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体育改革中运动类APP模式构建的研究

2018-08-06王君

魅力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高校体育改革

王君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运动类app的特点,将其与现行的高校体育活动相结合,提出了适合高校体育课改的运动类app构建模块。分析得出,普及运动类app将会对高校学生的课下体育运动、运动知识普及、运动社交圈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运动app对高校体育活动改变的深入,对学生的体育评价也应逐步从体育课程评价转变为学生校园体育活动综合评价。

关键词:高校体育;运动类APP;改革

一、运动类APP的发展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大面积普及,据《2017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数据,2017年1月至7月,智能手机用户规模达到6.55亿人。[4]随着智能手机拥有数量的提高,手机智能应用数量、种类、拓展领域,也得到了井喷试的发展。运动类APP,是指可以帮助用户进行运动数据记录、动作学习、运动计划制定、运动习惯养成、建立运动社交圈等功能的手机智能应用。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keep、悦动圈、咕咚、虎扑等多种运动智能APP,并有众多的用户。如今,运动类APP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锻炼和生活,而运动类APP根据其传播途径快、知识容易获取、社交内容丰富、运动数据易监控等特点,将是高校体育改革中值得研究与引用的重要内容。

二、运动类APP的构建依据

(一)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现行的高校体育课,以教师主导学生模仿为主要上课形式,学生在开课前进行体育课项目选择。体育课上锻炼方式、运动量、运动强度,受到教师备课、同学间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体育课很难根据单个学生情况量身定做運动处方。有了运动类app的参与,学生在课上可以根据身体素质,选择适当的运动强度和动作内容,来达到体育课上充分锻炼的目的。

(二)监测体育活动量。

教师用体育类APP的记录数据,来监测学生的课上、课下运动量,更好地掌握学生的运动状态,同时监测的体育活动量,也可作为学生期末考核评价的一部分,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也起到一定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三)线上线下指导相结合。

无论运动指导类的多媒体课程做的多么详细,也无法取代真人在线下对运动的现场指导作用。在运动app中,可设立教师指导板块,来解答学生在日常运动活动中所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积攒学生的问题,在课上面对面进行逐一解答和指导,以此来提高体育课的理论部分效率、学生的运动科学性以及学生对运动的兴趣。

(四)建立运动社交圈。

市面上绝大多数运动类APP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运动类社交圈功能,这类社交功能不受地域和身份限制,只要是APP用户即可参与,缺乏有效的监管。无论何种运动的社交圈,最终活动都将是以线下的运动来实现的,而在本校内的运动类app社交传圈,将用户限制为本校内学生和教师,提高了安全性,也为学生在线下进行运动活动,提供了方便。

三、高校类运动app模式的构建

现行的校园运动APP如“运动世界校园”,仅仅是对学生的运动数据监测为主,而忽略了对运动知识、运动社交的开发,想要在课改中真正使学生自觉地使用该APP来影响自己的运动,则应在运动社交、运动知识方面进行重点设计。根据此思路,该APP应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模块。一级目录:运动监测、体育课、自我训练课程、运动知识、运动圈。与其相对应的二级目录:各项运动量的监测数据、消耗热量监测数据;身体素质指标、目标运动量、运动评价、问题解答、学期总评;跑步、核心力量训练、增肌训练、减脂训练等;准备活动、放松和恢复、损伤和修复、训练计划;好友、运动团体、赛事活动、商城、直播。

(一)拓展体育课堂的身体素质锻炼手段。

一节体育课包含运动技能目标、身体素质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前两者是体育运动形式的主要体现,近些年,身体素质目标在体育课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在高校中,体育课的学生组成是由该校学生自主选择而形成的,因此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这就使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刺激,身体素质弱的学生承受不住训练强度。通过运动app,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选择训练强度目标,教师在课上进行监测和指导,以达到对学生身体机能的最佳刺激效果,提高了课上时间利用率。

(二)拓展体育课在时间上的效应。

体育课的目标在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仅靠体育课上来完成这项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有了和体育课相结合的运动app,将会有效的督促学生进行自主的运动训练活动。运动app中,有较为完善的运动课程和多种运动目的为导向的运动方式供参与者选择。以咕咚运动为例,训练课程中包括:新手入门、跑步特训、康复放松、全身燃脂、身体塑形、力量增肌等课程,在校园运动app中同样需要以上各类运动课程来指导学生进行课下运动训练,同时将训练数据记录在APP的运动总量中。

