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一体多元”优势 繁荣中国多民族文学

2018-08-06金蕊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摘要: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当我们谈到中国文学时,必然是中国多民族文学,包含56个民族的文学。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突出的主题之一。本文从地域优势、政策导向、丰富的资源及丰硕的研究成果等方面着手,探析新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的可能性。

关键词:一体多元;多民族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开设

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以五十六个民族为基础组成的民族复合体深刻表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化的民族这一含义,它并不是单指一个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刻展示,一体化说的是整个中华民族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彼此依存共同发展的过程。 [1]中国各民族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最终形成一体多元的格局。在中国多民族文学中,如何既保护文化多元格局,又继续引导一体化进程?怎样依照多民族统一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民族文学史,这对整个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和向心力提升有很重要的意义。

目前文学领域方面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说的是在我国文学领域除了汉族之外的其它不同民族文学作品的概括,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在和汉族文学相比较下出现的;第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不同民族群众创造出来的,它涉及民族文学以及书面文学两方面;第三,作为中国文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汉族文学作为主要内容起到主导作用,少数民族文学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整个国家的文学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这三部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对于我国文学领域史诗方面也有很重要的补充作用。在十一世纪的时候,维吾尔族诗人玉素甫·哈思·哈吉甫使用维吾尔族语言创作的《福乐智慧》长达13700多行,这部作品在整个民族文学作品方面有很重要的意义,更是研究喀拉汗王朝社会及精神生活的百科全书。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之后,所编著的《蒙古秘史》在展现蒙古历史的同时对文学发展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后来到十七世纪,藏族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创作的爱情诗歌体现了藏族文学的重要位置,这部作品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十八世纪我们熟知的《红楼梦》更是将我国古典小说推入了发展的高峰,曹雪芹听过深刻的思想和深入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古代文学作品的经典,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特点,对后世的小说创作形成极其重要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因为受到时代特点的影响,我国出现了以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大作家为代表的大师级人物,他们创作了很多反帝国主义揭露封建社会的文学作品,这些颇有影响力的人物当中老舍和沈从文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满族和苗族作家。

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全国各地区都出现了各种规模、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作家创作团队,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为整个国家的文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作用,对于文学发展史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如蒙古族的纳·赛因朝克图、巴·布林贝赫、玛拉沁夫,彝族的李乔,壮族的韦其麟,白族的杨苏、晓雪,赫哲族的乌·白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因为我们国家的民族发展方针和艺术推动政策的落实,多样化的政策推动了民族文学的发展,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的召开、少数民族文学刊物的创办和少数民族作家的培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涉猎,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作家数量逐渐增多,少数民族文学发展更加繁荣,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包括蒙古族的李凖、牛汉、敖力玛苏荣,回族的霍达、张承志等。

中国文学,是包括汉民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国所有民族的文学的总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不仅从古至今始终客观存在,而且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多民族文学史观和中华民族大文学史观为众多学者提出,并逐步深入人心。很多普通高等院校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陆续开设了少数民族文学课程,或增设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位点。

传统上,新疆高校中国语言文学系的本科招生专业基本是“汉语言文学”,其小方向多分为“文学方向”和“文秘方向”,有的还开设“影视文学方向”[2],而这一专业所开设的文学类专业必修课程一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學、中国当代文学、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马列文论、语言学概论、西方文论等。我们发现,新疆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文学”课程体系中,《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处于整体性缺失状态。随着学界文学史观念的变化和研究领域的开掘、研究成果的日增,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已具备了可行性。

一、地域优势

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正处于加快向西开放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6。新疆北、西、南三面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等8国接壤,边境线5400多公里,是我国边境线最长、临国最多的省(区);同时新疆地处亚洲大陆中心,历来是亚欧大陆陆上通道的枢纽。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官方资料显示,2012年底新疆总人口为 2232.7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385.49万,占新疆总人口的62.05%。新疆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居住,多种语言、多种文化、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为丰富和发展“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作出了贡献。

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文化圈内,多源生成、多元并存与多元发展是新疆地区的文化特色,新疆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完全能被高校文化环境所反射。新疆高校是多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的文化空间,根据其民族构成特点,在学校构建“多元一体”文化环境,是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形式。此外,无论是国家教育政策还是国际环境,无论是新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有利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

