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位一体”

2018-08-10张百顺李硕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三位一体现实历史

张百顺 李硕

【摘 要】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课堂讲授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题中题中应有之义。《宏观经济学》是我国经济管理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其课堂教学必须以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灵魂,做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紧密结合,做到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位一体”。这种课堂教学方式的作用在于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容易、深刻地理解理论的精髓,启迪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对教师在课程理论框架的把握能力、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现实经济的洞察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理论;历史;现实;“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007-02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课堂讲授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宏观经济学》是我国经济管理类本科的专业基础课,它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共同构成了进一步学习经管类本科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宏观经济思维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能力,而实现这一目的关键在于必须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宏观经济学得基本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与历史和现实密切相关,其形成与发展既与经济思想演进的历史(即经济思想史)密不可分,同时也与经济发展的历史(即经济史)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当前的经济实践既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也是检验理论的自然实验室。鉴于此,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宏观经济学》课堂教学必须一方面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两个维度深刻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一方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位一体”。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框架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宏观经济理论的精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沿着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牢牢把握住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目前,尽管国内各高校间经管类本科使用教材的版本不同,但大体都是在讲述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短期国民收入(或GDP)的决定问题;第二,长期国民收入决定的(或经济增长)问题;第三,宏观经济政策问题。根据目前国内高校最流行的宏观经济学教材[1][2][3][4],我们可以用图1来表述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XC28.JPG;%30%30〗

图1显示,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共涉及四个市场,即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展开顺序,我们在第十三章中先假定其他市场不变,只考虑产品市场的供求均衡,此时研究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使用的是收支模型。在第十四章中,我们假定国际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不变,同时考虑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此时研究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使用的是IS-LM模型。其中,IS曲线代表的是产品市场均衡时候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点的轨迹,LM曲线上的每一点都代表货币市场均衡时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点。在第十五章中,我们从第十四章所讲的IS-LM模型中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再加上由劳动力市场均衡所决定的总供给曲线,就得到AD-AS模型所决定的短期国民收入。在第十八章中,我们同时考虑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市场三个市场的均衡,即可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模型,即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探讨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更进一步地,我们可以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推导总需求曲线,在加上劳动力市场均衡所决定的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可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利用AD-AS模型来探讨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这几章都是在讲短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在逻辑上环环相扣,在课堂教学中要讲清他们的来龙去脉和内在关联。

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即经济增长问题在第十九章讲授,本章着重要让学生掌握经济增长核算和经济增长理论两个重要内容,二者是从不同路径回答经济增长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第二,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第三,如何解释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奇迹。经济核算部分着重要联系到规模报酬不变前提下的分配净尽原理,掌握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及其推导过程,以及索洛余量的经济含义及其局限。经济增长理论则以技术进步内生,还是外生,分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和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两部分,要把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讲清楚。

宏观经济政策的讲授是以前两个问题的讲授为基础的,在国民收入问题上,我们需要判定由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市场和货币市场四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得国民收入是否是充分就业的收入,如果不是,政府可以做什么,怎样做,由此引出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需求政策、供给政策、产业政策和汇率政策。经济增长核算和经济增长理论告诉我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有效劳动增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因此,政府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政策必须从鼓励技术进步、增加资本存量和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等三个角度着手。

二、理论与历史的紧密结合

在时刻把握理论框架的基础上,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宏观经济学》课程设置的题中之意,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做到理论与历史的紧密结合。这里所讲的“历史”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经济史,即经济发展的历史。第二是经济思想史,即经济理论演进的历史。著名经济史学家吴承明先生曾讲过,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而经济学则是经济史的流。[5]其实,经济思想史亦是经济学的源。任何一种新的经济学说,都是在研究经济史和批判已有的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背景。例如,马克思经济学是在研究西欧经济史尤其是英国经济史和批判英法古典政治經济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凯恩斯经济学是在研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史和批判古典学派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货币主义经济学和供给学派经济学是在研究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史和批判凯恩斯经济学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我们在讲授理论的时候,务必要注重给学生一种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理解视角,把握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演进的来龙去脉。

