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播路径探析

2018-08-06李孟函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探析中华校园

摘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必须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紧密融合,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物质、精神、学术、制度、行为、环境文化六个维度密切结合。要在继承和创新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人文意识,增强学校文化底蕴,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及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字:传统文化;大学文化;传播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华文化都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旗帜鲜明的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没有青年的强大就没有中国的强大。作为青年成长的摇篮,大学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的使命与责任,而文化则是青年成才的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的价值将极大丰富大学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就大学文化而言,一所大学的气质和灵魂,包括大学物质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行为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六个维度。大学文化对于增强学校教育的感染力、推动学校发展,提高大学文化主体综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功能的充分发挥,要求大学文化紧紧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大学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依托其本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不断传承,与时俱进。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理论源泉,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舆论引领和环境保障,提升师生的人文素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的现状及问题

(一)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分离。

当前,很多学校存在过度追求市场利益和经济利益,盲目的以物质环境建设来评价学校发展规模和办学效果的现象。一方面,我们不可否认办学规模扩大为大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物质文化背后需要建立在精深的精神文化基础之上,只有依托于优秀的精神文化,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校园物质文化的真正教育价值。

当前,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崭新的物质文化景观和所处可见文化标语背后,其教育影响和效果却非常之低。越来越多的大学文化建设者将大学文化建设简单的理解为几句标语和几幅展板,没有真正实现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有机融合。优秀的大学文化不仅在有形的物质形式,大学文化更是一种氛围,厚重的办学传统、优良的校风校训、和谐的人际氛围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中不应该仅仅只是几尊雕像,几句名言,更应该是融入师生生活,融入教育教育方方面面,正如孔子雕像背后反映的是尊师重道的精神,“君子以自强不息”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分离。

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二者之间辩证统一,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发挥离不开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相对立,脱离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随着大学管理的不断规范,校园制度已经成为规范各约束大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并且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校园制度文化对于维持校园秩序、凝固校园精神、培养师生的品行具有重要价值。但是制度文化本身是以教育为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例如学校的就寝制度,按时断电熄灯本身是为了保障学生的休息时间,以保证学习精力,但是一些学校采取强制熄灯,甚至与奖学金的评比相挂钩,缺乏人性化的制度文化造成学生的抵触。这反映出大学文化建设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脱离,制度文化建设失去了其目的,不能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

(三)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分离。

教育的形式是多样的,大学教育也不应紧紧是学科教育,还包括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的途径也不仅仅是课堂,还包括社会实践。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对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而言,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才是最终目的。目前,在国家教育方针的引导下,各高校都注重两种课堂的建設,学科知识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培育。但是,一些学校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社会实践要求松散,导致学生对于学校校园活动参与积极性不高,社会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一些学校对于校园文化活动引导不到位,活动形式单一,活动开展效果较差,一些学校为了营造校园文化活动氛围强制学校社团开展活动,造成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假象,很多社团最后流于形式而解散。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文化的传播路径

(一)融入大学物质文化路径探析。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大学文化建设而言,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相融合必须积极寻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物质文化的有机结合。正如上文所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应仅仅只是几句标语、几项设施,而应该是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科学、严谨的学术氛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是大学师生每个人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应内化于心。

大学物质文化不可或缺,服务于大学文化,彰显大学人文精神和育人价值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融合应在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的基础上,让大学的每一处景观通过设计彰显出和谐统一的人文精神。一座雕塑、一句名人警句都应该彰显大学严谨的学术态度,求实的科研精神,甚至一座教学楼的命名都可以反衬出学校的精神传统。大学文化不是不着边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不是一句口号、空话,而是应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形象化、具体化,是校园物质文化景观形神兼具,在无形中,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修身养德。

(二)融入大学精神文化的路径探析。大学精神文化内化于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以无形中影响着每一个学生、教师,形成一所学校的精神特质。大学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校园精神,正如每一个都有着不同的精神气质,每一所大学也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形成属于自身的精神气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文化的結合也主要体现在校园精神的塑造中,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一校园精神已经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所特有的校园精神气质,这种校园精神不断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

(三)融入大学学术文化的路径探析。学术文化作为大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路径。大学学术文化要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坚持与时俱进,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在大学学术文化的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立足于课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通过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开设专门的国学、传统文化课程等,使大学生更加充分的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立足于课外,通过课外活动或者实践使学生领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其文化自信。通过这两方面的相互配合,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成为校园主体的精神养分,渗透于校园精神的凝练过程,为学术文化提供更多的实践基础。

(四)融入大学制度文化的路径探析。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对于学生发展以及学校的良好发展具有独特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制度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来源,这一基础并不是具体的规章制度,而是制度文化的精神内核,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大学制度文化更具有内在的主体性和价值导向性。将制度制定同传统文化相结合,增强人文特色,增强传统文化传承性和弘扬性,完善领导队伍建设,从理论制度、教育制度、党建制度等各方面着手,深入传统文化的融入,完善培养学生制度建设,从学生实践、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等方面,加强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五)融入大学行为文化的路径探析。行为文化既是制度,有其规范和约束力,形成一种外在的强制力规范着师生的行为,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规范管理;又是一种文化,依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制度规则的基本精神内核,例如,规则的平等、公正、诚信等,成为大学行为文化的构成。在制度文化的基础上,约束和要求师生有良好的行为规范,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六)融入大学环境文化的路径探析。大学环境文化是一种文化环境,这种文化环境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还体现在丰富的课余生活之中,体现在学生活和学校环境的方方面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一种文化氛围,不仅体现为物质载体的形式,也不仅仅停留于学科学习与教学,还体现在无形的文化环境。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参与中感受校园文化的魅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化的潮流中去,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在新的环境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和娟.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研究[J].现代妇女,2013.3

[2]南宏师,张浩.网络传播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3

[3]翁伟斌.大学文化建设:反思与创新[J].高校教育管理,2013.7

[4]李博豪,孟秋莉.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8)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李孟函,1989年5月,女,汉族,硕士研究生,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资助项目: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阐释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jdybxm19

猜你喜欢

探析中华校园
探析跟踪审计在工程造价审计中的应用
一道选择压轴题的多种解法的探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探析一道新编填空题的多种解法
探析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