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述益智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方法

2018-07-30宋红芹

魅力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考力益智器具

阎婧雅

益智课堂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看似“教”玩游戏,却是教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以器具作为“思维训练目标”的载体。“什么是思考力?”就是对于一件事分析评估如何应对的能力,它绝不仅仅只限于数学知识中,也不仅仅被框在科学知识的框架里,而是在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需要运用到的。一直认为读书不只是让我们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思考,让我们在未来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再盲目,彷徨。

第一次接触到益智教学,我对它的实效性是存疑的,这些器具真的对孩子的思考力培养有作用吗?通过参加培训,我了解到,如果没有益智课堂和教师作为媒介,益智器具只不过是一种玩具,但如果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益智课堂,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益智器具中获取无限的智慧和思考。

一、游戏入手,直接导入

益智器具是玩具也是工具,它好玩、有趣,带动了孩子们的思维,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将益智器具引入课堂无疑是对学生思考力的开发有显著作用的。随着益智课堂的推广,学生学会了触类旁通;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打破常规。益智课堂是一个平台,教师就像一个养蜂人,把学生带进花园之中,酿蜜是学生自己的事儿。我们知道玩儿是儿童最正当的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儿,学生在器具把玩之中,变得更加聪慧。我们知道以时间为世,以空间为界,合称世界,在此,我想说以学生的观察思考为智,以实践探究为慧,合称智慧。

鲁班锁设计巧妙,易拆难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见证。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拆解记录-尝试重组-汇报问题-再次拆解-再次重组”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拼组鲁班锁的过程使学生的空间想像力、逆向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巧板又称“T字板”,类似于七巧板。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彰显了理性思考的光芒。“装盒-L-小船-1-箭头”,五次拼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咬合”一词生动的表达了五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自主找到图形拼接的关键也是这节课的点金之笔。

“单槽立柱”属于巧解类器具,难度较大。一开始看到我也是一筹莫展。在教学时注重孩子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拿出小铁环的突破口是什么?”,“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每个问题都直切要害,通过“结绳结”、“摘铁环”两个环节,“解”、“钻”、“套”、“穿”、“套”、“摘”六个动作帮助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四十分钟里完成了一次智力的飞跃,并通过尝试让学生还原铁环的过程加深孩子对器具的理解,更是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意识的植入,这点在我看来尤为珍贵,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兄弟连”是一套顿悟类益智器具,我在本节课中把“换角度思考”这一思想作为本节课的核心思想,贯穿始终。板书设计清晰的体现了问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学会“打破惯性思维”、“学会换角度多方面思考”,最后练习题和大英图书馆的故事也很好的诠释了这个思想。

九连环与鲁班锁、华容道、七巧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益智器具,且难度最大,解环最少要341步。我在本节课开始用“以退为进”的思想帮助孩子们找到九连环的解环规律,效果显著,也激发了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九连环的兴趣,可谓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

二、优化任务,培养能力

器具“汉诺塔”由 8个环片按大小依 次叠放在有三根立柱的支架上,因形如塔状而得名,主要解决这一问题困境:在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环片、大环不能压在小环上的操作规则中,如何借助 b 柱(过渡柱),把 a 柱(起始柱)的环片依次挪移到 c 柱(目标柱)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仅要求学生按照规则练习操作,益智课堂的器具就只能停留在“玩具”层面,课堂也停留在“游戏”层面。那么如何将游戏转向思维训练活动?执教《汉诺塔》一课时,旨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在授课过程中,我由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导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让学生了解汉诺塔的规则,探索汉诺塔游戏蕴含的数学奥秘;探究游戏规律和策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能够采用从简单的方面入手、化繁为简的思路。

“汉诺塔”这节课的重点是解决理解思路和策略的问题,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单数环的第一步挪移到目标柱上;双数环的第一步挪移到过渡柱上。而随着圆盘数量的增多,部分同学开始出现步骤倒错的现象,从而明确三根柱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目前要把哪几环放在哪根柱子上”这一暂时性目标,不断更换目标柱,而其余两个柱子也顺应发生变化。在柱子转换的过程中思维得以训练。可以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特色是:通过汉诺塔这一策略性数学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发展智能,拓宽知识面,建立模型。

