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与和平:现实与梦境的交叉和断裂

2018-07-28高菲王钰茹

神州·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夫斯基伊万梦境

高菲 王钰茹

人类的发展史中很难避免掠夺与战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前半页,战火不仅延烧在局部,还蔓延到了整个世界。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损害与灾难难以估量且不可磨灭。随着二战的结束,人类社会开始反思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痛,二十世纪后半期,反战情绪弥漫全球。作为二战的受害者,俄罗斯反战情绪高涨,杰出的作家与艺术家们以各种形式将对战争的反思、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想展示出来。在影片《伊万的童年》中,塔尔科夫斯基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自己的人道主义思索。

《伊万的童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德国纳粹的铁蹄蹂躏着东欧,少年伊万的家人在战争中死亡后,伊万抛弃了童真的幻想,迅速成长,成为了苏联军队的侦察兵,最后被纳粹绞杀。影片中,导演大量使用了对比手法,光线的明暗,不同场景下音乐的选用,成年军官与儿童,纳粹与俄国军队等等,一系列对比突出了战争对生命和对人性的摧残。综观整部电影,笔者认为,最为强烈的对比却是影片中不断交替出现的梦境与现实。梦境与现实的交替撕裂了时间,以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痛苦黑暗、无法回避的年代。

在影片中,塔可夫斯基创造了多个梦境。第一个梦境,出现在影片伊始。在伊万的梦境里,是风景如画的俄罗斯原野。伊万用自己童稚的眼光打量着生机勃发的大自然。阳光穿过树荫,洒落下来,整个画面明亮无比,伊万捧起水喝了一大口,并告诉妈妈“那儿有一只布谷鸟”。突然之间飞机的轰鸣声撕裂了梦境,画面骤然变暗,伊万和观众都回到了现实:断壁残垣,战火硝烟,破败的草屋,黯然的夕阳。伊万从残破的塔楼里走出来,在暮色中泅水过河。在苏军总部,伊万洗了热水澡,带着指尖的水滴再次入梦。伊万的第二个梦里,出现了井台,井水里倒映出星光,和妈妈温柔地交谈,伊万伸出手,试图捞起水中的星星。枪声响起,骤然下落的水桶,倒下的母亲,梦境再次被撕裂。伊万的第三个梦出现在即将执行任务之前。第三个梦境中,出现了一个小女孩,伊万和她躺在满载苹果的行进的卡车上,几匹马啃食着掉落的苹果。与清醒时不同,梦境中,我们的认知体验是以图像的形式进行的。在伊万前三个梦境中,出现了多个看似毫不相关的意象:原野、阳光、树荫、布谷鸟、妈妈、井水、星光、小女孩、卡车、苹果、马儿。然而,希尔德布兰曾说:“梦不管提供什么内容,它的材料永远来自现实世界,来自依托现实展开的精神生活。…它们的基本材料永远都是借来的,要么借自我们在外部世界中看到的東西,要么借自我们在清醒思维中不管以何种方式出现过的东西。”(1)也就是说,不管梦境中呈现出的是什么样的内容,构成梦中内容的素材都源自现实,在梦中,它们被重新加工、回忆。我们可以认为,伊万梦境中的图像是他曾有的回忆和经历。梦境从记忆匣子最偏僻的角落里攫取了一些琐碎的回忆与经历,并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勾勒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世界:现实世界硝烟弥漫,充满了死亡的气息,伊万戾气十足;而在梦境里,世界一片和平安宁,伊万没有失去亲人朋友,自由而快乐的生活着。睡眠终结了理智的自主的行为,曾经的回忆投射在梦境之中,借由梦,伊万实现了愿望,达成了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盼。

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体裁,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叙述。大部分电影同戏剧一样,需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选择典型情节更符合电影叙事的需要。作为侦察兵,伊万战斗在一线,时刻要面对死亡,九死一生的战斗过程将是多么惊心动魄。然而,在《伊万的童年》这部作品中,无论是梦境抑或现实中,塔可夫斯基并未选择一些典型的体现战争的情节。伊万的梦里,没有鲜血淋漓的战斗,只有美好而平和的意象。而影片中穿插在梦境之间的现实世界里,也没有极富戏剧性的情节。在塔可夫斯基这里,情节的设置与选择符合的是影片内在情感的表达。梦境——现实——梦境,这种梦境现实交叉出现的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戏剧僵固的叙事逻辑,镜头的内容在回忆与梦境间交错碰撞,直达伊万的内心世界,将平和的梦境、少年的愿望和战争中的现实世界做出了强烈的对比,刻画了一个悲情英雄。导演一直避免战争的场面,淡化了战争与和平的巨大冲突,尝试着以一种克制而平和的态度去反思战争,拷问人性。

故事的最后,德国投降。导演借哈里采夫揭示了伊万的结局:被纳粹绞杀。影片结尾,出现了最后一个梦,或者说一个幻想世界:母亲在微笑,伊万和小伙伴们在海边游戏。我们的悲情英雄,在梦境中或者说幻觉中鲜活地生活着。这最后一幕,与其说是伊万的梦境(伊万已死),不如说这是塔可夫斯基脉脉的温情,是他在展现了残酷后,留下的愿景。

整部电影中,导演吝啬于给予太多战争的镜头,却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战争一直存在,个体的生命在战争的洪流中无法逃脱。现实世界里一心复仇的伊万与梦境中快乐童真的伊万,现实与梦境,战争与和平,这一切,拷问着文明与人性。

注释:

(1)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浙江文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梦的解析》,奥格西蒙·弗洛伊德,方厚生译,浙江文学出版社。

[2]《雕刻时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张晓东译,南海出版社。

[3]《小说与电影中的叙事》,雅各布·鹿特,徐强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4]《伊万的童年》:战争叙事与梦境隐喻,李美敏,外国文艺,2015/9/9。

[5]梦幻的艺术——解读影片《伊万的童年》,张焰,电影评论,2007/19/029

作者简介:高菲(1989.09.09)女,汉族,现就职于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系陕西咸阳人,硕士研究生,现从事俄语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俄罗斯文学。

猜你喜欢

夫斯基伊万梦境
权方和不等式的一个推论及其应用
书评:《独一无二的伊万》
罗科索夫斯基(下)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罗科索夫斯基(上)
梦境
伊万卡的新角色:“第一女儿”还是另一个“第一夫人”
苦难中的梦境写作
今天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