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农村社区贫困成因探析

2018-08-10张金权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6期
关键词:西部农村社区

摘 要:本文在分析H省Y村实际情况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出我国西部农村社区致贫的主要成因,即社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制度与政策的有意倾斜;社区滞后的经济条件;社区低下的人口素质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四种因素相互区别又彼此渗透交织,共同作用于我国西部农村社区,致其贫困。

关键词:西部 ;农村社区 ;贫困成因

一、Y村概况

(一)地理位置

Y村位于H省西南部,距离E市45千米,T乡28千米,国道9千米,总面积20.93平方千米。境内为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寒冷;以山地为主,地势起伏不平;村中无大的河流,饮用水和农田灌溉水主要依赖于山间泉水或水沟的水;典型的黄土,粘性较强,肥力不高;交通主要依赖于国道和村中水泥路,到乡镇和市区车程分别为一小时三十分和两小时左右,一般情况下每天有一趟车开往城区,发车时间在早上六点左右。

(二)人口状况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737户,总人口2600人,党员56人,干部7人,劳动力1156人。劳动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0%。

(三)经济状况

Y村以农业为主,现有耕地面积3018亩,其中水田715亩,茶叶种植面积25亩,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境内地势不平,山林与耕地交织,平均海拔1100米,冬冷夏热。农民以种植玉米、土豆和黄豆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种植分散,主要用于生活消费,很少售卖和交换。气候分异明显,冬冷夏热,农作物种植一年一季。黄土肥力不高,农作物产量有限;购买商品肥和农药,成本较高。引水灌溉花费较大,需修建库水池和购买水管。铁路从境内经过,但并无站点,村民受益不多,10多公里的水泥路是村中的交通要道,也是村民乘车进城的必经之路。

总之,Y村是一个典型的西部贫困山村。

二、贫困成因分析

(一)社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Y村属某连片山区,地势高低起伏不平,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而且大大折损农业生产的效率,这对于依靠土地耕种维持生计的农民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另外,该村典型的粘性黃土土质,无法为玉米、土豆、红薯等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足够的肥力。近些年来,该村村民为增加粮食产量,施用大量的农药和化肥,致使土地板结和恶化,结果陷入“越用农药化肥粮食产量越低”的恶性循环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也给原本脆弱的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以更大的压力,遭到破坏的自然生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从区域范围来看,Y村处于偏、远、边的地区,距离市区与中心城市相对较远,并且Y村到乡镇和城区只有一条公路且每天只有一班车,并且发车时间很早,所以无论是货物运输还是乘客乘车,都很不便利,这严重限制了信息、资源等的流通,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二)社会制度与政策的影响

在教育方面,Y村原本有两所小学,这两所小学相距大约7公里,这样的地理分布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满足村里学生上学的需求。但是近些年由于教育投入不足,出现了教学楼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年久失修;优秀教师不愿意到学校任教(即使来学校任教,任期也很难超过一年);生活稍微富足一点的村民将孩子送到镇上或市区小学上学等现象。基于上述情况,Y村的一所小学不得不关闭,两所小学整合为一所。相较于城市小学的蓬勃发展,农村小学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教师新鲜血液的注入等而显现出衰败景象,村小学的教育水平之低也可想而知。一个地区的人口素质与教育水平密切相关,一般而言,教育水平高,人口总体素质就越高。农村人口素质低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业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

在就业方面,城乡二元就业制度严格区分“城市人”和“农村人”,使进城就业的“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剧了农村社区贫困。近些年来,Y村外出务工的村民越来越多,但基本上是出于自发的就业状态,如自发组织“班子”到山西及河北的煤矿工作,所从事的一般也都是体力活,所以进城的农民工基本不会与老板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也就不会被纳入到城市劳动就业管理体系之中。这不仅不利于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而且使得农村社区就业结构的调整十分困难,严重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在社会保障方面,农村居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养老、住房、劳动保护等保障,抵抗风险的能力低下。以农村合作医疗为例,Y村的多数村民看病都会带上医保卡,无疑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看病报销的优惠,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却存在种种限制,譬如农村合作医疗只限于补偿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员在结算年度内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及特殊病种的门诊医疗费用,对于意外伤害、工伤、妇女生育等不在保险范围。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后要想报销医疗费,必须要到省级指定合作医疗机构住院才可以,没有授权或门诊不可以报销。

(三)社区经济条件的影响

Y村以种植玉米、水稻、土豆和黄豆为主,这些作物能给村民带来一些经济收入,但主要还是作为生活资料。除农业种植外,村民还会饲养一些家禽家畜,一般来说,一户村民家都会养殖两头左右的肉猪供自家一年的食用或者有多余的猪肉可以换取一些现金,有些家庭还会养殖母猪用以贩卖小猪仔,养殖鸡用于食用或者换取现金。家庭养殖与种植类似,主要提供家庭的日常生活资料,少部分用以交换,市场发育程度很低。近些年来,部分村民开始规模种植西红柿、辣椒、大白菜、香菇等,但由于离市区较远,交通不便,所以并无利润可言,甚至亏本,所以久而久之,村民对于蔬菜的规模种植也失去了信心。对于规模养殖肉猪和母猪的村民面临同样的困境。

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水利设施、能源、交通、信息等条件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呈现出超稳定的产业结构。

(四)社区人口因素的影响

Y村学校、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加之离乡镇和市区的距离较远,很难吸引优秀的教师前来,最终的结果是全村人口综合素质和人口思想观念的落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最活跃、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经济竞争能力提高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但我国西部农村社区人口的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大,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至今很多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仍然落后,他们习惯于自然经济的生活方式,依靠土地生产家庭所需的基本生活资料。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因此无法在市场经济强劲的今天形成竞争力。

三、结论与讨论

本文在分析H省Y村实际情况和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归纳出我国西部农村社区致贫的主要成因,即社区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制度与社会政策的有意倾斜;社区滞后的经济条件;社区低下的人口素质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四种影响因素相互区别又彼此渗透和强化,共同作用于我国西部农村社区。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如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撑、致贫原因分析不全面等,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向德平. 社会问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2]谭同学. 双面人——转型乡村中的人生、欲望与社会心态[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3]文军,吴越菲. 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17,(04).

作者简介:

张金权(1993—),男,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化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西部农村社区
诸城市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建设研究
西部市级公共图书馆“两标准一规范”应用研究
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西部在粟稻起源研究中的地位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浅析农村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基层协商民主:农村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基于不确定多属性决策模型的西部国际型物流枢纽城市选择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