在学生已能熟练操作器具的基础上,将训练目标聚焦在优化操作任务上,使学生思维由混沌状态向头脑的心理操作转化,增强思考的逻辑性,锻炼、掌握多种思维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对操作要求提出限定,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表格问题要突出其思考和探索的要点,明晰各环节间的关联及所蕴含的可能性规律。首先,教师要将问题聚焦于不同的环数“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将学生的思维焦点转向“寻找行动最有效的序列”, 优化移动步骤,此为益智课堂倡导的目标之一。其次,启发学生思考“第一环移到 哪个柱上”更助于实现最优步骤,从 1~8 环分别探究,重点突出假设、检验、推 理、判断、提炼、概括等思维技能训练。 表格的使用,也为后续发现规律提供有逻辑的数据支持,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指的是使用符号、文字、图表、公示、模型等形式以及数学结构化的方式对数学核心概念、数学关系、 数学问题进行关联式表达,使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映射,使复杂的问 题得简单、繁琐的形式得以简化的能力。作为理解数学的一个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关系或关联,形象地观察学习对象,更有兴趣地深入思考与探索,并体会数学表征是进行数学理解、交流和分析的工具。要有挑战性,支持性,趣味性,主动性。要在让孩子思维紧张的同时,保持心情愉悦的状态,处处依靠问题來推动课堂的进行。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做出更高水平的回答,促进其数学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思维训练活动中的认知结构。

能成为益智课堂的实验教师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责任,通过益智器具,开发益智课堂,能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学生在益智课堂中能得到成长,教师在益智课堂中能提升自我。

宋红芹

益智课堂着眼于“思维能力的培养”,看似“教”玩游戏,却是教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以器具作为“思维训练目标”的载体。并通过丰富的变式活动,让学生在练中思、思中解、解中悟,由此不断积累思维经验,优化思维技能,提升思维品质。益智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师单一讲授的方式,侧重让学生操作、探究、思考。如何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由混沌状态向头脑内部的心理操作转化呢?我做了大胆的尝试。

第一次接触到益智教学,我充满了困惑,对它的效果存疑。这些器具真的对孩子的思考力培养有作用吗?通过参加培训,我豁然开朗。了解到,如果没有益智课堂和教师作为媒介,益智器具只不过是一种玩具,但如果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益智课堂,就可以让学生从这些益智器具中获取无限的智慧和思考。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益智器具是玩具也是工具,它好玩、有趣,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在一次次的挑战中,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得以极大地激发。将益智器具引入课堂无疑是对学生思考力的开发有显著作用的,所以,可以用益智器具直接引入,闪亮登场。

鲁班锁设计巧妙,易拆难装,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见证。上课时一经展示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孩子们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好奇、探求的光芒。通过让学生“认识-观察-拆解记录-尝试重组-汇报问题-再次拆解-再次重组”的过程,充分培养了孩子动手、动脑的能力,拼组鲁班锁的过程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逆向推理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巧板又称“T字板”,类似于七巧板。由于学生有七巧板的基础,所以我对本节课的引入也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展示,吸引目光。不同的是,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彰显了理性思考的光芒。“装盒-L-小船-1-箭头”,五次拼摆,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咬合”一词生动的表达了五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自主找到图形拼接的关键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讲述故事,情境导入

器具“汉诺塔”由 8个环片按大小依 次叠放在有三根立柱的支架上,因形如塔状而得名,主要解决这一问题困境:在一次只能移动一个环片、大环不能压在小环上的操作规则中,如何借助 b 柱(过渡柱),把 a 柱(起始柱)的环片依次挪移到 c 柱(目标柱)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中仅要求学生按照规则练习操作,益智课堂的器具就只能停留在“玩具”层面,课堂也停留在“游戏”层面。那么如何将游戏转向思维训练活动?执教《汉诺塔》这一课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如何导入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授课过程中,我由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导入,吸引学生兴趣;通过让学生了解汉诺塔的规则,探索汉诺塔游戏蕴含的数学奥秘;探究游戏规律和策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规律的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培养学生面对复杂问题能够采用从简单的方面入手、化繁为简的思路。

