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丝路

2018-07-31王宏亮

航空知识 2018年8期
关键词:空间站太空国家

王宏亮

中国空间站,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2018年5月28日,中国常驻维也纳代表团与联合国外司在维也纳共同举办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正式开启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在仪式上,中方与联合国代表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

中方同时宣布:中国空间站合作机会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有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公共、私营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学、私人企业等,都可以通过所属国家提出申请。各国可于2018年8月31日前提出合作项目申请,中国和联合国将对收到的合作申请进行联合审核评估,确定具体合作项目后由相关各方组织实施。

对此,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亚历山大·热列兹尼亚科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论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航天大国邀请联合国所有国家开展航天合作,如此公开,不附加任何前提条件,这的确是第一次。”

邀请函附使用手册

在5月28日的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不仅向全世界所有国家发出了合作使用本国空间站的盛情邀请,还随之发布了一份手册,详细介绍了中国空间站的结构和运行情况。

根据这份手册披露的内容,中国空间站的总重量约为66吨,在对接两艘载人飞船和一艘货运飞船之后,系统总质量接近100吨。它可容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长期工作生活,轮换期间可临时容纳6名航天员。相比之下,目前在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总重量高达460吨,是中国空间站的四倍多,但其最多也只可容纳6人长期工作,只是中国空间站的两倍。由此可见中国空间站的空间利用率更高,这应该得益于近20年来航天科技的进步以及中国工程师巧妙的设計。

中国空间站将在与国际空间站近乎相同的轨道上运行,运行轨道大约距离地球400千米。选择这样的轨道高度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近地轨道可从地球上更容易获得补给,空间站的发射与搭建也更容易进行,且地球磁场提供的保护可使空间站免受绝大部分太空辐射。

但中国空间站却与国际空间站有不同的轨道倾角,中国空间站的轨道倾角约为42度。这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纬度相匹配,该中心未来将成为中国空间站主要的补给发射基地,可以相对方便的通过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向空间站运送人员和物资。

按照计划,中国将于2019年发射本国空间站的核心舱,到2022年建成名副其实的空间站并投入正式运行。如果由美国和俄罗斯主导的国际空间站不延长使用寿命,就将于2024年退役。这意味着很可能从2024年开始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空间站都将是全世界唯一的空间站。

换言之,在2024年之后,中国空间站——或者说由中国研发制造并发射入轨的空间站,其作为人类驻泊太空的永久基地所代表的已不仅仅是中国,而是整个人类与地球。在该空间站核心舱临近发射之际,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盛情邀请这个星球上所有国家的参与,不得不令人赞叹中国领导人与决策部门的高瞻远瞩与博大胸怀。

舞台即将搭建,邀请函已经发出,接下来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其他国家将以何种方式参与其中?

按照目前媒体透露出来的消息,中国空间站将采用三种国际合作模式:一、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二、申请者利用中方提供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三、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舱外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外开展实验。

邀请合作不是一句空话,受遨者肯定有其科研需求,中国空间站必须为此做好准备。未来的中国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对称构型。该空间站未来可开展的科学实验非常多,中国显然希望通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进科学研究,使得空间站“物尽其用”。

不过,该举措的出台背景与重大意义又绝非“物尽其用”四个字这么简单……

质疑与真相

完全在情理之中,中国空间站将向全世界开放的消息立刻在全世界引起高度关注与议论,也不免引起诸多猜测。在5月28日的发布仪式上,中国与联合国外空司特别强调了该项目对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开放,“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即有西方媒体指出中国此举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是“打算利用自身在第三世界对空间技术的垄断,来博取额外的政治或经济利益。”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述说法在逻辑上似乎很有说服力。

