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班级文化建设的体会

2018-08-07黄华斌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内化文化建设关心

黄华斌

【摘要】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一个“集体”,关键要看这个班级有没有凝聚人心的文化。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可通过“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的制定,让学生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借助“依从、认同、内化”原理增强班级正能量,多关心,少评价,真诚沟通,使班级成为大家都认可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班级管理 文化建设 目标 内化 关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6A-0088-02

衡量一个班级是不是一个“集体”,关键要看这个班级有没有文化,有没有共同的愿望,有没有主流的价值观,有没有较强的凝聚力。班主任是否具有班级文化建设经验非常关键。我认为,班级文化需要持之以恒、不断感化方能形成。

一、制定“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

一个家要有一股向心力才能劲儿往一处使。同样,一个班级如果有了共同的理想、愿景,学生就会一起往那个目标奋斗。要让学生树立一致的目标,班主任就要善于激励学生,让学生带着相同的希望和追求,团结起来,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当这种局面或气候形成的时候,这个团体就有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毅力。

由于团体中的人并不是都处在同一个认识水平和精神状态,所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时要适时利用“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来帮助学生慢慢达成奋斗目标。初中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长理想的时候,班主任如果只是用“远景目标”来教育学生,就容易使他们产生高、大、远甚至虚的感觉,从而不利于形成班级文化。所以,班主任还要特别重视和反复运用“近景目标”的思想和思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比如,在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中,我和学生共同讨论,确定了我班的奋斗目标,即“让每一名学生成为有礼貌、有道德、有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人”。班级管理工作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因为这对于学生而言目标有点虚、远,对此,班主任要有目的地制定“近景目标”,如每周或每个月开展一次主题讲座或座谈会等,围绕“如何成为一个有礼貌、有道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来进行,并及时宣扬好行为、好做法、好榜样、好效果。

二、引导学生“依从、认同、内化”

一个人态度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内化。同理,要想让全班学生形成一致的班级文化态度,也需要班主任引导学生经历“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班主任要让学生意识到“依从”班集体的纪律是团结班集体的表现和需要。有的学生“依从”某些班规或纪律多半是为了某种奖励或免受什么处罚。班主任要利用学生“依从”的心理特点宣扬正能量,让学生逐渐向正能量看齐。然后,逐渐引导学生由“依从”向“认同”“内化”转移。而要让学生达到“认同”这一阶段,教师就要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作用下激励自己上进。处于“认同”层面的学生往往不是为了什么奖励或免受什么惩罚,而是因为崇拜某榜样而主动向其学习。考虑到好班干可以给学生带来榜样作用,我采用民主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举,选出大家公认的、有威信的班委会。选好班委会的人员后,再从工作内容、工作艺术上指导他们,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工作、能力锻炼与为同学服务、干部与学生的关系。同时在学习、工作上严格要求他们,使他们真正成为班级管理的带头人。通过榜样的带头作用,让其他学生从“依从”向“认同”“内化”转移。这样,学生就能在良好榜样的影响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三、遵循“多关心、少评价”的原则

“多关心”不仅指班主任对学生要多关心,也包括学生间要多关心。只有这样,班级文化氛围才能和谐友爱。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有爱心上面。班主任不但要有爱学生的意识,而且要让其他科任老师也要这样的意识。去年冬天,我班有一名苗族的女生常旷课。由于她性格内向,我与她的沟通不畅。事后,我抽空到她家家访,从而知道她是一个单亲家庭学生,她父亲病故,母亲改嫁,现与其奶奶相依為命,生活十分艰苦。过后,我到街上买了一些毛衣、裤子等,悄悄塞给她,告诉她自己的小孩穿不下了送给她。我还跟其他科任老师做了沟通,让他们在本学科教学中多多关注这名学生,同时,还召开了“互相关心,团结友爱”主题班会,使该生在团结互助的氛围中坦然接受其他同学对她的帮助,从而消除自卑心理。这样的关心不露痕迹,该生的情绪逐渐稳定,能坚持上学了,学习也非常认真。

“少评价”主要是指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不要高高在上地指责学生,要多肯定,少评价。初中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心智发展还不够成熟,因此,班主任在刚开始接手班级时,一定要做好与其他科任老师交流沟通的工作。我在刚接手七(1)班的管理工作时,就引用了模范班主任丁榕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在传授知识时是老师,应该做到诲人不倦;在交换思想时又是同志,应该做到心心相印;在集体活动时是兄弟姐妹,应该做到亲密无间;在关心同学时又是母亲,要做到无微不至。”我和其他科任老师逐渐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不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对于学生犯下的错误,要尽量容忍和引导,要以最大的耐心、关心和爱心去对待学生的小错误,让他们能在宽容的环境下成长。”我与其他科任老师总是投给学生期待、信任、肯定的目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无形中的激励,最终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

四、体现“真诚、接受、理解”的交往原则

班级文化的形成要靠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班级成员的交往原则应该是“真诚、接受、理解”,即师生、生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彼此,“接受”彼此的思想和行为,甚至是某些不足或缺陷等。

而“理解”则是更高境界,既包括意义上的理解,又包括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使班级成为大家都认可的“精神家园”。一旦班级中形成了这样的“精神家园”,学生就会无比依赖这个集体,并自觉地把老师和同学当作自己的成长伙伴,愿意向对方倾诉“隐私”。例如,我班有一名男生,他非常调皮捣蛋,班上很多学生都不喜欢他,甚至排斥他。对此,我首先找班委谈心,让他们以身作则,做到真诚友爱地对待这名男生。其次,我也非常真诚地对待他,每当他遇到学习上的问题或生活上的烦恼,我总会第一时间出现在他面前,为他答疑解惑。同时,我从多渠道了解到该生才出生几个月,他父母就离异了。他从小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两家轮流养育的。两边老人认为这孩子很可怜,对他疼爱有加,千依百顺,即使他做了错事也不忍心批评,使他养成了唯我独尊、我行我素的性格特点。了解到该生的成长背景和现状,我接受了该生的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我多次找双方老人耐心地进行谈心,要求他们要正确地引导孩子,不能因为父母离异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同时,我多次找他本人进行教育,让他认识到父母虽然离婚了,但他永远是父母的最爱,是父母的宝贝,父母为了给他吃好穿好,不得不到外地打工挣钱,维持生计。父母打工虽然辛苦,但是毫无怨言。通过这一系列引导,该生后来进步较快,变成了一个讲文明、守纪律的好孩子,班上的同学也都开始欣赏、接受他了。

当然,“真诚”“接受”“理解”这三者并非固定程序,需要班主任在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灵活地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如当学生出现某一让人不解的行为时,我们可以先给予理解,试着从该生的角度去思考出现这一行为的原因,然后我们选择真诚地帮他纠正这一行为,给予最大的宽容,让他慢慢纠正。笔者认为,班主任只要不脱离“真诚、接受、理解”的原则来建设班级文化,就能让班级朝着既定的目标去发展。

总而言之,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班情”,班主任只有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来建设班级文化,才能达成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目的。

(责编 秦越霞)

猜你喜欢

内化文化建设关心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开心与关心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