“汉诺塔”这节课的重点是解决理解思路和策略的问题,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单数环的第一步挪移到目标柱上;双数环的第一步挪移到过渡柱上。而随着圆盘数量的增多,部分同学开始出现步骤倒错的现象,从而明确三根柱子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目前要把哪几环放在哪根柱子上”这一暂时性目标,不断更换目标柱,而其余两个柱子也顺应发生变化。在柱子转换的过程中思维得以训练。可以说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理解并掌握了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的教学特色是:通过汉诺塔这一策略性数学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发展智能,拓宽知识面,建立模型。

三、温故知新,以旧引新

随着益智课堂的推广,学生学会了触类旁通;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了打破常规。益智课堂是一个平台,玩儿是儿童最正当的活动,对于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事儿,学生在器具把玩之中,变得更加聪慧。在学生已能较为熟练地动手操作器具时,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方式导入。

“单槽立柱”属于巧解类器具,难度较大。一开始看到我也是一筹莫展。在教学时注重孩子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拿出小铁环的突破口是什么?”,“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每个问题都直切要害。孩子们通过对前一段益智器具操作所积累的应验的回顾,通过“结绳结”、“摘铁环”两个环节,反复琢磨,动手尝试。“解”、“钻”、“套”、“穿”、“摘”幾个动作帮助五年级的孩子们在四十分钟里完成了一次智力的飞跃,并通过尝试让学生还原铁环的过程加深孩子对器具的理解,更是学生对问题进行自我反思意识的植入,这点在我看来尤为珍贵,这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九连环与鲁班锁、华容道、七巧板并称中国四大古典益智器具,且难度最大,解环步数多。我在本节课开始用“以退为进”的思想帮助孩子们找到九连环的解环规律,效果显著,也激发了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九连环的兴趣,可谓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问题走。

四、问题驱动,培养能力

在学生已能熟练操作器具的基础上,将训练目标聚焦在优化操作任务上,运用问题驱动,增强思考的逻辑性,锻炼、掌握多种思维技能。教师要对操作要求提出限定,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思考,表格问题要突出其思考和探索的要点,明晰各环节间的关联及所蕴含的可能性规律。首先,教师要将问题聚焦于不同的环数“完成操作最少用几步”,将学生的思维焦点转向“寻找行动最有效的序列”, 优化移动步骤,此为益智课堂倡导的目标之一。其次,启发学生思考“第一环移到哪个柱上”更助于实现最优步骤,从 1~8 环分别探究,重点突出假设、检验、推 理、判断、提炼、概括等思维技能训练。 表格的使用,也为后续发现规律提供有逻辑的数据支持,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表征能力。数学表征能力指的是使用符号、文字、图表、公示、模型等形式以及数学结构化的方式对数学核心概念、数学关系、 数学问题进行关联式表达,使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之间建立一种映射,使复杂的问 题得简单、繁琐的形式得以简化的能力。作为理解数学的一个教学手段,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关系或关联,形象地观察学习对象,更有兴趣地深入思考与探索,并体会数学表征是进行数学理解、交流和分析的工具。要有挑战性,支持性,趣味性,主动性。要在让孩子思维紧张的同时,保持心情愉悦的状态,处处依靠问题来推动课堂的进行。在有效问题的激发下,学生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做出更高水平的回答,促进其数学理解与数学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完善思维训练活动中的认知结构。

益智课堂的实验教师肩负着一种责任,我们唯有负重前行。通过益智器具,开发益智课堂,培养学生的思考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在益智课堂中得到成长,在益智课堂中提升自我。

猜你喜欢

思考力益智器具
Logic Dots
提升思考力
益智主题乐园
古代器具灌农田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哈佛、牛津的5堂思考力训练课
益智大比拼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