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攻坚产业发展主战场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2018-08-04张亚军张雪梅

唯实 2018年7期
关键词:软件建设发展

张亚军 张雪梅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近年来,南京市雨花台区紧紧围绕产业发展主战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都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雨花台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现状

主导产业特色鲜明。自2011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雨花台区规划建设70平方公里中国(南京)软件谷以来,雨花台区依托软件谷建设,牢牢抓住国家和省、市政策集成、资源集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实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2210亿元,占全市比重达到40%,集聚各类软件企业2000多家,软件人才21.4万人,基本形成了通信及智能终端、云计算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及互联网金融、物联网及芯片设计和旗舰经济等五大产业集群。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雨花台区历经了由郊区到城郊接合部再到城区的历史转变,雨花台区的产业结构也历经了以二产为主,到二、三产并重,再到三产为主要支撑的发展变化。到2017年底,全区一、二、三次产业结构占比已经调整为0.1:14.9:85。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7年,雨花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12%,增速居全市前列。与此同时,带动外资外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等多项指标保持较快增长。

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7年6月,雨花台区以全省唯一软件特色园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在同年9月的中国软件名城工作会上,软件谷继上海浦东新区之后,获批创建全国第二个“中国软件名城示范区”。截至目前,雨花台区累计集聚众创空间25家,科技孵化器30家,各类公共服务平台40个,信息安全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基地等加速器、特色园区40个,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创业主题车站——地铁软件大道“创业车站”,为企业和人才创业创新提供了全方位服务。

二、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健全。雨花台区产业特色较为明显,但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从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贡献来看,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远远高于商务商贸、文化创意、高端制造等其他产业。2017年11月13日,南京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宁委发〔2017〕33号),将雨花台区产业定位为“重点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高端商务商贸业发展,加快培育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说明雨花台区产业现状还不够理想,加快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仍然任重而道远。

创新驱动效能有待增强。雨花台区创业创新的氛围较好,但在自主创新上,大部分中小软件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能力不足,独立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缺少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特别是本土骨干软件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支撑产业发展和参与国内外分工的能力较弱。此外,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不明显,新型研发机构高端人才、研发投入、研发成果不多,转化落地产生效益的更少。

产城融合模式亟待建立。雨花台区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和生态基底较好,尤其是相较于主城区还有较大的土地空间优势。但由于受郊区思维定式和传统封闭式发展模式影响,系统化思维的运用不足,产业规划、城市建设的站位和格局不够高,全板块、全领域的整体推进力度不够大,尚未有效地把各板块、各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改造、水环境整治、文化传承、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产业、城市、居民有机融合、协同发展的生态圈,还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三、聚集产业发展主战场,推动雨花台区产业转型跨越

完善产业体系增强引领力。围绕全市“4+4+1”主导产业发展方向,按照“产城融合、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理念,进一步梳理整合、找准定位,加快推动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转型跨越。珍惜雨花台区当前产业集聚的大好形势,以软件产业为主导,加快新兴高端产业布局,逐步打造形成以IC设计、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前沿性领域为引领的高端软件发展体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依托高铁南京南站枢纽优势,加快建设换乘便捷、环境优美的城市综合功能空间,大力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商务商贸、科技研发等产业,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高铁枢纽经济产业体系,形成良好产业生态。承接群众日益多元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加快推进天隆寺复建、牛首山北坡、菊花台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进一步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抓牢项目根本提升竞争力。把重大项目特别是重大产业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整合区域优势资源,创新招商工作方法,把引进服务大企业和培育创新型企业结合起来,重点引进一批投资强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引领型企业。进一步拓宽思路,把吸引外资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引进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处于中高端的企业和项目,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严格执行项目调度制度,切实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协调、服务、检查和督促,大力推进亚信科技、万博科技、中兴三区一期等一批项目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借鉴云密城做法经验,加快推动万圣伟业、新立讯等企业在南园联合拿地建设总部经济产业园,助力企业发展壮大。

强化自主创新形成原动力。抓牢“两落地一融合”这个重点,坚持市场运作规律,更大力度整合各类载体平台,更高效率加快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相对成熟的科技成果企业化、项目化落地,确保孵化出更多雨花本土的创新型企业。抓牢“人才”这个关键,重点瞄准尖端和新兴产业科技,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引进、集聚、培育一批既通科技、又懂市场的复合型创业创新人才,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协同发展。抓牢“企业”这个主体,紧盯产业前沿和市场需求,引导企业走自主创新引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提升企业和园区的核心竞争力。抓牢“生态”这个要素,围绕制约人才创业和成果转化的“痛点”问题,进一步创新股权融资、债券融资、项目融资、知识产权融资等方式,切实增强科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完善功能配套扩大吸引力。坚持“区域统筹、一体发展”理念,加强全域城市化的顶层设计,促进各专项行动计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有效衔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配置、时序安排协调一致。紧盯交通薄弱环节,大力推进一批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更多的地铁线路向雨花台区倾斜,优化区域交通体系。抓住城市更新改造契机,加快社区基层服务中心、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场馆等项目建设,为全区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打好基础。深入推进“263”专项行动,突出抓好黑臭河道整治、雨污分流及污水管网建设、垃圾分类处理、扬尘污染管控等重點工作。特别是大力度整治背街小巷“脏乱差”、餐饮油烟污染、占道经营等问题,提高城市精细化建设管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宜人的生态空间、产业空间和人文空间,增强对企业和人才的吸引力。

(作者单位:中共南京市雨花台区委员会办公室)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软件建设发展
寒露
有趣的识花软件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丰富多彩的Android软件
如何在智能手机中安装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