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清寺入口空间的景观特征与意境营造

2018-07-31鲍铭铭

文化产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山门佛寺寺庙

◎鲍铭铭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 杭州 311300)

寺观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佛寺园林因承载着深厚的佛教文化,蕴含悠远禅意,是寺观园林中富有特色的分支,其景观意境的营造常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1]。然而,随着城市的扩张,那些古朴典雅的佛寺逐渐被“湮没”在城市的繁华之中。如何使寺庙在“凡尘”中做到“遗世而独立”,保持原有的清净禅意,是现代人亟待思考的一大重要课题。佛寺的入口空间作为城市与古寺的连接口,既承担宗教功能又承担城市功能[2]。

国清寺入口的空间植物景观丰富,佛教氛围浓厚,通过对景观节点的设置逐步增强佛教庄严肃穆的气氛。对营造方式进行研究,既可丰富佛寺园林入口空间营造体系,也为其他佛寺园林如何隔离城市喧闹提供借鉴。

一、天台国清寺概述

国清寺位于台州市天台山南麓,五峯环抱,双涧萦流,古木参天,伽蓝巍峨,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3]。国清寺四面环山,从风水角度看满足“四象学说”[4],北倚八桂峰,为“玄武”;东靠灵禽、祥云两峰为“白虎”,西临映霞、灵芝两峰为“青龙”,唯南面有一豁口(图1),通过入口空间连接外界[5]。这样的位置既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问题,又能使其隐于幽山,避免暴露在喧闹的城市,有“不见佛寺,空闻钟音”的效果。再配合着面向东开的山门,使国清寺景区增添了“但见佛僧,不见山门”的神秘感,入世又隐世,使佛教中的“空”,在未入山门前便有了体现(图2)。

图1 国清寺区位图

图2 国清寺隐藏于山林

二、国清寺入口空间的景观特征

国清寺入口空间长960米,是一条青石板游步道。道路两旁栽植不同数量的植物,营造明暗交错的植物空间。另外在步道两旁分布着共8处文化古迹,佛教气息浓厚。植物空间从宏观角度提升景观整体性,分布其中的文化古迹则作为亮点突出佛教特征,二者相辅相成。

(一)植物景观特征

1.植物选种

隋唐时期的寺庙园林常种的有松柏、银杏、榕树、七叶树等姿态挺拔,叶茂荫浓的树木,以此烘托庄严肃穆的氛围[6]。由于佛寺常把自然看作人精神品格的象征,故偏爱树形端正,树干笔直的植物,其中以蕴含有佛教寓意或传统文化内涵的植物为佳[7]。

2.植物光影

将步道行进过程中不同种类树木的平均高度分别统计并绘制成折线图,可看出整段入口空间经过幽闭——明亮——幽闭——明亮的光线转变,中间段郁闭度最大,两端较疏,明暗之间均有过渡空间,且各个转变间距不同,所用树种各异,景观性强(图3)。

图3 入口空间树高折线图

3.植物嗅觉联想

人对气味的认识比想象中更敏感。实验证明,人对某一场景的嗅觉记忆会比视觉记忆留存更久。国清寺入口空间的植物搭配主要以柏木、杉木为主,并依次排列,形成一条“香道”。当人们步入充满芳香的游步道,虽然未见佛寺,但人们的嗅觉记忆却已经被悄然唤醒。中华民族自古有焚香木祭天的习俗,在隋唐时期更是将佛教香道规范纳入中华香道的主流[8]。

4.植物视觉联想

国清寺的地被采用常绿的沿阶草、弥补松、杉、柏类植物,能起到掩盖裸土,避免踩踏的功能。沿阶草叶外形细长精致,叶子呈深绿色,随微风摆荡,摇曳多姿,视之绿意盎然。国清寺中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植物视觉联想,唤醒了游客游览其他古典园林游步道景观的回忆。

5.植物年龄

除了植物种类的选择,树龄也是影响环境氛围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古树在寺庙中如同老僧,布满岁月的痕迹,苍老而悠远。国清寺的古树名木尤其多,仅入口空间内有超过18棵古香樟,古树胸径最大者达1.5米,树皮上遍布苔藓,古意悠然,让人不自觉地驻步惊叹。

(二)文化古迹特征

国清寺入口空间不仅能起到引导作用,更能通过沿路的历史文物景点达到氛围营造的目的。寺内景点多是隋代遗留(部分经过后代整修)的古迹,都具有深刻的佛教意义(图4)。

图4 国清寺入口空间平面图

国清寺山门隐藏在照壁东侧,所呈直角相连的关系,位置和体量上都颇具特色。按一般寺庙建制,山门应位于寺院中轴线的起始点,朝南面对来路。国清寺的山门独具特色,正对来路的是照壁,山门则隐藏于东面,面向东开。一来取“紫气东来”的瑞意,二来利用地形、树木、道路走向的配合将寺门隐于山林,使人倍感寺院的神秘悠远。

