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个人成长实践”的课程设计与反思

2018-07-25叶小楠

科教导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叶小楠

摘 要 聚焦认识自我与沟通合作技巧提升的“个人成长实践”是社会工作专业或人本服务专业的基本课程。在内化专业理念、知识、助人技巧之前,开展充分的自我探索,学习与人合作相处,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基础。通过四个学期的授课,笔者尝试总结经验使课程更具系统性与可操作性。分别从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及方法、课程前的准备、课程具体设计、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总结反思。

关键词 个人成长与实践 社会工作 课程设计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4.063

Abstract The "Personal Growth Practice" focusing on self-knowledge,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skills is a basic course for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or human services professionals. Prior to internalizing professional concepts, knowledge, and helping people skills,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self-exploration and learn to co-exist with people. This is the basis for the study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s. Through four semesters of lectures, the author tried to sum up experience to make the course more systematic and operational. They will summarize and reflect on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curriculum concepts and methods, preparation before the course, specific design of the courses, and evaluation of course assessment.

Keywords personal growth practice; social work; course design and reflection

聚焦认识自我与沟通合作技巧提升的“个人成长实践”是社会工作专业或人本服务专业的基本课程。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认识自我和有效的沟通合作技巧均是不可或缺的做人处事的基础条件。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服务提供者的心理能量及人格影响力是一种潜在的宝贵资源。在内化专业理念、知識、助人技巧之前,开展充分的自我探索,学习与人合作相处,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基础。在全国其他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中,类似的课程或被称为“自我与专业自我探索”、“自我认知与成长”、“自我成长小组”。通过四个学期的授课,笔者尝试总结经验使课程更具系统性与可操作性。

1 课程目标

结合社会工作专业、职业特点,考虑到建立人本服务的工作关系需要更多的内生动力、心思、自我克制,本课程目标旨在提升人本服务提供者的内在素养与能力。具体包括了:协助学生认识和接纳自我,培养其能够识别和表达情绪的素养;指导学生初步感知专业自我,树立一定的专业意识;带动学生在一个团队中能够做到有效沟通和协作,认识领导力;学习并掌握自我学习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课程目标设定既要满足专业需求,又要满足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所以,本课程不仅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还建议在其他人本服务的专业(如:心理学)推广此类课程。

2 课程理念及方法

课程理念及方法的运用采用了多元化策略,既能够让学生有更多不同体验促进成长,又能够博采众长提升课程效果。课程设计秉承“发现学习”(Discovery Learning)和“短期焦点解决取向”(SFBT)的哲学理念。“发现学习”相较于“讲解教授”更强调让学生依靠内部动机主动获取知识和技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以习得新的知识,并与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行联系。发掘可能性、探索不同的角度,吸收乃至改造数据,以便善用知识是它的哲学。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深受社会建构论影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新范式,它以关注当事人能力和对未来的希望作为问题求解的基调。该取向重视当事人的优势、复原力、成功经验以及有效用之处。开设课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常常因为探索自我时回顾成长环境和经历而感到挫败,甚至产生对自己比较负面的评价和低自尊。所以,在课程设计中应用SFBT的正向导向、发展导向、未来导向、目标导向、行动导向,授课教师要始终遵循SFBT的赋能哲学。

在“发现学习”和“短期焦点解决取向”的哲学理念指导之下,教学方法采用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的小组工作和PBL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建立小组契约、组内分工,使学生组成成长小组。小组人数需要控制在7人以下。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把小组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游戏或任务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实践获得具体经验,再以小组内部讨论与反思观察获得抽象思维,最终通过家庭作业回到现实中将所得知识进行主动验证。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课程前的准备

虽然本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是如果缺少教师指导,将会让课程陷入无序无效的状态。为了能够确保课程顺利进行,教师要提前将课程中的任务、游戏、“问题”情境细化,烂熟于心,并列出每节课的物资准备清单、分享清单。教师在开课之初从班内选聘教学助理,协助教师完成课前准备。教学助理同时还要兼任过程评估观察员,做好每节课的课程评估,并在课后、期中、期末时候分享。

教师需要在课程开始前建立一个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及时自由的分享感受,相互之间或与老师之间可以自由互动。平台最好是互联网的留言板。笔者多次利用百度贴吧建立网络交流平台。每节课前课中课后的反思、作业,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动。所有的课件、网络链接、视频、参考书目等资料都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分享。

4 课程具体设计

本课程一般作为专业选修课程,30~36学时。课程要确保充足的活动和反思时间,每次课大约3小时,一般4个学时连排。教师选用实验室,可以同时容纳6、7个组,学生可以在实验室实现面对面围成圆圈的座法。