例如,在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指标时国内生产总值(GDP)时,我们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史的角度,向学生展示各国的收入变动及其国际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一指标的经济含义。另一方面,可以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联系到20世纪20年代末由库兹涅茨开创的国民收入统计,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对异质品加总问题的批判[8]。从而帮助学生理解GDP这一经济指标的作用及其局限性。在讲授国民收入的短期决定问题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从经济史的角度理解凯恩斯经济学创立的时代背景,还要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凯恩斯经济学是如何从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演进成教科书中所呈现的样子。在讲授菲利普斯曲线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菲利普斯曲线产生于凯恩斯经济学统治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史背景,还要让学生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演进轨迹及其政策含义。

在讲授经济增长问题时,我们不仅要从经济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各国长期的经济增长情况,还要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经济增长理论的历史演进。在讲授经济危机问题时,不仅要从经济史的角度,尽量向学生展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在不同时代的不同表现形式:流通领域的商业和货币危机、生产领域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和虚实经济一体化下的虚拟经济危机。还要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尽量告诉学生经济思想家分析经济危机的不同角度。例如,对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就至少存在三种理解方式:第一,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看,它是一种相对过剩的危机,其产生的根源在于雇佣劳动与资本所处的不同分配地位所导致的生产相对于劳动大众的购买能力的过剩。[7]第二,从凯恩斯经济学的角度看,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共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8]第三,弗里德曼则从货币供应的角度,认为货币供应量不足是导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9]

三、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

宏观经济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它与经济现实有着紧密的联系。前面已经指出,任何新的经济学说的创立都离不开对经济史的深入研究和经济思想史的深刻理解。但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讲,任何经济学说的流行都在于它对当时的经济现实做出了有力的回答。而任何理论都具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都有着特定的经济背景和制度文化背景。目前,我们课堂上所讲授的宏观经济学理论,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宏观经济实践的经验抽象,其适用性和适用程度有待中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紧密联系实际,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紧密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理论的讲解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的精髓,同时也能使学生对理论的适用性和适用程度有一定的把握,启迪学生对理论和现实进行更多地思考。

例如,在讲解GDP的核算方法时,不仅要从理论上讲清楚GDP的两种核算方法,还要向学生介绍中国当前的GDP核算程序和方法。在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不仅要从IS-LM模型的角度,讲清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还要打开中国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让学生对中国当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手段和方向有个具体直观的了解。讲货币供应量问题时,不仅要讲清楚教科书上的货币层次划分的机理,还要向学生介绍当前我国进行货币统计时的货币层次划分与教科书上的差异。讲解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工具时,不仅要讲清楚教科书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三个节本工具的内在机理,还要联系到当前我国央行所使用的工具都有哪些。讲失业问题时,不仅要从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角度讲清楚失业的原因,还要联系的中国当前的失业统计,联系到农民工的存在对真实失业的影响。在讲AS-AD模型时,不仅要从理论上讲清楚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政策因素及其移动的后果,还要试着将其与“双引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新动能等经济热点联系起来,让学生迅速理解此模型的经济和政策含义。

四、结语

如何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进而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课堂讲授内容,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当前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题中之意。本文根据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对经管类本科《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认为,《宏观经济学》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其基本理论为核心,牢牢把握其理论框架,做到经济理论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紧密结合,做到理论、历史与现实的“三位一体”。

其实,大多社会科学的课程都可以试着从理论、历史与现实三个维度来展开。其中,理论是课程的灵魂,是课堂教学讲解的重点。历史需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或文化的发展史,即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制度史或文化史等等;另一方面,是理解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思想演进的历史,即社会思想史、政治思想史、经济思想史或制度思想史等等。在此基础上,理论的讲解必须紧密联系实际,实现理论与现实的对话。“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方式的作用在于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使学生更加容易、深刻地理解理论的精髓,启迪更多的思考。同时也对教师在课程理论框架的把握能力、相關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现实问题的洞察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鸿业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尹伯成编.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八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3.

[3]袁志刚编.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西方经济学》编写组编.西方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吴承明.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6]亚当.斯密著,杨敬年译.国富论[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7]马克思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1-3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凯恩斯著,陆梦龙译.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弗里德曼,施瓦茨著,巴曙松译.美国货币史(1867—1960)[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张百顺(1985-),男,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李硕(1986-),女,山西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

本文受山西师范大学经济学优势专业建设项目(2017YSZY-06)资助,属于此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三位一体现实历史
新历史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