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建筑中和谐因素构成的内在机理探究

2018-07-30金垚君

魅力中国 2018年8期
关键词:传承与创新和谐

金垚君

摘要:建筑与绘画、雕塑被认为是造型艺术的三种表现形式,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辩证唯物主义的和谐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事物之间能够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相对应,中国传统建筑中和、蕴藉而又深邃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宫殿、坛庙、民居、园林、陵墓等载体上。汉民族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在于这种文化在开阖承转有度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耀眼于中华文明。传统建筑承载文化、艺术、思想、技术,色彩、容积等等,规整着伦理秩序,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表达着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意味深长的意境探索迥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处处彰显出物质与精神、人工与自然、继承与创新的和谐之美,恰是对我党提出的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凝练和另类表达。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和谐;物质与精神;人工与自然;传承与创新

建筑与绘画、雕塑被认为是造型艺术的三种表现形式。建筑,更被称作是用各种造型材料“书写”的一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伦理学”,是带着人类态度、信念、情感、价值等精神的物质载体。它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中生活的需要。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延续和历史传承,是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

辨证唯物主义的和谐观,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立事物之间能够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在不同事物之间形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

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相对应,中国传统建筑中和、蕴藉而又深邃的美学特性主要体现在宫殿、坛庙、民居、园林、陵墓等载体上。汉民族建筑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在于这种文化在开阖承转有度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耀眼于中华文明。传统建筑承载文化、艺术、思想、技术,色彩、容积等等,规整着伦理秩序,一砖一瓦、一木一石,都表达着天人合一的时空观念,意味深长的意境探索迥与西方建筑、伊斯兰建筑,处处彰显出物质与精神、人工与自然、继承与创新的和谐之美。

一、物质与精神的和谐

中国建筑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内容。

建筑的物质构造中所使用的材料、色彩、体型、装饰,运用不同的建筑法则,诸如空间、序列的布局构图、比例尺度的组合搭配、质地造型的平衡把握以及建筑内外的映衬呼应等,能够使人从不同角度、不同距离、静态或动态、整体与局部地,通过品鉴、思索、联想、悬念、共鸣,获得风格、韵律、意境的精神满足与享受。

彰显精神。传统建筑是文化符号,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精神文化的形态化,从民居到宫殿,从街巷的细节营造到城市的整体布局,都可一窥社会伦理秩序的堂奥。也可以说,传统建筑反映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修养问题,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或人文精神。通过尊卑有序、讲究对称、与外隔绝、自有天地的设计,规范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伦理关系,彰显着修身、齐家,方能治国、平天下的精神追求。

调动精神。建筑是三度空间,人们对它的观察、体验都是在运动中进行的,即“步移景异”。传统建筑,常通过结构构件、装饰手法、空间组合的感知,构筑建筑物生命的律动。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建筑群落,都是生命活动的场域,其本身亦有生命感,它们的高差、大小以及色彩明暗都有生命的节律,都能带给人们诸种心理感受,在细部的全部的精神韵律的回旋中,人们的情绪或平静、或激荡、或讶异,或泰然。

增趣精神。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意蕴。一些建筑不仅有居住的功能,还有观赏的效应。增趣,就是最优化最大化地增情趣意趣之量。在主体建筑之外,所设置的柱杆、影壁、灯台、台阶、花坛等,既是主体建筑的附着物,还是人的精神的外化。那些亭台楼榭既是功应所在,还是建筑美感及人的精神寄托。观赏传统建筑,一个神异之处,就是人们所观之物,既是物,又为精神。

寄托精神。在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中,为平衡信仰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产生了佛、儒、释、道等思想,且尤为中国文人大夫所推崇,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空透”和恬淡,就提供了寂静冥想、寄托精神的场所,使人宁静、安详、超脱。

