺时她所着的粉红色套装。还在飞机上时,杰奎琳认真地整理自己的妆容,以及背诵发言词。飞机降落后,人们的欢迎声逐渐高涨,肯尼迪形容是“大海的声音”。而杰奎琳满脸自信,很享受地表示“我喜欢人群”。

当杰奎琳与肯尼迪一起走进人群后,身着粉红色套装的她,游刃有余地处理着社交任务。镜头中,杰奎琳的装扮在耀眼的阳光照射下,格外抓人眼球。这身套装首先担当了再现历史的任务,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叙事埋下伏笔。

史料表明,1963年11月22日下午,肯尼迪原本要在德克萨斯州举行演讲,为了展现其对于市民的信任,同时也让大家一睹第一夫人的芳容,肯尼迪与杰奎琳乘坐的是没有防弹罩的汽车。影片中,当枪声响起,肯尼迪因中枪而鲜血四溅时,杰奎琳仓皇地护住肯尼迪,并且竭力爬到车后去托起肯尼迪的头部。

粉红色在散发着死亡气息的那一刻,显得有些突兀,又恰恰是因为这份突兀,让原本辽阔又肃杀的镜头里,在构图和置景上有了一个可以继续延展点。随着镜头的推拉,杰奎琳在镜中忽大忽小,这其实寓意着其身份的变化——原本还睥睨世间的杰奎琳,在枪声响起的一瞬间,她就是一个即将失去丈夫的普通妇人。虽然站在权力的顶峰,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依然是即便耀眼也终归会被淹没的一粟。同时,粉红色套装与鲜血形成色调上的对比,肆意的鲜血完全打破了原本属于套装的典雅,粉红的柔情与鲜血的煞气在杰奎琳身上交融呈现。

丈夫遇刺后,杰奎琳并没有立刻换下这套见证了噩梦的衣服,反而让它成为了自己制衡场面的有力武器。这不仅暗暗震慑谋杀案刚过两小时便宣布就职的副总统,也牢牢抓住了人们的同情。

影片因为剧情的设定,并不能全然展现杰奎琳政治生涯中那一套套霓裳。但从其回到白宫后,不断喝酒、更换衣服的一场戏中,依然能想见其“霓裳外交”的魅力。即使眼下有着丧夫的剧痛,关于案件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也都缠绕在这个女人身上,但杰奎琳还是肆意地更换着各式各样的晚礼服,并精心佩戴好珠宝。即使有侍卫在场,她也旁若无人般,将偌大的房间想象成一个能发挥着才华的名利场,端着酒杯走来走去。

传记电影《第一夫人》剧照

而在为肯尼迪筹备葬礼期间,杰奎琳的着装打扮也为其赢得了无数的关注。为肯尼迪的墓地奔波时,她在斜织的细雨中激动前行,高跟鞋陷入泥地,也只能愤怒地拔起。经多方斡旋,终于能够为肯尼迪举行国葬时,她的一袭黑裙与头纱,不仅勾勒了其女性线条,更在虚虚实实间再次拴紧人们的同情心,将自己“第一夫人”的身份利用到最后一刻。

一直能够凭借“霓裳”征服社交的杰奎琳,在总统丈夫遇难到下葬期间,虽然心情沉痛,但她依然能拨开繁复杂乱的思绪,很好地利用遇刺时的衣服以及丧服,来为丈夫和自己争取权利,将政治诉求进行到底。镜头中只摘取了重要的四天,也只选择了两套重点服装,但就在这紧凑的叙事和简练的着装中,鲜活生动地勾勒了杰奎琳的形象。

多线索叙事与音乐铺陈

虽然影片的整体时间脉络是从肯尼迪遇刺到葬礼间的四天,但影片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手法,让关于“第一夫人”的内容,能够在有限的时间被多维度地呈现。这些叙事线索独立发散,又有情节点关联,最终互相推进,逐步拼凑出杰奎琳完整的人物画像。

影片一开场便是杰奎琳和作家的聊天,在交流的第一刻,杰奎琳便宣告了自己的要求。当丈夫遇刺后,很多人曾关注她,但总不能让她满意。而影片以旁观者视角的窥探,让杰奎琳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和妻子对于丈夫离世后的真实感受能全部流露,也能区别影片中其他侧重于政治表演的部分。悲痛后的淡然与回忆中的浓烈哀痛相互交织,让剧情愈发有张力。

