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尚书》“是”字用法分析

2018-07-28郭裔希

世界家苑 2018年5期
关键词:尚书语义

摘 要:本文在前人研究上古汉语中“是”字情况的基础上,以《尚书》为语篇材料,通过列举、比较、分析与归纳等研究方法探讨《尚书》中“是”字在句中的词性、语义及其功能特点。

关键词:《尚书》;“是”;词性;语义

1.前言

据现有资料来说,汉语最早的文字资料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最早的成篇的文献资料是《尚书》、《诗经》等,这些资料对我们了解汉语历史十分宝贵。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确定“是”字大约出现于殷周之际,在先秦的典籍中,“是”字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尚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的巨著,具有很高文献价值,它的内容主要是当时一些最高统治者与其臣民的谈话记录,言辞古奥、诘屈聱牙,可以说是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了当时的语言特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尚书》“是”字词性、语义及其功能分析

“是”是古汉语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字,一般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形容詞等等。

2.1 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之后表示某种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尚书》中“是”字充当助词的具体情况如下:

(1)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皋陶谟》)

(2)厥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禹贡》)

(3)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牧誓》)

(4)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是图。(《金滕》)

《尚书》的 “是”字可以在强调结构中起标记并凸显前置宾语或主语的作用,如“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终足图”以及“惟慢游是好,傲虐是作”,其中“妇言”、“永终”、“慢游”都是强调对象。笔者认为这种具有明显凸显结构的助词大概都是从指示代词演变来的,这些词在这种情况下,主要作用在于凸显和标记。

2.2 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连接语义相承、相反、互补或前后相因的成分。《尚书》中“是”字用作连词的具例如下:

(1)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禹贡》)

(2)怨有同,是丛于厥身。(《无逸》)

(3)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立政》)

(4)立政用俭人,不训于德,是罔显在厥世。(《立政》)

“是”字复指上一个分句,但是去掉它们以后对原来的分句的语义和语法均无重大影响时,它就能被当作连词来用。当“是”字用作连词时,在句中主要表并列、假设、原因或结果等意义。

2.3 代词能起代替和指示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尚书》中的“是”字用主要作指示代词,如下:

(1)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牧誓》)

(2)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洪范》)

(3)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洪范》)

(4)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金滕》)

(5)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时惟不永哉!(《洛诰》)

(6)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君奭》)

(7)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是训用违。(《立政》)

(8)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惟正是乂之。(《立政》)

(9)民讫自若,是多盘。(《秦誓》)

(10)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秦誓》)

(11)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秦誓》)

(12)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秦誓》)

“是”用作指示代词,在句中表示指代义,可以用作主语、定语、宾语。“是”字在《尚书》中主要用作代词,特别是经常用来复指前面的主语部分,基本是用来表示指代前文提及的人或物,也可指代所发生的事情,翻译为“这”、“这样”。

《尔雅·释言》有言:“是,则也”,郭璞注:“是事可法则”,“事可法则”即事合法则。《说文解字》也有:“是,直也,从日、正”,段玉裁注:“以日为正则曰是,从日、正,会意,天下之物莫正于日也”。据此,“是”的本义是正与直,与“曲”相对,是一个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词。从以上《尚书》的例子来看,“是”字更多的与积极之事相联,可见“是”字作为指示代词,具有神圣或正面意义。当他们出现在表示重大活动的词语前时,就表示它强调的人或物的活动符合天意,即上例中的“是行”。作为代词的“是”指代的大多都是正面之物的这种内涵,大概与“是”字从“日”有关。

2.4 “是”在句中用作动词,表示判断,作谓语。作为判断词的“是”在《尚书》中仅一例:

启籥见书,乃并是吉。(《金滕》)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表判断是“是”字的后起义。根据王力先生“系词句”的判定方法:“第一、它摆脱了语气词‘也字。第二、系词‘是字加否定词‘不字,可以被副词所修饰。” 由此便也可推知系词“是”的存在时代。这样看来,“乃并是吉”的“是”似乎只能讲成判断词。这一句中的“是”字前面有一个对其进行修饰的副词“并”,从语法上来看,这个词是不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的,代词也不被副词所修饰,所以这个“是”字就成为了带动词性质的系词“是”。从语义来看,古汉语中作代词的“是”和“此”是同义词,它们常可互换,都可以指人。在这里如果将“是”替换成是“此”,句意上就会不通顺,自然这里的“是”字不是代词,而是表肯定判断的系词。

综合对《尚书》中“是”字的分析与考察后,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一个较宽松的维度来观照系词“是”的产生时代,我认为在先秦时代,确实已经产生了具有判断功能的“是”字,在汉代以后得以进一步的成熟与发展。

3.结语

关于“是”字用法的复杂性,早已为语法学家所普遍注意,它用法复杂、功能多样,可充当多种句子成分,并呈现出不同词性的语法特点。清人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杨树达的《词诠》、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以及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等等都对“是”字的各种意义和用法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解释说明。

由于《尚书》中的“是”字相关文献和语言情况复杂,一些“是”字的性质目前难以下结论。但其在《尚书》中的使用并不频繁,一共出现29次,按其担当的功能分为指示代词、判断词、助词、连词四类,且“是”字主要用于陈述句,表示等同、陈述或说明、解释或肯定等多种语义功能,或者表示指代、原因、假设等多种语义关系。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是”在《尚书》中主要用作指示代词,就一般来说,“是”是近称,表示“这”、“这个”、“这里”等意思,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一直沿用至今。

参考文献

[1]曾运乾.《尚书正读》[M].中华书局.2015.

[2]林序达.《判断词“是”的形成与发展——兼与洪心衡等先生商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79(02).

[3](晋)郭璞注,王世伟校点.《尔雅》[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王力.《汉语史稿》(第三版)[M].中华书局.2015.

[6]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清华大学学报》[J].1937(01).

作者简介

郭裔希(1995.8—),女,汉族,四川省安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尚书语义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谦虚
自大的马谡
浅析俄语动词前缀语义的意义
《尚书》
“天人合一”的历史内涵及现代警示
国学赏析:尚书
语义搭配的辨识与修改
蒲松龄戏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