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总体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研究

2018-08-10张箭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6期

张箭

摘 要:现如今,城市不断发展壮大,为满足更多人们需求,在城市建设于发展过程,应该重视如何采取有效规划,实现城市规划的有效管控,本文基于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管控几方面内容,积极分析了如何实现科学规划,促进城市各项资源合理开发,提高规划效率。

关键词:城市总体规划;功能区规划;管制空间

引言

城市的功能区包括诸多内容,为满足人们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需要对城市的各个部分进行合理统筹,实现规划的科学性。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过程,要以城市的总体规划为基础,充分完善每个主体功能区管控空间。力求提高管控效率,实现规划的可行性于实用性。从而保证城市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美好的生活家园。

1“两规”管制空间互补展示

城市总体规划作为城市政府的法定规划,以市域为基础,以规划区范围为界限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作为国家实行空间管制和相关政策的规划,以县域为单位,描述的是区域开发的主导功能。“两规”各自在相关领域发挥作用,彼此间尚未形成互相衔接的技术,也没有互相配合的路径设计和制度安排。为此,有专家提出:既有的体制框架不需要被先行打破,可以通过差别定位和互相协调而获得升华并整合框架。通过对城市规划区与主体功能区空间界限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两类空间存在着比较大的范围不一致性。城市规划区主要应用在市域范围内,相对于市域来说,属于微观层面;而主体功能区更多地应用于国家与省级层面,虽然关于市县等中微观层面也有些涉及,但多属探索阶段,因此对于城市来说,它属于宏观层面;位于中间层面的市域范围,是两者范围之外的空白部分,需要两者相互配合,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排斥关系。将城市规划四区与主体功能四区表现在空间上,可以发现它们的对应关系,但是图中斜线部分不属于“两规”的空间管制范畴,因此有必要探讨在这个层面的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

2 P-C-L-E耦合空间模型

空间区划在用地分区上坚持粗线条原则,关注的是终极开发容量,体现政策与战略引导,可以为下一步城市规划区层面的规划留有弹性和余地。目前由于不同地域空间特点,市域空间分区并不存在统一模式,常见的分区有:城市建设发展区、农业发展区、生态环境保护区,也有根据需要划分为严格保护区、控制保护区、规划调控区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市域空间统一模式,在此可以引入耦合概念,结合城市增长管理空间对市域进行空间区划,设定城市耦合空间。耦合空间主要指“三生一建”空间划分,是在划定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重点开发区与优化开发区的基础上,依据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现状,重点加强对资源环境的统筹,以保护市域生态环境、土地和水资源为目的,整合空间资源,将市域空间划分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已建空间四大部分,也可以说是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市域层面空间的延伸。这种空间区划的范围突破了城市总体规划的规划区,包括城市行政划分区域,根据不同空间所承载的功能,提出空间发展思路和管制策略,其中:生态空间是规划中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空间;生活空间则是规划中以生活为主的空间,以乡镇县城居民点现状为主;生产空间是规划中用于基本生产要素配置和重组、承载生产经营活动的空间;已建空间则是已建成区占据的空间。

3市域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进行科学的区域划分,需要建立空间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体功能区规划偏重于宏观的经济社会属性,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规划区规划偏重于微观的社会和用地空间属性,而作为处于两者之间的市域空间规划则应偏重于中观的综合属性。通过定性研究区位重要度、交通可达性、创新能力、自然灾害等,定量研究人口、用地、经济、水文、环境容量等,依托行政区,以乡镇为划分单元,分析地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和环境等城市发展的基本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建立了市域空间管制指标体系——确定了4个因素层(发展潜力、可开发强度、可持续发展力、环境承载力)、15个因子层,并对因子功能进行界定,由此落实对市域空间的开发管制,促进各层级规划的相互配合,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4坚持多元动力、体现因地制宜

城镇化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简单依靠工业化带动,城市采取成本最低的“追随战略”,结果是国家提出鼓励哪个产业、或者市场发现哪个产业的利润大,所有的城市都跟风发展这个产业,产能立刻从稀缺变成过剩。这种均质化发展模式,導致城市间产业结构雷同,恶性竞争激烈。随着城市发展步入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期,“在地性”发展,亦即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寻求特色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城市在区域网络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立市之本”,因此,对于城市自身特色的挖掘和深刻理解已成为空间规划的关键环节。城市总体规划应当强调“因地制宜”,按照自己特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发展阶段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发展道路。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从来没有固定的套路、没有可复制的方法,必须针对特定城市对症下药,才能寻找到这个城市特有的“灵魂”。城市发展步入后工业化时期的另一个特征是,城市的发展驱动力将从工业化特征的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后工业化特征的创新与财富驱动。应当通过规划评估,从多方了解不同空间使用者的空间诉求,实现“城市空间”的供给侧改革,将新的“空间产品”诉求落实到规划用地布局,真正提供与时俱进、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空间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

5走向一体化的空间规划

基于上述市域空间耦合构想,可以对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编制方法的创新,以基本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空间区划的要求。建立不同主体功能开发区要求下的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提出合理的空间开发规划设想,为提高城市总体规划的科学性提供参考依据。这类空间规划,来自于城市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但又不是它们中的任何一个规划,这也就是走向一体化的空间规划。

结束语:

总之,重视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十分必要,这与城市发展,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以及环境生态文明建设等等方面都有一定关系,为此,希望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不断利用有效工作经验,不断创新城市规划设计,力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丰富人们生活,保证城市主体空间的最优化使用。从而进一步实现城市的长效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伟,王家卓,车晗,王晨,张春洋,石炼,范锦.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经验探索——以南宁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6,40(08):44-52.

[2]《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改革与创新》总报告课题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改革创新思路研究[J].城市规划,2014,38(S2):84-89.

[3]何灵聪.基于动态维护的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和机制研究[J].规划师,2013,29(06):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