(三)普及运动知识。

体育运动远不止应停留在“动起来就好”的阶层,科学的运动才能够达到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更好的为学习、工作、生活服务的目的。现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存在着不科学运动的现象,这是需要通过普及运动知识才能够解决的。运动app操作简单、知识获取容易的特点,成为了普及运动知识的很好的途径。学生关于运动计划、运动损伤、运动恢复、运动历史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和需求,应在APP中有所涉及。

(四)运营好运动社交圈。

当运动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社交手段时,他就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大学生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对社交有着强烈的愿望,因此校园运动APP必然会成为很多学生的社交平台。借鉴咕咚、keep等运动APP的成功经验,在校园运动APP中加入运动圈,会吸引一部分学生的参与,一旦与运动相关的团体建立,则对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正向影响。运动圈则需要有人员维护,否则仅靠学生自主建立的所谓“社团”,将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的与软件开发公司、运动app运营公司进行合作,丰富校园内的“运动圈”,如直播、运动商城、商业赛事活动等,将是盘活校园运动APP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丰富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活动、学生活动创新的有效手段。

(五)改革学生体育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无论如何改革,最终都需要一个评价体系,有了运动APP的介入,该软件将记录学生在一个学期内的总运动量,因此对学生体育课的评价,应转变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评价,这是一个从体育教学评价到终身体育——大学阶段评价的思路转变。根据张欣欣在《高校课改中公体课的运动APP模式构建》中所提出的理论,认为校园运动APP的比重在体育课改中,成绩应当占学生体育总成绩的20%。本文认为张欣欣等人对运动APP参与高校体育课改的研究,其评价体系依然存在于对于体育课本身的延伸,而非对学生体育活动整体的评价,因此两种评价存在本质区别。基于各高校自身和地域情况,本研究认为,运动APP成绩占体育课总成绩20%的评价办法,可用于运动APP刚开始介入校园体育活动的最初阶段,即所谓的试点阶段。而运动APP的介入,真正需要监控和改变的是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运动现状,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完善高校体育课程,因此本文认为,在试行顺利结束后,高校可将学生体育课评价和運动APP评价合二为一,来评价学生在校期间运动行为的表现情况。

本节中提到的学生在校运动表现评价体系,将是一个由生理、运动、教育专家组论证的科学评价系统,包括学生机能指标变化情况、学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学生运动技能掌握变化情况、学生参与各项运动总量情况,结合大数据和教师评分,通过固定的算法得出,这一体系将在专项课题中进行阐述,本文中不做详细介绍。

四、构建高校运动APP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APP软件来源。

目前,高校运动app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自行研发的app,包括与软件公司合作研发,但由高校自身来运营;二是由教育部门研发的app,并推广到该地区的所有高校中。调查中发现,还没有高校或教育管理部门通过与已经成熟的运动app运营商合作开发适应于本校的运动软件。咕咚、keep、nike等公司有着长期开发和管理运动app的经验,与单纯的软件公司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公司方可以发挥自己在软件、硬件、营销方面的优势,来开拓大学生市场,高校方则通过与公司方的合作,深化了校园体育活动方式的改革,丰富了校园文化内容,省去了开发软件和维护的相关费用。

(二)减少学生运动数据造假现象。

数据造假如同考试作弊,需要预防,如学生替跑、一人同时持有多部手机等。此类数据造假现象,首先应从软件升级入手,从技术上消除可以造假的漏洞,同时加强监管,如让学生运动后上传运动照片等。运动类app参与到高校体育活动中,不仅是为了改革高校体育课程课上部分,更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因此消除数据造假的现象本质工作在于,丰富线上线下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和校园体育社交圈。

五、结论

充分利用运动类app参与到高校体育课、高校体育活动中,将会给现有的高校体育工作带来深刻的变化。运动类app将会为高校带来更丰富的体育课内容、方便监测体育活动量、线上线下活动相结合、丰富体育社交圈等变化。运动类app需要包含体育课程达标、课下体育运动、体育知识普及、运动社交圈四项模块。对学生的体育评价应从单一的体育课程评价转化为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整体评价体系,数据需要依靠运动app提取。应充分发挥成熟运动app运营公司在软件、硬件和商业运营方面的优势,进行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2017上半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研究报告》, iiMedia Research.2017.

[2]刘传海等.运动类APP对体育锻炼行为促进和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5, 6.

[3]王苗.体育运动类 APP 传播效果研究[J].科技传播,2015,3.

[4]佟颖,路敦强.手机APP 在信息化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4.

猜你喜欢

高校体育改革
THE XIAOGANG EXPERIMENT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
“改革”就是涨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