二、人工与自然的和谐

基于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传统建筑仿佛是“镶嵌”在大自然中的,在追求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自身和谐的前提下,更强调人工建筑与自然的“天地人合一”,把对自然的认知、热爱、亲近、巧借、营造、发掘融入到建筑的每一处细节,在一砖一瓦之时、一榫一铆之间、一转一折之际,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认识自然。人的自然观的形成与自身赖以生存的宇宙空间相关联,汉民族注重对自然融入的感受,就要建立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通道,与之声息相通,从而获取精神的自在、自洽。阴阳本是道家的说法,作为哲学认识,已成为一种人们对待、体验自然的方式。族群心理作为金、木、水、火、土衍生出来的自然观的沉淀,必然在建筑营造上呈现出来。北方传统建筑之所以坐北朝南,是这种设计与地理、气候环境相宜,冬暖夏凉是感受,也是切近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而南方民居白墙黛瓦的选择,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还原自然。在建筑美学上,对自然的还原是为了在特定的条件下接近、亲近自然。人的所居之地之所,是冥思之處,还是与自然亲和的去处。道家把道看成无为无不为的自然本体,这一对自然的态度也深入地浸润了北方、南方的传统建筑,生活于其中,人与自然相和相谐。无论是园林,还是民居,都师法自然,这里可以是栽花的天地,也可以是种植瓜果菜蔬的天地,孩子可以在野趣横生处纵情玩耍,大人可以在夏日的荫凉地劳作或处吟诗作画。

巧借自然。借景是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手法,它是将一建筑物的布局,巧妙地与另一建筑物或自然景色取得呼应,或傍山林,或近河流,或邻乡野,或滨湖泽。借助于自然,用的既是主观之愿,又是自然之利,从此窗望彼景,望平畴、山林,人自得其得、自适其适,获取心境的和谐、自在。

营造自然。自然虽不可真正被营造出来,但人的智慧却可以倚靠建筑的形式“巧夺造化”。从建构的角度讲,建筑是处理空间的艺术,是人的情感在其上的投射。人工营造自然,在于它的具体方法,是截取一分自然,挪入建筑物的空间之中,建筑物细节部分,如窗户、门廊、楼台等,这些物件如与花木、奇石、小山等错杂设置,人居于其中,忘情于其中,它们虽不形胜于自然,人也会有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赋意自然。崇尚自然美,追求自然般的化境,是传统建筑艺术的基本美学标准。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积淀和族群意识,人们寻求人与自然的融合、建筑与自然的一体化,把人对自然的种种认知、把人的思想、意识、情感赋意于周遭的自然之物上,甚而在建筑取材时就将所取自然之物人格化,赋予自然之物以至善至美的精神品性,如梅、兰、竹、菊“四君子”。这种赋意自然的方法,使得梅、兰、竹、菊不再囿于其原有的植物学的意义,而成为一种新的象征和隐喻。

点缀自然。传统哲学认为,只有物我为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天人合一”的境界里,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人就是自然,自然就是人。万物的灵性与人类的灵性存在一种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构关系。《国语·楚语》中说: “大美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在此参照下,传统建筑的功用与自然出现反向,建筑物本身反过来,成为自然的点缀,在景色和与建筑物的交融中营造出和谐的视觉之美。如一些园林建筑,建筑物或设置在水边,或安排在山石的环抱之中,屋内屋外产生通透之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其中诗意地栖居,亭台楼阁成为自然的点缀。

三、继承与创新的和谐

汉民族自古就生息繁衍于山川秀美的广阔地域。史前建筑产生于旧、新石器时代之交,距今约有万年之久。在那一历史时期,原始农业刚刚萌生,人们从四处采集、居所无定开始追求定居生活。那时候的建筑只为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挡风雨、躲避群害,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从满足基本生存的穴居、巢居开始,到今天成为公共活动和精神寄托的物质载体,历经六、七千年的发展,才形成了灿烂的建筑文明。在悠长久远的历史进程中,建筑文明不断伸延,始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格,在时代、地域和类型、风格上又有着不同之处。

