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2018-08-15胡文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水果糖方糖科学课

胡文华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将科学探究作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而科学实验活动是教学中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应该怎样教,学生又应该怎样学,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从做中教

小学科学的知识目标,在设计时就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要求学生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亲自观察、实验来掌握。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种子发芽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种植凤仙花的实践经历,如果教师仅仅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来引导学生回忆种子的发芽需要哪些条件,那么学生收获了芝麻,却丢掉了西瓜。要让学生掌握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必须要让他们亲身经历设计一组对比实验的过程,提高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一课中,我引导学生探究种子发芽与阳光、空气和水的关系。第一节课在小组讨论明确探究方向的基础上,各组完成了种子的播种过程,静待2天后的科学课揭晓答案。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在探究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中,3个小组的实验组和对比组的种子都发芽了。“原来种子的发芽是不需要空气的啊!”一位嘴快的同学立刻说出了他的“观察”结果,这可把我吓了一大跳,空气是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难道我要祭出教师权威这把大旗,在事实面前否定孩子们的实验成果?看到一部分同学的表情由惊讶变成皱眉思索,我提着的心落了下来,“种子发芽真的不需要空气吗?种子有生命吗?”连续的两个提问,为一部分正在苦苦思索的同学打开了一扇窗户。由此这一简单的动手操作探究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向着既动手又动脑的方向发展。

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能说。会不会是保鲜袋没有扎紧漏气了?这是同学们最先提出的可能性,可还没等我给予评价,立马有同学提出反驳,3个杯子都没有扎紧的可能性太小了,应当是杯子中原来存在的空气使种子发芽了。这是多么具有想象力的猜想啊!由于我们实验时所用的是200ml的塑料杯,即使用保鲜袋扎紧了,也只能将杯子和外界的空气隔绝,但杯子中仍然有部分的空气,这部分空气在实验中有可能使种子发芽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把问题的答案直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适当地给予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设计、探究,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寻找答案,提升能力。“那怎样才能使种子与杯子中的空气分开呢?”这时的课堂气氛达到了一個高潮阶段:将种子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样就避免了种子接触到空气。趁热打铁,我拿出准备好的种子,让同学们再探索,用实验结果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准确。有的小组直接将种子浸没在水中,再次探究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有的小组选择将已经发芽了的种子浸没在水中,探究植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果然在下一次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发现实验成功了:种子的发芽离不开空气,植物的生长也离不开空气。在本次科学课中,学生经过“一波三折”的探究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从做中学

小学科学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须的科学思维和方法。这就要求学生不是简单地学习书本知识,而是要求他们在行动中、实践中,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这一课,在研究如何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实验中,我采取小组之间互相讨论的方式,制定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研究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有的小组研究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还有的小组提出了水果糖颗粒的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我将材料分发到各组,所有的小组都积极地行动起来了,看似每个组都在玩,其实这种玩是为学而玩,为探究科学知识而玩,不是无目的的玩,学生能在玩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况且小学生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是有限的,在课堂中进行动手操作实验,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从听讲转移至他们喜欢的实验中,避免学生思维的疲劳。时间就在实验中飞快地度过了,实验结果也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颗粒小的水果糖溶解得快。在课堂结尾处,我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可以继续尝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

好奇心是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是儿童进行科学探究和学习的主要动力。不少学生回到家后都进行了溶解实验,虽然第二天没有科学课,可是在课间三三两两的一起来找我汇报实验结果。“老师,我用方糖做实验,可是大块方糖和小颗粒方糖是差不多时间溶解完的。”“老师,我用冰糖做的实验,两个杯子中的冰糖溶解得很慢,到今天早上还没有溶解完。”没想到一次简单的课后探究实验,引出了同学们这么多的疑问。所以在科学课中,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发现更多的科学问题,围绕这些新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探究。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用方糖做溶解实验现象不明显呢?我找来了方糖和果糖让学生自己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我发现方糖没有水果糖那么的紧密结实,它像是一个一个的小颗粒叠起来的,中间还有缝隙。”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同学们不断的获得新的发现。“我们来看一看方糖和水果糖在溶解中的现象吧!”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了,“方糖开始散架了,水果糖还是一大块”此时的同学们心中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认识:大块的方糖组成比较松散,一溶解就容易散架,变成细小的颗粒,这时候跟另外一组方糖就比不出结果了。“那我的冰糖是怎么回事?”打破砂锅问到底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教师或许会在与学生的一问一答中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提出了问题,而将思考过程交给了老师,教师此时要注意把握对话的主动权,将学生提问教师思考通过反问的形式将思考过程交还给学生。“你中午一般吃几碗饭?”“1碗!”“如果今天中午给你盛了3碗饭,你能全吃下去吗?”“肚子撑不下这么多!”“今天回家试一试少放些冰糖看看效果。”原本学生可以直接得到的答案,将由他自己在实验和思考中获得。

总之,要想培养出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科学教育就不能纸上谈兵,需要在解放孩子大脑的同时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知识。

猜你喜欢

水果糖方糖科学课
上一堂动森科学课
彩泥变变变
——水果糖
是真是假
火烧方糖
浅谈如何上好小学科学课
火烧方糖
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利因素的实验改进
水果糖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