颇有经验的记者以为杰奎琳会在采访时崩溃、哭诉,而她却始终镇定地坐在那里,一直抽烟,并戏谑地说到不要嫁给总统。虽然是私人性质的采访,但她的回答仍然滴水不漏:“杰克并不完美,但对于国家他是最合适的。完美的人不用改变,而杰克一直在变得更好,更强。”

在记者的采访开始后,导演并没有让剧情快速进入到总统被刺杀前后,反而从交谈中生发出杰奎琳早期进入白宫时的线索。杰奎琳和肯尼迪入主白宫后,曾大举进行了修缮。杰奎琳也通过电视,为观众解密了白宫内的诸多细节。初入白宫的她,就已经释放了“霓裳外交”的势头。虽然在正式录制前,还有些许紧张,但搭配的大红色套装,已经将她干练、果敢的气质凸显。一句“那是为美国人民而做的”,对这条线索进行了凝练的总结,也将杰奎琳很擅长把握公众心理的特质展现出来。

也正是出于对观众的了解,杰奎琳才能在肯尼迪遇刺后,始终穿着自己沾血的套装。并能不顾反对,将遇刺事件演变成了电视初兴时代的媒体狂欢——70小时不间断的转播包裹着美国国旗的棺椁、模仿林肯的盛大国葬仪式、身着黑纱带上年幼的孩子在灵柩前长跪不起的场景,等等。

在叙述总统遇刺事件中,导演还引入了牧师这条更能反映杰奎琳内心的叙事线。虽然牧师这一形象并不是全片的情节中心点,没有戏剧冲突上的张力,但是这个人物,却是杰奎琳唯一的情感宣泄点。在和牧师交流时,杰奎琳说出了许多惊诧世人的事情。她与肯尼迪的关系早已进入冰点,但在爱情与政治面前,她选择了三缄其口,确保了肯尼迪身前生后的所有名声,更使自己“第一夫人”身份的荣光得以持续。这条线索,让杰奎琳的形象更加丰满起来,也让人性的复杂呼之欲出。

虽然呈现总统遇刺前后占了影片的大部分,但“第一夫人”录制节目、出席舞会、社交等公共生活,与记者对谈这样介于公私之间虚虚实实的过渡状态,在白宫内独自游荡、对镜自视与沉思、独赏歌剧等私人生活状态,以及与牧师触及心灵深处的本真交流四条线索却立体而完整地描摹出了杰奎琳的人物形象,刻画出了她身处这一历史时刻的恐惧与不安、欲望与虚荣、忏悔与无奈的多重复杂心理与情感状态。

除了叙事线索的交织,本片的音乐,也延展了剧情。除了Empty White House、Children、Car等专门配合剧情段落的音乐,Camelot作为肯尼迪最爱的音乐剧和隐喻更是全片音乐运用上的亮点。

片中,杰奎琳反复呢喃一句台词:“不要忘记,曾有一个地方,有那么短暂的闪耀时刻,那是卡美洛。”卡美洛是传说中亚瑟王的王国,也寓意着民众心中完美的政治期望。杰奎琳深知只有用一场盛大的葬礼,才能将肯尼迪塑造成美国人心中的“亚瑟王”,她“第一夫人”的地位才能水涨船高,无论她与肯尼迪的关系实质如何。

时空多次流畅变换后,影片的尾声处,回到了最初杰奎琳和肯尼迪的舞会。Camelot再次响起,杰奎琳反复念叨的那句歌词,终于以音乐的形式揭示出来。杰奎琳也凭借一己之力,让闪耀的时刻得以延续。

形象的祛魅和“修辞”

传记电影《第一夫人》剧照

在影片的结尾,杰奎琳坐在车上,看到沿街的商店橱窗中依然摆放着模仿自己着装的模特,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浮上面孔。她成功了,即使总统已逝,她在最后时刻的努力,既保住了家族的荣誉,也为其后来的人生转向打下了基础。而在葬礼之前,杰奎琳还是忧郁的。她怕自己像林肯夫人、威廉·麦金莱夫人一样,因为丈夫的遇刺,让后来的人生穷困潦倒、无力抚养孩子,更担心无法继续成为“杰奎琳”。

