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学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作用试验

2018-07-26刘南南柳婷婷王桂清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8年3期
关键词:甲环唑苯醚多菌灵

刘南南,柳婷婷,王桂清

(聊城大学 农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全世界普遍发生。2012年该病在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和黄淮等主产麦区暴发,流行范围之广、发生面积之大、危害程度之重为历史罕见。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可引起穗腐,造成严重的减产和品质降低,且受侵染的小麦籽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和严重疾病,以及谷物及其食品链的真菌毒素污染。目前,生产上尚没有抗病的小麦品种,防治该病主要以穗期喷药保护为主。为寻找有效的轮换用药剂品种,选择氰烯菌酯等6种化学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比较,为有效控制病害流行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菌分离及培养

小麦赤霉病菌采自山东省聊城市。将采集来的病穗进行常规的组织分离和单孢纯化培养,镜检结果为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进行扩繁和保存。

1.2 化学农药及配制

50%福美双WP(河北赞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125 g/L氟环唑SC(巴斯夫欧洲公司);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山东东泰农化有限公司);60%进口多菌灵WP(青岛好利特生物农药有效公司);25%氰烯菌酯SC(青岛奥迪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70%甲基托布津WP(江苏江阴凯江农化有限公司)。

将6种药剂分别用无菌水配制成一定浓度的母液,然后用二倍稀释法稀释成5个浓度梯度 (见表1),备用。

1.3 生物测定方法

1.3.1 生长速率法 用PDA培养基测定化学药剂对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菌饼直径0.5 cm,每皿1块,3次重复,于25±1℃光照培养箱中培养。待对照菌落直径在3 cm以上时,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径,计算菌丝生长抑制率。

表1 不同药剂的浓度梯度Table 1 The concentration gradient of different agents

1.3.2 孢子萌发法 测定化学药剂对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以96孔微孔培养板代替凹槽载玻片。吸取78 μL孢子悬液和2 μL试验药液,混合使之达到规定浓度,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3次重复,于12 h后观察结果,计算孢子萌发抑制率。

1.4 毒力回归线的建立

取供试化学药剂适量,用无菌水等比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每个试验重复3次。将抑菌的百分率转换成几率值,浓度转换成对数,利用几率值分析求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浓度。

1.5 数据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试验数据整理,线性回归由DPSv7.01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在供试条件下,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离体抑菌效果见表2。

表2 化学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Table 2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hemical pesticide on mycelial growth of wheat scab bacteria

从表2可以看出:1)6种化学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抑菌率随药剂浓度的增大而提高,但125 g/L氟环唑SC和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的增幅较小。2)比较菌丝生长抑制率,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抑菌效果依次为氰烯菌酯>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双。3)比较EC50,抑菌效果依次为氰烯菌酯>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福美双。4)比较EC90,抑菌效果依次为氰烯菌酯>多菌灵>氟环唑>福美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

综合比较EC50和EC90,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的为25%氰烯菌酯SC,其次为125 g/L 氟环唑 SC。

2.2 供试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菌效果见表3。

表3 化学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Table 3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hemical pesticide on spore germination of wheat scab bacteria

从表3可以看出:1)6种化学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孢子萌发均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抑制率均随药剂浓度的增大而提高。萌发试验中发现,经氰烯菌酯处理后,部分孢子虽萌发出芽管,但不继续生长。2)比较EC50,抑菌效果依次为氰烯菌酯>苯醚甲环唑>氟环唑>多菌灵>福美双>甲基托布津。3)比较EC90,抑菌效果依次为氰烯菌酯>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福美双>甲基托布津。

综合比较EC50和EC90,对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好的为25%氰烯菌酯SC,其次为125 g/L氟环唑SC和2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

3 结论与讨论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是世界性难题,很多国家对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防治。张长青、扬高峰等测定多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咪鲜胺、氰烯菌酯、多菌灵、戊唑醇等对小麦赤霉病菌均具有较佳的抑制效果。赵影等通过田间药效试验表明,10%苯醚甲环唑多抗霉素WP(施用剂量以商品量 450 g/hm2为宜)、12.5%氟环唑 SC(预防用量 300~600 g/hm2;初发生用量 450~750 g/hm2)、36%多酮 SC (1 050 mL/hm2)、40%戊唑多菌灵 SC (1 200 mL/hm2)、25%赤霉清 WP (1 8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多菌灵是一种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具有价格低廉、杀菌谱广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多种农作物病害的防治,是我国防治赤霉病的主要药剂。随着多菌灵的长期使用,赤霉病的病原菌对其抗药性逐渐上升,且50%多菌灵WP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 9.5~11.3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 26.6~34.5 d,小麦中最终残留量为 0~0.176 mg/kg,土壤中也有残留。甲基托布津在土壤中的半衰期约为 1.3~2.75 d,在麦粒、土壤、麦秆、小麦鲜绿茎叶中的最小检测浓度分别为0.03,0.03,0.05,0.05 mg/kg。 但多菌灵抗性菌株对甲基托布津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表现出交互抗药性,抗药性菌株适合度高。

25%氰烯菌酯SC是一种对禾谷镰孢菌具有专化活性的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有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防效较为理想。本研究也表明,25%氰烯菌酯SC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抑制菌丝生长的 EC90为 0.8616 mg/L, 抑制孢子萌发的 EC90为1.367 0 mg/L。且该药与其它杀菌剂之间无正交互抗性。在禾谷镰孢菌对多菌灵已产生抗性的地区,氰烯菌酯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替代药剂。但是,氰烯菌酯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均降解较慢,半衰期在96.3~407.0 d之间,在纯水中的光解速率慢,半衰期达29.5 h,属难降解、难光解性农药。而氟环唑在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 1.21×10-4mg/kg,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少于20 d,属于易分解农药,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也很好。本研究结果也表明,125 g/L氟环唑SC抑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EC90分别为 26.064 0 mg/L 和 5.733 5 mg/L。

试验研究表明:25%氰烯菌酯SC和125 g/L氟环唑SC均是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理想药剂。根据药剂的安全性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效果,在赤霉病大流行年份建议交替轮换使用,应以125 g/L氟环唑SC为主。

猜你喜欢

甲环唑苯醚多菌灵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5%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悬浮剂
33%苯醚甲环唑·萎锈灵悬浮种衣剂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蔬菜中多菌灵的不确定度评定
苯醚甲环唑在芹菜体系中的沉积与残留规律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下多菌灵的残留现状研究进展
苯醚甲环唑·吡虫啉拌种控虫防病效果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啤酒中的“多菌灵”会致癌,它真的有那么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