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阿沃·帕特作品“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的分析

2018-08-06杨月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帕特

杨月

摘要:阿沃·帕特是当代简约派作曲家,在他的创作历程中,创作风格有一次巨大的转变,尤以后期简约风格最为著名。本文以阿沃·帕特1977年创作的“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作为分析,以了解他的“钟鸣”音乐。“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是阿沃·帕特钟鸣风格音乐的早期作品,所运用的音乐素材与后期作品相较更加简约,对初步了解“钟鸣音乐”来说是一个比较恰当的选择。

关键词: 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简约主义

阿沃·帕特(Arvo Part),出生于1935年9月11日,爱沙尼亚当代作曲家,也被称为“神圣简约主义”作曲家。他的创作生涯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的作品受先锋主义音乐的影响,涉猎于十二音音乐、序列音乐、随机音乐、拼贴等音乐风格,是一位十分出色的先锋派作曲家。随后有一段零创作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潜心研究欧洲早期的复调音乐,同时也深受宗教的影响,直至1976年《致阿丽娜》的问世,他独创的“钟鸣”音乐出现了,这也是阿沃·帕特的第一部简约主义风格作品。此时他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已脱离了先锋主义风格。

“钟鸣”音乐主要由两个因素构成:模仿钟声的三和弦声部、有一定逻辑的旋律声部。钟鸣声部的三和弦以柱式和弦、分解和弦的形式出现在作品中。旋律声部相对来说较为灵活、现代,通常是以音列为基础,进行扩大、移位等等手段做旋律的发展。

“Variationen zur Gesundung von Arinuschka” 创作于1977年,是为钢琴而作,也是他简约风格的早期作品。该作品为a小调,4/4拍,其中有六个乐段,每个乐段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并且结构长度相等,后面三个乐段是前面三个乐段的变化重复,但调式不同。

第一乐段中的左手声部只有一个柱式和弦,且低音谱表中没有小节线,该和弦音为E、A、C、E,右手的旋律由弱起进入,以主和弦A、C、E的分解和弦为基础,中间加入和弦外音,并形成直线上下行的旋律声部,即将钟鸣声部与旋律声部相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如谱例1:

谱例1

右手声部的旋律由两个乐句构成,四分音符均为分解的主和弦音,即钟鸣声部。二分音符呈直线上下行,高点在旋律音A上,即主和弦的根音,旋律的上行为第一乐句,下行为第二乐句,即旋律声部。旋律声部的基本形式为:

弱起小节的C、E与第八小节的后两拍E、C(第二乐句的弱起部分)呈逆行关系。其中每一个小连线是一个乐汇结构,将两个乐句中的乐汇首音符连接在一起又形成了反向进行的分解和弦:

这与旋律的走向相吻合,形成一定的内在联系。

第二乐段的右手旋律不变,与第一乐段一致,仍然是钟鸣声部与旋律声部相结合的形式。但左手由第一乐段的柱式和弦变成了分解和弦(即钟鸣声部),并且出现了小节线错位的现象,如谱例2:

谱例2

左手旋律的进入点为右手旋律的第二拍,形成了不同的强弱规律,不仅在旋律上做出了复调的特点,也将节奏复调化。钟鸣声部在每一乐句结束时。时值均有所扩大,由全音符扩大为二全音符。左手的钟鸣声部在不同音区上鸣响,在音响上形成呼应,似一问一答,每一次钟鸣的首音与上一次钟鸣的尾音相同,但不在一个音区,有着头咬尾的关系:

最后左手的结束音是D,为该调的下属音,但右手的旋律音回到了主音上,可以理解为第二乐段开放终止,且与第三乐段形成连接,第三乐段的起始音为C。

谱表由两行变成了三行,多了一个旋律声部,实际下方的两行谱表由左手弹奏,小节线仍然是错位的,右手旋律是弱起,而左手则是完整小节开始,这样又造成了左右手节奏重拍的不一致,有了二声部对位的意味,在音响上给人以多个钟声同时响起的感觉,谱面上看似简洁,但实际音响并不简单。左手声部的节奏为大切分,从结构上来看,第三乐段比前两个乐段多一小节,最后一小节中的旋律音为下行的E、A,到此为止已是全曲的1/2处,该小节起到补充终止的作用。

