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018-08-10齐怡吕茂君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6期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

齐怡 吕茂君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作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鲜明提出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的形式,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整体部署和战略安排,对在新形势下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法治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重要保障。《决定》诠释了我们党运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治国理政的政治理念和战略思维,绘制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蓝图,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依法治国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深刻理解这些重要论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对于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法治 依法治国 人民民主

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思想来源

一个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法制思想,如法家的法制思想、儒家礼教中的法制思想等。法家主要是主“刑”,即“刑治”,还不是完整的法治。而儒家的“礼教”是以“礼”代“法”,把它那套价值理念变成了礼的规则和程序。“礼”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宪法和民法的内容。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积极的东西,让它成为法治建设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这是我们现在理所当然、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没有这一点,就不能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第二个是西方的法治理论和实践经验。西方有些国家在法治方面有很多历史经验。有些是我们已经吸收了的,还有些是应该吸收的。但西方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也并非没有问题,如“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也都有自己历史性和地方性的特色。

二、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基础

法律要发挥作用,需要全社会信仰法律。卢梭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我国是个人情社会,人们的社会联系广泛,上下级、亲戚朋友、老战友、老同事、老同学关系比较融洽,逢事喜欢讲个熟门熟道,但如果人情介入了法律和权力领域,就会带来问题,甚至带来严重问题。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依法治国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坚持严格执法,模范遵守法律,自觉接受监督,时时处处注意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①人民民主。这是依法治国的基础。②法制完备。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③树立宪法法律权威。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④权力制约。这是依法治国的关键。

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要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否则还有什么法治可言呢?要坚决改变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谁违法就要付出比守法更大的代价,甚至是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代价。当然,这是一个过程,要逐步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法律的权威,使大家都相信,只要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通过法律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人人平等是指法律应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时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众所周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资产阶级最早提出来的口号,它对于废除一切等级制和身份特权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资产阶级所确立的制度是以财产占有不平等为基础的,所以它倡导的平等只是形式上的、身份上的,掩盖了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政治上的平等,而且要实现经济的平等、社会的平等、文化的平等,使全体人民在各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方面,贯穿于依法治国全过程。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和权利、履行职责和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只有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法制的轨道上正确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民主的健康发展。实行依法治国,就是把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从而保证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真正当家作主。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治通常的理解就是法律之治,即通過法律治理国家;同时,法治又指通过法律使权力和权利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

法治理念是对法治的核心内容、本质要求、价值追求、重要使命以及根本保证等法治基本问题的集中概括和系统认识,是谋划法治战略的基准,是制定法律的指南,是实施法律的指导,也是理解并遵守法律的参照。各国的法治理念受制并决定于本国的社会性质、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文化和其他社会条件,不同国家的法治理念不可能完全相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法治理念上更是存在着根本性区别。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系统化的法治意识形态,反映和指引着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功能、目标方向、价值取向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事业必须长期遵循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集中概括为“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五个方面的内涵,有机统一,相辅相成,各自从不同侧面系统地揭示出社会主义法治的主要原理,同时又完整地描绘出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图景。

参考文献:

[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者何毅亭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 作者习近平

[3]《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3年2月23日)

[4]《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014年1月7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721页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法治
在法治护航下实现新飞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