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证,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2018-08-15杨濛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麦哲伦球体本课

杨濛濛

科学课程的最终目的不是动手操作或知识传授,而是理性的思维方法。论证思维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是架起证据和结论之间的桥梁。现以《航海家的发现》一课加以阐述。

这个思考从一个小事讲起:青岛版四年级上册《航海家的发现》一课中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学生能够知道地球的形状是球体。我的受教育经验、我的听课经验,都告诉我“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球体”。三年前,当我以视频方式出示了这个“铁证”时,以为全班同学都会“彻悟”,但突然有个同学举起手,说:“老师,我觉得如果地球像我的文具盒这个形状,也可以让麦哲伦从不走回头路,再回到家乡。”一时不禁羞愧。

怎样在本课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呢?在本课中我们加以改进,确立“生活场景——科学问题——科学方法——论证实验——了解解释”的基本流程。

一、创设现实的情境

課堂教学的过程,实际是解决学生认知和教材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形式就是对话,对话是围绕“问题”进行的。因此,“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发展科学的科学思维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当然,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基础,能够创造现实的问题最好。

创造现实的情境有多种方法,对于引起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问题,大多数教师会直接提问:“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这个问题就过于直接,没有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如果换成:“你一直生活在地球上,你觉得地球是什么形状的?”这个问题,就让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对呀,我就在地球上,地球是什么形状?这是我应该想的问题。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事物好奇、求知的探索习惯。

二、提供多种表达思维的方式

当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们不自觉地主动或被动地思考问题,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但是学生的前概念具有隐蔽性、模糊性,如何在本课中呈现学生的前概念呢?

显然,学生用语言描述地球形状,不仅说不清,更不便于交流。在本课中,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块橡皮泥,请孩子把自己脑海里的地球形状的认识捏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凭借自己的经验在本课学习中的初次概念外显。孩子所知道的地球形状主要有以下水平:

(1)地球是平的(2)地球是立方体(3)地球是球体。(如图)

三、以质疑思考为突破,结合实证进行辨析

实证是指用事实证据解释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重视证据、寻找证据,对于培养实证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始:引领证据意识

师:(取一同学作品)这位同学认为地球是这个形状,生活中我们常常把球体误称为圆,这位同学认为地球是球体,都这样认为吗?(学生提出各自观点)

师:现在大家再思考一下,你支持哪种观点?你支持的理由又是什么?

(二)课中:根据真实证据,得出结论

1.虚假依据

生:我看见过地球仪,就是球形的。

生反对:地球仪就一定做得对吗?这不是证据,地球仪的球形是怎么来的?

生:地球,通过它的名字就知道它是球吗?

师(笑):给它起个名“球方”,它就是方形了?

2.听说而未验证的证据

生:麦哲伦环球航行。

师协助播放麦哲伦航行视频

师:通过这段历史,你能做一个地球模型,使船从起点出发,一直向一个方向出发又回到起点吗?做做看。

学生制作

师:(拿起其中一个)大家看,这位同学的模型能让船向着一个方向出发最后抵达起点吗?你来演示一下。

学生演示

师:这位同学认为通过环球航行就知道了地球是球体,你也是这样认为吗?

生举手(拿起正方体的地球模型):大家看,这样能不能实现让船一直向一个方向出发,又重新回到起点的现象?

生(大吃一惊):能。

师总结:麦哲伦环球航行使我们推测到了地球是——立体的。

【培养学生证据意识、质疑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

3.教师以参与者身份提出依据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立体的,但是不一定就是球体,谁还有证据?谁知道月食?请大家看一段月食的视频,思考一下月球上的影子是谁的?影子的边缘是什么形状?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地球的影子是圆的。

师:这是我们很重要的发现。(出示实验器材:手电、代表月球的圆形纸片、学生手中的橡皮泥)那就利用刚才的发现继续完善地球的形状吧。

【学生观察影子,完善地球的形状为球体。】

4.跳出常规,直接找依据

师:地球是立体、它的影子是有弧度的,这是真的吗?怎样证明?

学生:乘坐飞船到宇宙。

师:(出示杨利伟外太空拍摄的地球视频),我们的推断是基本正确的。

课中,学生经历寻找地球形状的证据,证据意识逐渐被建立起来。学生已经能意识到科学结论要用事实说话,结论的得出需要充足的证据。

(三)课尾:升华意识

讲述麦哲伦环球航行前的科学探索水平,明了麦哲伦实践取证的伟大精神,强化学生探究取证的科学意识。

(四)课后:质疑依据

师:以前我的老师说:“在海边,观察回港的帆船,首先看到船艄,再看到船帆,最后看到整个船。从而能够证明地球是有弧度的。”这个依据是真是假?如果看不到,又是为什么?

教师还将寻找证据这个活动延伸到下节课的学习中,用以不断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学生的实证意识在一个个寻找证据的活动中,逐渐被建立起来,并得以强化。

猜你喜欢

麦哲伦球体本课
越来越圆的足球
人类迄今最成功的金星探测器:“麦哲伦号”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飞向太空的人类文明——麦哲伦号探测器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广告创意新方法——球体思维两极法
小麦哲伦星系
Optimization of rice wine fer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e simultaneous sacchar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kinetic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