影片取名Jackie,欲以一种更加亲密的方式去还原“第一夫人”。因此,片中运用多条叙事线索将杰奎琳的政治谋略、生活隐私、矛盾的内心等都全盘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政治身份,“第一夫人”其实带有浓厚的表演性质。“我看过她的采访,也听过她的录音,她的声音非常不同”,主演娜塔莉·波特曼曾表示,“公开场合她的声音非常女性化,略显做作;而私下里语速更快、音调低沉,言辞也更犀利。”

美国社会科学家戈夫曼曾在自己的著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谈道:“身份、地位、社会声誉这些东西,并不是可以拥有而后还可以将之展示出来的实体性事物;它是一种恰当的行为模式,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不断地被人加以修饰润色,并且具有很强的连贯性。”

可以看到,出生于名门望族的杰奎琳,在成为“第一夫人”后,迫于各种压力,给自己戴上过优雅、大度、恐惧、悲恸、克制、自私、隐忍、骄傲等不同的面具,最终构造出了她想要构造的第一夫人形象。但《第一夫人》无意展现杰奎琳一生的传奇全貌,它在用自己的笔调为“第一夫人”这个经常被观众构建、想象的身份祛魅。

观众可以在政治之外,看到“第一夫人”作为女性、妻子、母亲等身份的另一面。作为女性,她有着自己的野心,影片内外,杰奎琳本人都是一个为了个人理想不断做出调整的人——可以为了开阔视野而放弃美国的学业前往法国游学,亦可与原本已确定婚约的银行家悔婚,最后嫁给比自己大12岁的肯尼迪。作为妻子,她能为树立肯尼迪的政治形象,主动展示白宫的修缮计划,亦可为了保全其名声,默默忍受婚姻中的苦痛。作为母亲,她在肯尼迪的国葬前,依然为年幼的儿子过好生日,但也可以为了这场葬礼,冒着再次被袭击的危险,带着两个孩子前往送葬。

在为杰奎琳的个人形象祛魅的同时,“第一夫人”作为政治符号,她的影像关乎国家,因此,也需要被“修辞”。二战结束之后,思潮的涌动和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的理念浸入大家的生活中。民众渴望的“第一夫人”,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反而需要她更贴近生活。杰奎琳年富力强、时尚、精英的形象,非常符合民众的诉求。

但事实上,要完全契合国人对“第一夫人”的期待,必然是精心设计的结果。英国时尚记者罗伯·扬曾专门出版了《权势穿着:第一夫人、女政治家和时尚》一书。“不管政治家承认与否,从第一天踏上政治舞台,在民众面前‘演出’时,他们的穿着就主动或被动地影响他们的政治生涯,继而影响社会。”罗伯·扬如是说。

显然,深受过上流社会文化熏陶和高等教育的杰奎琳,深谙此道理。在丈夫上任时,她的发型和服饰,便成了民众争相讨论与模仿的对象。

民众和社会虽然需要“第一夫人”引领时尚风潮,但并不希望她只是一个花瓶。“第一夫人”应当是个好妻子、好母亲,在个人能力和品行上必须是国家妇女的榜样。她们的政治行动,多是用来辅助丈夫的。主要研究“第一夫人”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阿尔戈尔总结道:“第一夫人在政治舞台上有独到影响力,可能成为一股政治力量。”

杰奎琳的社交能力得到过戴高乐、赫鲁晓夫、贾瓦哈拉尔·尼赫鲁等政要的认可。电视刚兴起的时候,她设计的《和杰奎琳·肯尼迪同游白宫》,让全球50个国家约8000万人观看了这档约一小时的节目。为了帮助肯尼迪竞选,她冒着风险,在各地进行巡游和演讲。杰奎琳诸多有意识的造型和行动,都在修饰令个人和公众、媒体满意的形象。

在肯尼迪遇刺之前,身为第一夫人的杰奎琳有着美好的人生。但华服背后,又有着无尽的关于丧夫、关于政治、以及关于后续人生的伤痛。作为传记电影,《第一夫人》非常独到地截取了杰奎琳一生中黑暗的四天,并穿插其他情节脉络,真实还原了一个被媒体遮掩的女性形象。影片没有宏大视角,但90余分钟的诉说,已然能感受到杰奎琳令人艳羡的霓裳人生背后,实则是一曲哀怨的挽歌。

猜你喜欢

杰奎琳霓裳肯尼迪
The performer of bamboo drifting on the river 霓裳青山间,一苇渡绿江
鸟儿们的幻彩霓裳
桃花妆
“低学历”女生的餐盘传奇
春舞霓裳
肯尼迪情妇出书大爆风流事
来自中国的小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