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的优势和困境
——以河南省为例

2018-03-07◎施

文化产业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新生代技艺文化遗产

◎施 展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关键字】河南省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创化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

一、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概述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是指具有高等教育学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的青年群体。他们利用自身工艺美术及设计专业知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化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综合运营。其主要特点是:1.年龄普遍低于45周岁。2.具有高等教育学历。3.具有非遗传承人身份。

新时代下的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在“原汁原味”传承本家非遗项目的基础之上,相较于原先的非遗传承人,具有以下方面的优势:

(一)年龄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年龄范围为24岁~45岁之间。相较于高龄传承人来说,具有更多的工艺创新时间与精力。此外,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更为了解现代传媒知识与信息沟通技术,享有更为通畅、及时、高效的信息资源平台。

(二)知识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普遍接受过与工艺美术、视觉传达等美术专业的高等教育,拥有大学本科、专科等学历。相较于老一辈的传承人来说,具有更为完备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框架,为其工艺创新和技艺传承提供了诸多专业知识与理论经验。

(三)视野

成长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在研修、精进自身技艺的同时,广泛了解最新动态,紧跟时代局势,具有更为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眼光。他们思考技艺与时代的关系,力求以时代精神、时尚设计、国际审美来带动自身技艺的创新与发展。

二、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的“异军突起”

新时期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非遗“新生代”传承人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二者的结合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化”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譬如河南省郑州市金石传拓技艺传承人杨慧女士的“非遗文创化”模式便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杨慧女士别出心裁地将金石传拓上的拓片元素(取材于画像石、画像砖、瓦当等)与日常生活用品结合,开发出一系列诸如茶席、挎包、手机壳等文创产品,为非遗文化赋予了全新的表达形式,并以生活用品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增进人们对金石传拓的认知,扩大了该类非遗项目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非遗“新生代”传承人将时代号召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主动承担起非遗社会效益开发的相关工作。以河南省南阳市的侯娜女士为例,她依托“葫芦烙画”这一非遗项目的传统手工技艺,整合农村资源发展葫芦文创产业,在打造“葫芦烙画村”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成熟的“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制作系列化、品牌化的文创产品,进而实现贫困户脱贫、文化强村的目标,积极响应国家十九大以来的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并且以传统非遗工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带动现代农村工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新时代农村中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创双收”。

在传统非遗文化与当今时代精神融合的时代环境下,非遗“新生代”传承人正凭借着自身实践对其进行多角度的尝试、多方面的开拓、多样化的设计,以期为非遗项目注入时代内涵,实现技艺自身更新。在这一过程中,非遗“新生代”传承人也逐渐成为“文化创造性发展”队列中的主力军。由此看来,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采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为非遗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开拓并挖掘非遗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这一“异军突起”的发展方式势必对未来的非遗发展产生深远影响[1]。因此,在非遗保护力量多元化的当代社会,我们也应当对此类有志于非遗文创化发展的青年群体给予鼓励与支持。

三、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的发展困境

(一)传承人资历问题

河南省官方统计显示:截至2018年,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具有国家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832名,市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3013名,县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8515名。非遗“新生代”传承人虽具有完备的技艺传承与较高的工艺设计经验,但他们所传承的技艺往往局限于市级和县级非遗项目,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资历受限而无法获得更高层次非遗评定的关注。据了解,非遗“新生代”传承人虽年龄普遍位于45周岁以下,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却已积累了10年以上的项目传承经验,并以实干的姿态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即便是日复一日勤勉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往往还是会遭受到评定部门乃至社会各界的质疑。肖峰先生也曾尖锐地指出过此类问题“在传承人的认定上各个县市的规范性则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认为比较科学规范,有的则相对含糊”。[2]

(二)生计问题

当前的非遗“新生代”传承人虽担负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但无针对性的政策与措施对他们进行实质性的保护。肖峰先生也曾在文中提到非遗项目的资金保护问题:“有的则需要传承人自行提出申请,经评选和认定后再发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发放保护项目经费,也不给予资助经费。”[2]因此,他们常常忙于应对家庭的日常用品与店铺租金水电开销,时而会陷入“入不敷出”的惨淡局面,导致青年群体普遍存在工艺创新环节上资金匮乏的问题。

(三)社会关注问题

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群体正面临着当下社会宣传层面“倒春寒”问题,大众及传媒的关注度更对倾向于老一辈艺术家的“名气大、头衔响”,而对年轻人所付出的努力采取一种“默不作声”的态度。纵观各类媒体及政府部门的宣传信息,我们很难发现与非遗“新生代”传承人相关的报道与介绍,加之“传承资历”的质疑,使得非遗“新生代”传承人难以通过公共平台发声,扩大其自身的社会宣传。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生代”青年传承人群体的崛起,是新时代下非遗保护工作所呈现出的崭新局面,早在2008年就有学者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产,注重的是可传承性(特别是技能、技术和知识的传承),突出了人的因素、人的创造性和人的主体地位”[3],我们理应对此新兴态势表示支持与鼓励,但究其该群体日后的发展走向与趋势,还亟待政府的规划和管理,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与发力。

猜你喜欢

新生代技艺文化遗产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新生代”学数学
与文化遗产相遇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新生代“双35”09式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