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三动”课堂教学

2018-08-13张忠一

新校园·中旬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核心物理素养

张忠一

一、问题提出

1.问题教学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提问是思考的开端,也是思维活跃的表现。从哲学家苏格拉底到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再到教育家、哲学家杜威,我们可以看到问题教学的发展进程。前苏联教育家马丘什金、列尔耐尔等人在20世纪中叶提出了問题教学理论,进一步使问题教学的研究系统化和规范化。在我国,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优势日渐凸显,许多学校的部分学科都实施了问题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途径,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学情景,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根据教师要求参与阅读、讨论、游戏、实验、动手操作等过程。这种教学方法的优点是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己的听觉、视觉、空间知觉等参与活动,获取知识,学生印象深刻,思维深入。

活动教学法在国际上首先被语言学科教学采用,以后又逐渐延伸到其他学科。在陶行知“先行后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许多学校也重视使用活动教学,特别是在实施新课程后,更多的学校重视实施活动教学法。

3.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以借鉴的、教师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要求了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深入地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当今时代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核心素养在党的教育方针中起着桥梁作用,它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物理学科中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后逐渐内化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物理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和责任。

二、研究内容

1.问题驱动

驱动问题的设计体现科学思维。教师提出的问题指向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形成的过程,指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认识的方式,指向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驱动是指以问题为教学的外在诱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问题设计,首先,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把问题设计得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稍微高一些,让他们尽可能地“跳一跳,摘得到”,从而逐步让学生的“最近发展水平”转化为“现实发展水平”,提升学生问题的达成度,促进学生能力与思维的发展。

其次,要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教师要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去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和综合,理解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把零散、孤立和生僻的知识点整理成系统化、条理性和程序化的网络结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既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再次,要关注是否能突破思维障碍。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问题的切入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为学生顺利解决困惑、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创造有利因素。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内容,因而形成思维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错误入手,引导学生错中寻思,错中寻悟,错中延伸。

2.主体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进而获取和处理信息,再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作出解释,最后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这是主体活动的完整流程。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教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基础,尊重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其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本,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展开。

首先,教师要关注主体活动的情景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不仅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还包括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利用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借助有用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恰当地创设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其次,教师要关注活动形式的设计。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教师要根据活动的形式,精心设计一种能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活动。课堂活动的常见形式有口述、演示、操作、推理、比赛、游戏、评价等。课堂活动的设计必须能够引起学生的参与动机,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活动的关键在于学生的内在需要动机是否被激发。

再次,教师要关注学生建构物理模型的能力。物理模型的建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结果,学生正确运用科学思维方法,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科学推理,找出规律,形成结论。学生运用证据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意识,能基于证据大胆质疑,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追求科技创新。

3.立体互动

立体互动体现了科学态度和责任。在课堂内外,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媒体、环境等交流,形成对科学和技术的正确态度以及责任感。立体互动主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与教学媒体互动、学生与社会和环境互动等方式来实现,表现为师生对话、辩论、答疑,同桌互问互答、互演角色,小组讨论、互助解疑,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教学媒体解决问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社会、环境等,逐渐形成对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正确态度和责任感。通过多维互动的方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责任。

4.物理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三动”课堂教学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三动”课堂教学研究为抓手,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促使学生走上社会后在进行物理研究和物理成果应用时,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科的本质和科学的本质,具有不断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能够主动与他人合作、共享和交流,能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促使学生正确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具有社会意识,能积极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具有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三、预期成果

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经典物理的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等,并使这些观念在大脑中有机融合,使学生随时能用这些观念解释自然现象、解决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设计探究方案和获取证据以及分析论证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科技手段和方法收集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解释探究结果和变化趋势,准确表述、评估和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通过与各种媒介的互动,能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物理学科的本质,具有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促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和凝聚团队力量,能基于科学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能促使学生遵循道德规范,珍惜生命,热爱自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通过对高中物理“三动”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能够转变教师的教学观点,把单纯地应对考试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能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操作实践、推理归纳、小组讨论、运用媒体等方式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要关注学生全身心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从而不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本文系无锡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C/D/2016/003),课题项目为“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物理‘三动课堂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周玉梅 陶 静)

猜你喜欢

核心物理素养
留言板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物理必修1、必修2第一轮复习检测题
每月核心经济指标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