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假如兵马俑会说话

2018-08-14游北君

课堂内外(小学版) 2018年7期
关键词:秦始皇陵陶俑兵马俑

游北君

姓名:秦始皇陵兵馬俑

出生时间: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

年龄:2000多岁

籍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

我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里的一员,掐头去尾大概两千来岁了。不要被这个年龄吓到,虽然比起青花瓷小弟,我已经是个饱经风霜的中年人了,但是比起青铜器老大哥们,我还年轻得很。

我们团队的名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不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且1987年就作为中国的第一批文化遗产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不过,对于我们的生平简历,可能大家还没有那么清楚。

今天,就让我这个古老的年轻人来跟大家聊一聊兵马俑的前世今生。

知道多一点

兵马俑指的是中国古代帝王或身世显赫的人陪葬所用的大规模陶制兵马模型,并不是只有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家。著名的兵马俑还有江苏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兵马俑,陕西咸阳杨家湾兵马俑等。

“老人家”遇到新问题

最近,我的一些小伙伴被运送到美国费城富兰克林科学博物馆巡展。期间,一名美国青年趁着闭馆时间偷偷潜入博物馆,掰断其中一个兵马俑的手指,并偷偷藏在口袋里带走。

可能有同学会问,这么珍贵的兵马俑为什么不用展柜装起来呢?,一定是博物馆的错。

其实,无展柜展览这种形式本来是没有错的,它可以拉近参观者和文物的距离,让大家看得更清楚。对于一些性质比较稳定(如陶土等不容易被氧化的材质)的文物,这是常用的方法。

这个事情的关键在于展览方没有做好安保措施,给了“有心人”可乘之机。这个年轻人现在也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制裁。所以,可可豆们不管多喜欢博物馆展出的藏品,也绝对不能效仿这个青年哦!

我的前半生

秦始皇一统天下

我出生于秦朝,秦始皇是我的主人。

秦始皇继位后完成了华夏大一统的功业,建立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大统王朝。虽然这个王朝仅仅传承了三代,但是秦始皇的伟大毋庸置疑。

秦始皇把自己的尊号定为“皇帝”,因为他认为创出这番功业的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单单一个“皇”字或者“帝”字都不足以彰显自己的伟业,只有把这两个人间最高的称呼结合起来,才配得上自己。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制造我呢?因为他想用我来陪葬。

大家不要笑,在秦始皇那个时代,陪葬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呢!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去之后会前往阴间生活,而阴间的生活和阳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因此,对待死者要“事死如事生”,意思就是,对待死后的人要像生前一样。

所以呢,哪怕是条件稍微好点的普通人,也会考虑在自己的坟墓里放一些陪葬品,更别说帝王了。很多帝王刚继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比如选择墓地的位置啦,考虑墓地的修建方式啦,准备好各种陪葬品啦,等等。秦始皇就是其中之一。

陪葬品在进步

正因为那时候的人认为死去和在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陪葬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因为不想孤单地去面对未知的世界,所以想多带上几个随从嘛。站在权力顶端的帝王更是如此,他们觉得多带上些陪葬,到阴间还可以继续指点江山。

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氏族部落首领去世后就会从近亲、近臣、近侍以及抓获的俘虏中选一些活人来殉葬。特别是殷商时期,这种现象尤为普遍。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商代的大部分贵族墓葬里都发现了殉人。

让活人陪葬,这是多么残忍的事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野蛮的行为逐渐被另种更加文明的方式取代,就是用俑人来代替活人陪伴主人入葬。我们俑人由此产生了。

作为殉人的替代品,俑人在东周时期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多数是用木头、泥或者陶做成的。陪葬俑的功能是在阴间继续侍奉墓主人,所以也分了很多职责,比如有些俑被做成仆人,有些被做成厨师,还有舞乐伎人、士兵、官吏等等。另外,墓中还会放一些动物俑,比如拉车的牛、被喂得饱饱的猪羊、看院子的狗等等。

而我,非常幸运,是一名光荣的秦国士兵。

地下咸阳城

我的主人秦始皇选择了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外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作为自己的长眠之所。从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这座巨大的陵墓修建了整整39年。

战国时期,诸侯国国君逐渐开始喜欢“依山造陵”,秦始皇陵的位置就正好背靠着如同屏风一样护卫陵寝的骊山。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认为,秦始皇在骊山修建陵墓,是因为这里是个“山南产美玉,山北产黄金”的风水宝地。