中国未来空间站设想固。

近地卫星在地面上的星下点轨迹与古丝绸之路的路径走向极为相似。未来,中国空间站将成为太空丝路的重要纽带。

然而,分析代入的环境和参量不同,逻辑合理性的评估标准也必然不同。某些西方媒体的分析语境完全是最简单的短期利益交换计算,可中方绝不会以如此短浅的目光来考虑并贸然推出一个与全世界所有国家相关的科研项目。事实上中国此举并非单方面宣布,而是与联合国外空司合作发出邀请并操作。后者作为联合国下属机构的职能是服务于所有联合国成员国,而非特定国家群体。联合国的参与既给项目操作层面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可以对项目本身起到监督、分责的作用。发布仪式上虽然特别凸显了“发展中国家”,但首先仍然强调了对所有国家的开放态度。

考虑到发达国家自身具备相对较好的太空科研条件,其中有些国家本来就是航天大国,如美国、俄罗斯和欧空局成员国,而其他发达国家也可以选择与俄罗斯或美国的有偿合作。因此,中国的完全不设门槛、完全开放的空间站科研合作提议等于为那些不具备上述条件的国家(绝大多数为欠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条参与“太空游戏”的捷径。这在过去对于上述国家来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必须承认,虽然人类的“太空拓荒”及“宇宙大发现”活动从1957年“斯普特尼克”1号进入轨道算起已经有超过60年的历史,且太空探索对于目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但对于整个地球村而言,太空仍然是只有少数国家才有能力涉足的精英舞台。国与国之间在科技能力与国家实力上的巨大落差在太空中表得的尤为明显。对于绝大多数不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长期以来他们并没有能够真正的参与到影响人类未来前途命运的“航天大发现”活动中,这不仅意味着他们难以充分享受航天探索带来的利益与机会,更很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在未来人类的太空化前景中完全失去立足之地。

可以作为参照的是,中国在人类航海大发现时代中的境遇就足以描绘出这幅并不乐观的图景。

因此,在2018年的今天,也正是由中国在太空率先迈出了脱离地球村丛林法则的坚实一步。这一步也许很小,却有光辉的里程碑意义。我们坚信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参与“太空游戏”的权利,每一个人也都应该享有跟上宇宙速度的机会。如果谁暂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么中国愿意伸出手拉他一把。从长远看,荟萃了更多、更多元化的人类智力与才华的中国空间站也将给中国带来更多收获。由此可见,空间站合作项目依旧秉承着中国长期以来所提倡的太空“共赢”原则,而非某些航天大国顽固坚持的太空冷战与零和博弈思维。

我们再回到争议本身,如果像某些居心叵测者肆意猜测的那样,中国打算利用这样一个合作项目来换取额外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话,将会是多么的愚蠢与毫无必要。毕竟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样的航天科研项目至少暂时看来并非刚需,如果他们看不到邀请者的诚意,是没有理由贸然拿出有价值的利益作为交换筹码的。

中國领导人显然不会在如此低级的层面上思考问题并做出决策。未来即便中国空间站提供的某些服务是有偿的,相信也会是合理、透明、可接受的,且商业利益绝不会是该项目的主要目的。

太空名利场

中国领导人在太空探索上的高瞻远瞩也为地球上的国家间合作共赢搭建了一条新的太空通道,虽然类似的合作并非中国首创。

1975年的美苏太空握手是在这一领域的首次尝试,其所带来的象征性友谊在那个全世界被核战阴云笼罩、东西方阵营剑拔弩张的年代,的确给人类传达了些许心灵的温暖与幻想。但也仅此而已,握手之后冷战仍在继续,美苏之间以争夺军事和战略制高点为主要目标的太空竞赛愈演愈烈。美国绝不会开放自己的“阿波罗”飞船载着俄国人去月球旅行,而俄国人也肯定不会答应让—位美国航天员去操纵“礼炮”号空间站上的“神秘武器”。

冷战的结束似乎为人类真正联合起来探索太空打开了窗口。美国航天员被允许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做科研:在美国航天飞机退役后,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完全承担起了运送美国人进入太空的重任;欧洲“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也曾盛情邀请中国的加入;而更雄心勃勃的国际合作则在国际空间站上实现,太空似乎真的没有了国界……