课程具体设计包括:形成团队、自我与专业自我、沟通合作与领导、持续学习及总结这四大单元。

在形成团队这一单元,学生带着各种各样的猜想和困惑来到课堂。尽管彼此都是同班同学,但是很少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为了能够形成小组动力,推动组内成员的成长,必须先营造安全、轻松、融洽的沟通氛围。所以本单元目标是建立小组,组员之间建立初步的关系,并且整合课程目标和学生期望。在这一单元,通过游戏、体验环节的设立,完成学生分组、热身热场、相互认识、澄清课程期望、学习开放自我、设计小组名称及LOGO、进行组内分工、建立小组契约。

在自我与专业自我这一单元,学生已经清楚课程整体目标,并初步形成团队,准备好进入下一阶段。本单元的目标是协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己,多视角看待自我,了解专业自我的一面,有勇气面对成长中的困惑,感受对他人的认同与接纳。这一单位分成2~3次课。内容包括:(1)我眼中的我和他人眼中的我。通过画自画像、优点大轰炸、选购目标、画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事件轴等体验,分别从外貌、优势、成功经验、兴趣爱好、价值观目标来进行自我认识。通过开展“世界咖啡屋”式讨论,探索是什么塑造了这个“我”。(2)理想中的我。通过SFBT的奇迹问句、二十年后的相聚、理想的我等活动,使学生对理想的我有更多的思考,增进实现的动机。(3)专业的自我。通过带学生到社工机构探访,与学生探讨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我”是什么样子。专业的自我受到专业价值观、专业技巧的影响,探索如何成为理想中的社会工作者。最后将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专业自我等更好地统合,达到协调的状态。

在沟通合作与领导这一单元,主要强化学生的社会化技能,尤其是在与人打交道方面的技能。本单元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习体验有效沟通和协作,认识领导力,在不断互动过程中,继续反思对于自我的认识。这一单元内容包括:(1)沟通的力量。通过传话等游戏,感受沟通的重要性;通过讲授、视频观影、读书会等活动,认识语言、非语言的奇妙,尤其掌握赞美的运用;认识积极聆听的技巧,尤其掌握“我看到、我感受到、我期望”的感受反映技巧。(2)合作的力量。主要采用競争性任务,让不同的组开展比赛,促进组内合作与协作。(3)领导力。通过观看《赢在中国——蓝天碧水间》真人秀、金字塔传递扑克牌等活动,让学生总结领导力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想成为有领导力的人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与能力。

在持续学习及总结这一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持续学习的概念及重要性,订立个人学习计划,列出学习目标及完成方法。利用SFBT的技巧,通过目标、例外、一小步的策略让改变变得更加容易。在总结阶段,每个组要回顾展示小组的改变、组员的成长。

5 课程考核评价

本课程考核强调过程考核,考核由授课教师、教学助理、每组的内部观察员共同完成。每个学生的考核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团队成绩(70%)加个人成绩(30%)。团队成绩体现为每场活动和最终总结的过程考评,考评标准为各组的小组契约及整体课堂规范(全员准时出勤、每名同学均发言分享、精准执行契约),每场活动都会由三方同时观察、记录、给出分数,最终计算平均分为团队成绩。个人成绩主要包括课后作业及平时出勤、表现。在“个人成长与实践”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全身心投入、与人合作、积极反思、有所成长,就会获得好成绩。

6 课程反思

通过每节课记录的能够得出所有成员的积极投入与付出。团队凝聚力大约在第2~3次课程形成,形成以后对组内成员起到了有效的监督约束,准时出勤达到100%,准时完成作业达到100%。根据教师助理和组内观察员的全程观察,看到学生的积极投入。通过课后的效果评估及收集的学生意见,能够看到学生基本实现了本课程的目标:能够认识及接纳自我、具备一定的沟通合作领导技能、养成一定的自主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未来从事人本相关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与此同时,笔者也有一些期待进步的地方:开放式的课程对于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授课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进步,不论是专业技能还是人格素养,这才能实现“用生命影响生命”;课程中较多的使用团体游戏的方法,切记游戏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如何增加更丰富更有效的体验手段才是关键;过程性考核留存资料至关重要;对于考核团队的建立一定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尽量减少学生的个人喜好对公正公平的影响;执行课程方案会产生大量的物资消耗,获得一定的资金支持会有助于课程的持续性和专业性;建立课程团队,不断吸收新的方法和技巧去改进课程;本课程不仅适用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还应该推广成为人本服务类专业的公选课,协助大学生自我成长,能够更好地建立人本工作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静,王中会,李洪涛等.自我认识与成长[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梁传孙,伍锐明,吴敏结.社会工作实践:认识自我与沟通技巧[M].商务印书馆,2008.

[3] 朱凯.“自我认知与成长”课程参与式小组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2012.2.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会工作服务系统构建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京津冀社会工作协同背景下再就业策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人力资源视角下武汉市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