据传,修建这座陵墓共动用了七十多万人。在这座庞大的陵墓中,秦始皇想要把他生前征服的山河大地和居住的宫殿都带到死后的世界,因此这座皇陵几乎就是座地下的成阳城。

秦始皇陵的封土(高出地面的士丘),位于陵园西南角,高高的如同倒扣的斗,在它下面是放置棺椁(guo,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和随葬品的地宫。根据考古专家们的钻探,这座地宫有五个足球场那么大,周围围绕着夯( hang)土(结实、紧密的泥块)宫墙。

地宫被“回”字形宫墙分为内外三重。内城建有华丽高大的寝殿、便殿。外城是陪葬墓和陪葬坑,我们兵马俑就在这个区域。在外城的城墙外,还有人殉坑、马厩( jiu)坑等附属陪葬坑和修陵工匠的墓地。

我是这样诞生的

分段模制

我和小伙伴都有真人大小,甚至比很多真人还要更高大。大家想想,我们这么大的个头,不仅很难一次烧制成功,而且搬运起来也很麻烦。工匠们很聪明,他们采用分段模制,用套接黏合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工匠先制作我们的底托和双足,再叠塑躯干,插接双臂,最后安装俑头。

烧制上色

做好的泥胚会放入窑炉中,在750—1000℃的温度中烧成陶俑。检验合格之后,这些陶俑就可以上色了。

虽然负责制俑的匠人已经把泥坯制作得光滑细腻,负责上色的工匠还是会在不够光滑的地方先涂抹些泥子(一种泥状物),然后给我们全身刷上一两层生漆(请注意,这一步很重要),接着用胶水调和颜料涂抹在生漆层上——我们的脸是肉色的,衣服有红有紫,有蓝有绿。

最后,工匠再细细地勾画我们的眉毛、眼睛和胡子,于是就有了栩栩如生的我们。

千人千面

有人说兵马俑“千人千面”,意思是一千个俑有一千种模样,每个俑都长得不一样。

大家想想看,我们这么庞大的队伍,工匠们如果不用模具,每一尊都手工雕刻制作,那工作量实在太大了。这时,分段模制发挥了优势,工匠们分别用多种模具做出不同的身躯和头部的粗坯,再把这些部分做不同的组合。然后,工匠还会在头部表面敷一层细泥,对五官进行精雕细刻。

正是因为工匠们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我们每一个俑的长相、发型、体型都有一点不一样,就好像每个人都对应着一名真正的秦国士兵一样。

重回人间

我们这个庞大的地下秦国大军,驻扎的位置距离秦始皇的陵墓有1.5千米。在沉睡了两千多年之后,1974年春天,我和战友们终于重见天日。

挖井挖出了大宝贝

那年春天,临潼区一带发生了严重的干旱灾害,当地西杨村的村民开始打井抗旱。村民们在村子附近的柿子林打井的时候,才开挖了一米多,就发现了一层木炭,又挖了一米多,发现地下都是红色的烧过的硬土块。村民们以为挖到了老砖窑,就继续往下挖,突然发现了不少陶俑碎片。因为当地经常会挖到陶人头,他们管这些陶俑叫瓦神,所以也有人认为挖到了瓦神庙。村民们接着又在井下挖到了铜弩机、青铜镞等兵器。此时,谁也不知道,他们发现的是在地底沉睡了两千多年的秦国陶制大军。这一年7月,考古队正式进驻发掘现场,开始了举世瞩目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发掘工作。

开始发掘

虽然我在这个陪葬坑里站了足足两千多年,但是直到这一天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占据的地方足足有230米长,62米宽。

我原本以为,既然都被人们发现了,那么重见天日就指日可待了。没想到,现代的科学考古工作有那么多步骤。为了保证发掘过程中不破坏我们自身携带的历史信息,考古学家们还有许许多多细致复杂的工作要做。

划区域

考古队员们先在村民挖井位置的四周用探铲进行钻探,目的是确认我们这个兵马俑陪葬坑到底有多大。确定了边界之后,他们会找一个点作为坐标原点,用细线将想要发掘的位置划分成一个又一个方形的区域。这样,就可以为我们出土的位置标记上精确的坐标了。

清洁、编号

真正发掘的时候,考古学家们会用小小的手铲和柔软的刷子,还有自己用竹子削的签子,乃至棉签等一切顺手又不会伤害到我们的工具,细心地将黏附在我们身体表面的泥土清理掉。是的,历经千年,我们非常脆弱。

然后,考古学家再对我们进行统一编号。

拍照存证

在整个过程中,考古学家们随时都会进行拍照和记录。等到清理完毕之后,他们还会对整个区域进行绘图和文字记录。绘图要画出从上往下看我们是什么样,从一侧看向另一侧又是什么样。等画完了我们刚发掘出来时的模样之后,他们还会进行进一步细致地拍照绘图记录,连最细微的花纹和缺损,都会被考古人员用画笔和文字记录下来。发掘完毕之后,如果我们被带到实验室进行修复保护和研究,大家就能从这些细致的记录中知道我们刚刚被发掘出来时的状况。

原来战友那么多

当我们被放进陪葬坑的时候,并不知道身边到底有多少战友。直到有一天,我听负责钻探的考古队员说,我们周围还有三个兵马俑坑!