造型方面,山门为单开间墙式山门,与照壁相连,屋檐微翘,上有双龙戏珠雕塑。门的正上方书“国清講寺”,牌匾向下倾斜约30度,有向下压迫的趋势,提示香客应持谦卑的心态面佛。

国清寺山门前山水萦绕,既有植被掩映,又有山势相拥,正如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9]

三、国清寺入口空间的意境营造

(一)宁静悠远

首先,国清寺入口空间,能隔离部分城市喧嚣。大量使用常绿植物更使幽静的古道常年幽闭,深处常响起清脆鸟鸣,是“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意境的再现。

其次,在整个入口空间,仅检票口外10米处有10家店铺,偶有老人推车卖香烛,能增强寺庙清幽的氛围。国清寺作为国家5A级景区,常年保持5元票价,于2017年5月4日起免费开放,这是寺庙在旅游市场中的坚持与取舍,但这不意味着国清寺需要刻意迎合现代市场[10]。国清寺附近的居民会定期前来祈福,没有排队购票、没有喧杂叫卖,使国清寺的入口仿佛隔绝了风尘俗世。

(二)朴素淡雅

入口空间采用卵石、青石板铺路,上植苍翠柏木、香樟,使用竹篱做围栏,原石做长凳,取材原生态,色调统一和谐。通过对场景的节点提取图可知,佛寺入口空间以自然的绿色调为主,突显出土黄色的墙体与佛寺建筑,整体颜色协调兼具视觉冲击感。从下往上主要色调依次为灰—黄—绿。

灰色主要由青石板路面与台阶体现,是不带鲜明色彩、容易调和的色调。黄色则全来自佛寺建筑的立面,作为唯一的亮色,辨识度高,与寺庙主题颜色一致。寺庙中的树木充当绿色背景,以丰富的层次与场景相协调。国清寺入口空间最大限度地为植物提供自由生长的条件,行道树鳞次栉比,连成一线,根据树木生长情况留出生长空间,打破桥面,凿开墙壁使树木得以继续生长,架设竹篱保护新植幼苗。自然形态下的植物虽不完全整齐划一,却使整个场景自然灵动,朴素淡雅。

(三)慈悲禅意

慈悲不只是对人宽厚善良,更是对万物的尊重。不论今后的城市如何发展,人的力量变得如何强大,树木已经生长在此便不能剥夺它们的生命;也不可驱逐生活于寺庙周围的各类野生动物;佛寺的职能在于接待信徒,传承信仰,即使变为景区,也不可过度受商业化浸染。

(四)入口空间对佛寺的积极意义

从景观特征角度分析,国清寺的入口步道植物空间丰富,幽静苍翠的古道使人心情愉悦,摈除杂念。沿路设置的文化古迹在植物景观中或隐或现。

在意境营造方面,用植物树冠的开合,营造明暗交错的植物空间;用松柏类植物的香气唤起游客的嗅觉记忆;用古树增加古寺的庄严氛围。另外,各细节均能体现出的“众生平等”观念。例如,免除门票是对香客的尊重,保护树木是对自然的尊重,弱化商业是对佛寺的尊重,体现着佛教纯粹的处世态度。

入口空间作为国清寺连接外界的空间,不仅具有交通功能,保证人流从城市顺利进入寺院;而且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还是居民日常休闲散步的园林空间;这条狭长的入口步道将城市的喧嚣隔离在外,将热闹的城市逐渐过渡为静态、安静的园林。

四、结语

国清寺山林环绕的环境是保持清净的重要原因,其打造的独特景观特征跨越了空间与时间,营造了宁静幽远的意境[11]。国清寺对利益的取舍,对“佛寺”定位的坚守,对香客的尊重,对“出家人慈悲为怀”的遵从,这份“初心”,也是在这熙熙攘攘的闹市中得以保持寺庙内幽远禅意的根本所在。作为传达信众心愿,祈求佛佑的宗教场所,国清寺入口空间对于保持寺庙清净禅意氛围的做法,值得所有正在面临城市“侵略”的佛寺园林借鉴。

猜你喜欢

山门佛寺寺庙
被遗忘的角落:畅春园遗迹恩佑寺、恩慕寺山门考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古交千佛寺戏曲碑刻浅论
意静不随流水转,心闲还笑白云飞——佛寺山水楹联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初探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