在第三乐段中,右手的旋律并无变化,低音谱表上的旋律为a小调音阶的上下行。左手高音谱表的声部为钟鸣声部,旋律音仍然是A、C、E的分解形式,从图3中可以看到,左手声部的重音均为二分音符,并且将这些二分音符单独拿出来又形成了新的钟鸣声部。右手声部的第三拍与左手声部的第二拍旋律音相吻合,形成卡农式的对位关系。如谱例3:

谱例3

前三个乐段呈由简入繁的态势,在听觉上由第一乐段的一只钟发声,发展到第三乐段的多个钟声同时鸣响。虽然音高材料用的极其简单,但深入研究其中间的关联是环环相扣、密不可分的,这也是简约派大师的高明之处。

后面三个乐段是前面三个乐段的变化再现,调式不同,基本结构相同。第四乐段开始已转入同主音大调A大调,虽然与第一乐段的记谱方式不同,但旋律音相同。第四乐段将旋律分配在两行谱表上,下方谱表中均为二分音符,旋律为A大调音阶上下行。上方谱表则是钟鸣声部,建立在主和弦A、#C、E上。

該乐段重音都在旋律声部上,连线将钟鸣声部与旋律声部连接,形成流畅连贯的旋律,在钟鸣声中又能清晰的听到旋律,写法又重新回到第一乐段的一只钟的鸣响,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

第五乐段是第二乐段的变化再现,右手的旋律中还是钟鸣声部与旋律声部相结合,二分音符即旋律声部,处于强怕上。左手声部的音高于右手声部,弹奏该乐段时左右手交叉。

该乐段的开始处多了表情记号,这是前四个乐段所没有的。左手声部为钟鸣声部,每一乐句结束处为二全音符,左手钟鸣声部为:

左手结束在D音上,右手结束在A音上,非稳定的终止式,这与第二乐段的终止式相契合,第六乐段的首音符为C,D音直接过度到C音上。

最后一个乐段是第三乐段的变化重复,在第三乐段中给人以多个钟同时鸣响的感觉,在该段也是这样的音响效果。

与第三乐段不同的是,第六乐段的上方两行谱表呈卡农的关系。三行谱表的小节线均是错位的,每行谱表的重音交替出现,这就更加营造出多个钟同时鸣响的效果。上方声部与中间声部的音高材料为其上方八度关系,高音声部一直是旋律弱起两拍,中间声部的旋律从上方声部的完整小节开始,但实际上也是中间声部旋律的弱起部分。下方声部为旋律声部,呈A大调音阶上下行,起始音在上方声部弱起的最后一拍,在中间声部的第二拍。这样,在上方声部重音的同时中间声部进入,在上方声部重音出现的前一拍下方旋律声部进入。上方两个声部仍然是钟鸣声部与旋律声部相结合,由于重音的交错,音高材料的内在联系,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多只钟同时鸣响的效果。

谱例4

从结构长度上来看,最后这一乐段最为长大,比第三乐段还要多出一个小节,比其他乐段长两个小节,长出的两小节只有当上方两个声部在运动,下方声部已经停止,即旋律声部停止,旋律已回到终点A音上(如谱例4所示)。最后的两个小节,上方声部将钟鸣声部移高八度,旋律音也呈八度上行跳进,最后由属音进到主音,全终止结束。这两小节有补充终止的作用,同时在音响上给人以渐行渐远的感受,最后以琶音弱弱的结束。

这首作品作为阿沃·帕特早期简约风格的作品,音高材料与结构都十分规整,简约而不简单。从中也足以了解“钟鸣音乐”的特质,望本文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阿沃·帕特的简约主义风格音乐,认识“钟鸣音乐”。

参考文献:

[1]王沙里:“语言的回归 观念的创新——阿沃·帕特的“钟鸣风格及早期复调技法在其中的创新运用探析”。

猜你喜欢

帕特
宠物龙虾
喝与读
警钟
教学数字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情怀分析
帕特,云中行走
帕特,云中行走
最强蟋蟀乔迪奇之死
阳光总在乌云后
人体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