二、政策导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要在充分尊重多元化的情况下,促使每个人将其思想和精神境界提高到普遍行为模式和某种程度上超越自我的高度——这关系到人类生存问题”。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与前两种职能相比,社会服务强调的是高等学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直接为社会做出的多方面的贡献。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狀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提出了“四个服务”的明确要求,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新疆高校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完全符合学校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服务”的要求。此外,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新疆必然要“放眼世界,走出国门”,通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来传播良好的新疆区域形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实施走出去战略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文化交流方式。

三、丰富的资源

新疆不仅有其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有瑰丽的山川、神奇的地貌、丰富的物产、辽阔的草原,而且有众多的民族、多样的文化、极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新疆各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为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资源。过去,由于语言的壁垒,汉族学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阅读接受有很大困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自然是难上加难,然而随着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汉译工程的推进和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汉语创作作品数量的与日俱增,都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分析目前新疆地区文学作品的翻译状况我们可以得知,除去单篇的翻译作品之外,一些颇具规模的出版社和作家都做出了其他的贡献,众所周知的 “羊皮鼓译丛”,它使新疆少数民族文学逐渐“从小毡房走向大世界”,实现了民族文学水平的发展,奠定了新疆文学在我国图书出版领域的重要地位,也成了目前少数民族作家的代表作品,更是我国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们的重要参考。现在“羊皮鼓译丛”已经出版了三辑,共17种图书,主要以个人作品集为主,出版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优秀作家的代表作品,其中包括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散文小说集、诗歌集等。

与此同时,在各少数民族中都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能力的作家,他们文学创作的题材和审美追求深植于本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仍以当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情形为例,此类作家的代表有哈萨克族的艾克拜尔·米吉提、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等。这些采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作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可以直接为广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阅读和欣赏,以之作为评讲对象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就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

这部分文学对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文化有比较清晰的分析,对其精神文化和审美角度也有一定的阐释,它能够展示出不同民族的生产习惯和生活特点,对其精神文明建设也有一定的展示作用,体现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思想内涵,是体现国家和民族统一的重要方法,更是展现社会和谐、民族进步的重要方法,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四、丰硕的成果

近年来,在党的文艺政策的正确指导下,各少数民族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这些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新疆的社会发展文化繁荣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家有:哈萨克族的库尔班·阿里、玛哈孜·热孜旦、回族的白练,人口较少民族塔吉克族的穆尼·塔比勒迪及乌孜别克诗人泰来提·纳斯尔,锡伯族的郭基南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新疆少数民族长篇小说创作成绩较为显著。其中维吾尔青年作家帕尔合提·伊力亚斯的长篇儿童文学《楼兰古国的奇幻之旅》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短篇小说同样成就巨大。在散文创作方面,少数民族作家也有了突破性的收获。哈萨克族女作家叶尔克西的散文集《永生羊》、柯尔克孜族作家阿不都热和满·司马义力的《白发沧桑》、吐尔逊·阿木提的《我们何时放心治疗》等散文、纪实作品,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在教育内容上更贴近新疆高校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有利于新疆高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生动有趣地介绍各民族文学,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所在院校区域的文化认同感。掌握一定的少数民族文学知识,有利于高校学生毕业后迅速融入当地社会,为他们迅速成长为边疆多民族地区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至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尊重该课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讲成理论课,沦为各种文论话语恣肆的演武场,而应该充分结合本土人文资源,以经典案例的方式读解经典作家作品的艺术魅力。

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如何发挥新疆少数民族文学应有的作用,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突出的主题之一。为此,首先要改变目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在新疆高校中地位不明确、时代性和地域性特征不明显、教学实践环节缺失的状态,合理利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课程资源,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熟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懂得少数民族文化。这不仅能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新疆各民族的文化,又能激发学生爱国爱疆的热情。《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民族知识和文化内涵,对于少数民族的思想传承也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目前能够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影响的一项内容,更是实现我国整体发展的重要文学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特点》,载《群言》1989年第3期,第11-14页。

[2]国家学位办委员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中将其列在“13 艺术学”一级学科之下的“1303 戏剧与影视学”内。

作者简介:金蕊,女,文学博士、博士后,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西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