但也只是某些特定国家的国界而已,且即便在这些貌似“友好”的特定国家之间,太空合作似乎也在后冷战时代沦为利益交换的名利场。

不应被忽略的现实是:美国必须为自己的航天员进入“和平”号空间站和搭乘“联盟”号飞船支付极为高昂的票价。莫斯科在这个事情上一直没什么情面好讲,只要票卖的出去,价格越贵越好。“联盟”号针对国外客户的票价在21世纪初还只有2000万美元左右,到美国航天飞机退役的第二年(2012年)就陡增至8000万美元,现在已逼近亿元大关。毫无疑问,这已经是明显的脱离成本核算的纯商业行为,当自己垄断了整个市场和渠道后,莫斯科认为再高的票价也是合理的。

欧洲“伽利略”项目参与国在经过最初的蜜月期后也很快陷入困境。中国不是印度,中国不当“提款机”,北京在发现欧洲人不打算与中国分享核心技术后果断退出,并全力投入“北斗”系统的研制部署。

国际空间站同样不是免费的午餐。该项目由美俄主导,从最初的研制和搭建时期开始,就本着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的实用主义原则执行。因此,国际空间站其实仍是一个封闭的精英俱乐部。在那个年代既缺钱又缺技术,在政治上还不被信任的中国被拒绝参加。而将整个空间站开放给全世界更是“天方夜谭”,俱乐部大佬们绝对不会去想是不是应该邀请几位莫桑比克科学家上来做研究这种问题。

这恐怕才是那些质疑中国空间站科研合作项目的人的逻辑基础,地球上国际关系中的一切原罪都会理所当然的被投射到太空,他们自己就是这么想、这么干的。

我们不一样

中国人的想法则完全不同。国际空间站由“被筛选”后的多国联合研制、搭建、并由项目参与国使用;而中国空间站的研制发射工作与相关费用完全由中国自己承担,然后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再共享相关科研成果与利益。这样的概念在外界看来也许很新鲜,实际上对中国来说却只是对自己祖先智慧的传承而已。从2000多年前的汉朝开始,中国中央政府通过打通并维持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让沿路国家享受到了贸易繁荣与文化交流的丰硕成果,推动了中国与沿路国家,以及沿路国家彼此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并未尝试在国境外以“护路”为名维持强大的军事存在,也没有在中华册封体系外的域外国家粗暴干涉他国内政甚至直接殖民征服。

在长达2000多年的亚洲国际秩序构建与运行中,开放、包容,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丝绸之路为一个稳定持久的向心多环式国际体系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该体系尽管与现代主权国家概念有所不同,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证了地区和平与稳定。

同样,今天中国提出的空间站科研合作计划依然遵从着“丝路精神”。其完全的开放性与无条件合作的宗旨有希望让所有愿意参与其中的国家收获实质的技术或经济成果,以及迈向未来与太空时代前行的信心与渴望。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个小小的“太空铁盒子”里,真正的国际主义友谊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情怀将逐渐荟萃凝聚,并传达给空间站外的整个世界。而历史和那些从中受益的国家与人民,也一定不会忘记那个最初提供了机会的国家。正是这个国家和他的领导者用真正博大的胸襟与远见卓识在太空开辟出了一条新丝路,与那些短视的太空帝国主义思维相比,21世纪的太空“丝路精神”必然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责任编辑:武瑾媛

意大利首位文字航员萨曼莎·克里斯托佛蕾蒂身穿中国航天服,左臂上的五星红旗格外醒目。2017年,欧空局两名宇航员来到中国烟台。同中国航天员一起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共同训练。“我们在学习中文,也会说多种语言,我们有多元文化意识,因此我们是把中国带入国际太空大家庭的完美粘合剂。”欧空局的宇航员们如是说。

猜你喜欢

空间站太空国家
首个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
自制空间站模型
空间站日记
上太空,安个“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