传统建筑体现的是汉民族无可比拟的智慧,其本身是艺术品,也是一种文化图腾。传统建筑一以贯之地维系着对独有结构形式、风格和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尤其是传统木结构体系,其施工时物质材料的选取、技术结构的复杂精微,及巧妙组合后显现出的独特的结构美和装饰美,是欧洲及印度、伊斯兰等砖石结构建筑所不能等量齐观的。在传统建筑的历史传承中,工匠门突破了木结构不足以构成重大建筑物要求的局限,在设计思想上将这种建筑结构形式发展演绎成为既合理、又完善及最节省(材料、劳动、时间)的建筑,在适应人们实际活动需要的同时,还着重强调建筑实体的形象美、科学美、空间美、数学美和模糊美等美学价值,将建筑物的美学发展和演绎研究作为一个永恒的课题。遗憾的是,中国建筑营造技术并没有系统的专著理论流传下来,仅以阐述的形式散见在各种文史典籍之中。

传统建筑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有着历时性的风格创新,比如,两汉时期的建筑雄浑、古拙、大气,宋代建筑华美纤巧,规范之外注重装饰性,而明清建筑作为传统建筑体系的末期阶段,建筑营造更趋形制化。传统建筑承载着历史记忆及丰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共时性的地域差异及多样性,让人们在了解、欣赏之时目不暇给。北方建筑的厚重、浑朴,南方建筑的秀雅、绮丽,无不突显着地域建筑文化的特性,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传统建筑还凸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功能。它注重外来文化中的精髓、营养等有用成份的吸收,在人类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之间迁徙、流动、交流的过程中,以他者的视角、异质的语言,碰撞、移植、融合世界多元文化,汲取创新的动力源,表现出中国建筑在与外来优秀文化和谐兼容,勇于创新的精神。宗教建筑中的塔是其中最“中外合壁”的作品了。塔起始于印度,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塔也随之来到东土。作为佛教建筑,它搭载的主要是宗教和精神功用。人们望着肃穆耸立的塔顶、塔身,会产生诸种联想。而塔这种建筑物实际的功能是藏置高僧人圆寂后的舍利和遗物,是佛教徒双手加额,虔诚跪拜的对象。如与它物作类比,就像是坟墓。塔在中国安身后,经历朝历代的演绎、发展,并与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汇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等多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塔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造型丰富。其间建塔所使用的材质也发生着变化,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等材料。十四世纪以后,塔逐渐从宗教世界走向世俗世界,按照经律系统,塔可以分为佛塔和文峰塔。一种外来的建筑文化,传布到中国后竟增加了如此多的神异经历,充分说明了汉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纳能力。另外,既便是塔这种建筑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与其时的经济与文化以及思想变化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成为窥视建筑艺术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另一个窗口。

最后,需要说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建筑,如藏族、维族、傣族、回族、纳西族、白族、土家族、朝鲜族等,一并与汉民族传统建筑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闪光,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基因与血脉,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记得住留得住的无尽乡愁。

参考文献: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建筑领域的思考.钟媛媛,金焕玲.外交学院,基础教育部.经济研究导刊.2016 (20)

[2]和谐共生,互助互美 ——伊斯兰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融合发展.朱宏斌.广西住房和城乡建设信息中心.广西城镇建设 2017 (5)

[3]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和谐”文化.刘智环.铜陵学院.《门窗》,2015年5期

[4]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何镜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人民网-人民日报,2017年02月24日 07 版

[5]中國传统建筑空间构成特点浅析.李溪喧,谢兴保.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2000.8.

[6]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境界.李春.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齐鲁学刊. 2016.6.

[7]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文化区符号语言系统的特异性解析.陈晨 刘大平.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2011年

[8]《中国建筑常识》.林徽因.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

[9]《中国建筑彩画图案》.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人民美术出版社1955年

猜你喜欢

传承与创新和谐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