按照发现顺序,最先被发现的我们被编为一号坑,东北侧的叫二号坑,西北那边的叫三号坑,正北的叫四号坑。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统计,四个坑里总共发现了近七千具陶俑,一千多匹陶马。

这些陶俑里有将军,有随军的军吏,有穿着铠甲的步兵,有半跪着准备射击的弓箭手,有骑兵,有驾车的御者。每个人的长相、发型、身材乃至穿着的盔甲都不一样。比如将军们和随军文官们穿的衣服就天差地别。文官们穿着交领右衽(ren,衣襟)齐膝长襦(ru,短袄)和长裤,腰里扎着革带,脚上穿着齐头方口的鞋子;而将军们有的穿着战袍,胸口系着花结,有的穿着华丽的铠甲。大家都肃穆地遥望着前方,仿佛秦始皇一声令下,我们就能马上出发,奔赴战场。

想说“你好”不容易

给我们一个新家

这个空前绝后的发现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家领导人和国家文物保护部门很快决定:在我们的头顶(也就是原址)建造一座大型的遗址博物馆。在两年后(1976年)的9月,这座保护我们远离风吹雨打的展厅正式开始修建。

之所以原地建馆,首先是因为所有的兵马俑和陪葬坑在一起,才能穿越时间,给现代人讲述秦代的风貌。

其次,这样不但能够给兵马俑提供更好的保护,而且能够一边展出,一邊让考古工作人员继续在俑坑里做发掘工作,让游客在参观兵马俑的同时,也可以了解神秘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这确实是一举多得的最佳方案。

复杂的俑坑

建一座大厅是很容易的,但怎么继续发掘和保护我的小伙伴,却是一个持续的难题。首先,要把我们从陪葬坑里挖出来,难度就超级大。因为俑坑里的布置非常复杂,而且每个坑里的物品和布置都不同,所以,对工作人员来说,每一步都是新的尝试。

一号坑一共有陶俑、陶马等六千余件,外加五十多辆战车,组成了个步兵和战车相间的军阵。在我们的队列东西两侧各有一条长廊,长廊之间有10条夯土而成的隔梁,把军阵分为11个过洞。在军阵四面还修建有20个向外的门道。

东侧的长廊内是作为前锋的步兵俑,中间9个过洞里是本阵的步兵和战车,南北两侧的过洞里是步兵翼卫,在西侧长廊内的则是步兵后卫。前锋、后卫和翼卫都手持弓弩,本阵步兵则身着铠甲手拿兵器,这正好符合古代兵法里布阵的要求。

二号坑里的大阵比我们一号坑还要复杂,是一个由步兵、弓箭手、骑兵和战车组成的部队。而三号坑里仅仅只有七十多个兵马俑。考古学家们认为,三号坑是我们的指挥部,但奇怪的是——这里竟然没有将军存在。所以大家猜测,也许在最初的设计里,这个大军的统帅就是秦始皇本人。

至于四号坑,考古学家们说,因为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这座兵马俑坑并没有完工,只剩下个空荡荡的遗迹。

按照这四座俑坑的位置安排,一号二号分别为左军和右军,三号为大军指挥部,四号应该是中军,正好组成了一支完整的战斗部队。多亏了考古学家们的细心工作,才让两千多年后的炎黄子孙看到了大秦军队的威严。

知道多一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这样的模式叫作遗址博物馆,是指在古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针对该遗址进行发掘、保护、研究、展示和宣传教育工作的专门性博物馆。

重回人间困难重重

当我刚刚看到两千多年后的阳光时,完全陶醉于重回人间的喜悦,根本没有想到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生于两千多年前的我,能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掉色。

独一份的中国色

我们兵马俑身上用到的颜色,好几种都是中国独有的,而且之前从未在自然界中发现过。这当然非常值得骄傲,但当我们出土之后,这也引起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们不知道该怎么去保护这些陌生的颜色。

比如有一种大量用到的紫色颜料,科学家分析发现它是一种叫作硅酸铜钡(bei)的化合物,因为这种颜料最初在中国古代的出土陶器上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中国紫,又叫汉紫。同样被发现和命名的还有中国蓝,或称汉蓝。科学家们还发现了一种蓝色晶体,他们认为这种晶体是在制造中国蓝和中国紫的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可以用来研究古代人到底是怎么来制造这两种颜料的。

除了这些独一份的“中国色”,我们身上的人工合成颜料,还有铅白、铅丹等。此外,我们身上还使用了朱砂、雌黄、石绿、石青等天然的矿物颜料,这些颜料直到现在还在使用。最有趣的是,为了表现人脸和手上的肤色,匠人们还用铅白加上朱砂,调出了淡淡的粉红色,这就让我们的脸色白里透红,更加活灵活现。[我们在2017年1-2月《课堂内外》(小学版)的文章《颜料那些疯狂事,吓你一跳》中介绍过这些颜料,大家可以去回顾一下。]

颜色无法保持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件怪事?有一些年龄比我们大得多的陶器,仍然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为什么兵马俑却几乎都变得灰扑扑了呢?

首先,我们被埋藏的时间很长,颜料慢慢和周围土壤中的水分和各种微量元素发生化学反应,颜色变得越来越淡。尤其是,当初工匠在给我们上色之前先刷了一层生漆。生漆对空气湿度异常敏感,离开湿度极高的地下环境后,会迅速脱水,卷曲起翘,连带颜料层一起脱落。所以,我们在土里还保留着颜色,可一旦被考古学家发掘出来,就很快失去光彩,变成现在看到的这种灰头土脸的样子了。

考古学家一直在研究怎么加固这些彩绘,并一直试图寻找种在发掘现场就能将色彩保护起来的方法。

经过许多次科学实验,考古学家们终于找到了方法。他们利用专门的加固剂对陶俑进行缓慢渗透,并且包裹住陶俑的表面,让生漆干燥的过程变慢。这样既可以增加颜料粘在兵马俑表面的强度,又能让生漆不会在干燥过程中翘起来。

那么专家用的是什么来包裹我们呢?没错,就是你家厨房常用的保鲜膜。

历经灾劫仍然闪光

多灾多难

虽然后代很多皇帝都对秦始皇陵进行过整修和保护,但是每逢战乱,秦始皇陵就会受到破坏。根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的赤眉军、后赵皇帝石勒和石虎、唐末的黄巢起义军都曾经盗掘过秦始皇陵。

根据郦道元在《水经注》里的记述,在秦朝刚刚灭亡、楚汉争霸时期,项羽进入成阳之后,挖开了秦始皇陵,用30万人运了30天都没有将陵墓里的陪葬品运完,之后关东盗贼又将铜棺盗走。再后来,有个牧羊少年为了寻找丢失的小羊,不小心走进了墓穴,失手用火把点燃了陵墓。据说这场大火烧了三个月都没有熄灭,连地面都下陷了好几米。

这些记载是真是假已无从考证,但现已发现的陪葬坑和陪葬墓几乎都遭遇过火灾和盗窃却是不争的事实,其中就包括我所在的兵马俑一号坑。考古学家还推测,我们兵马俑之所以摆出手拿武器的造型,却两手空空,就是因为有人盗走了我们的武器,而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项羽。

在现代,兵马俑这么多空前绝后的发现,也让不少坏人打起了坏主意。

比如1987年,考古工作站就有两件陶俑头不翼而飞,其中一件还是非常珍贵的将军俑的头部(目前只發掘出了六件)。好在最后历经重重艰辛,公安机关侦破了案件,盗贼也被绳之以法。

永远闪光

比起换取金钱,我们兵马俑向现代人展示的古代各种信息和原汁原味的风土人情更为宝贵。有些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捣毁了很多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历史信息。这些信息里可能包含着古代人怎么穿衣吃饭,怎么出游玩耍,怎么开展日常生活……失去这些信息,可能让很多千古谜题再也无法找到答案……

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越来越多地了解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性。为了保护秦始皇陵,国务院在1961年把这里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尚未发现兵马俑坑)。到了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秦始皇陵(包括皇陵及兵马俑等陪葬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已经有了如此伟大的文明成就,而这个伟大的文明,也一直延续到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

猜你喜欢

秦始皇陵陶俑兵马俑
丹阳市十墓山西汉墓出土器物
兵马俑
关于汉阳陵着衣式陶俑制作工艺的探讨
你知道兵马俑的历史吗
西汉彩绘守门陶俑
浅谈秦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为何没有女俑?
由弋射之矢看秦始皇陵车马坑
晋阳开化陶俑 来自地下的北齐人装束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