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好课堂从诗歌开始

2018-07-24杨建辉

关键词:诗歌课文文章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93-01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发端,经历了乐府、古诗到格律的发展,至唐代到达鼎盛,并成为之后宋词元曲形成的基础,历朝历代名家辈出,名句名篇灿若群星,其本身的流变就是一道光耀千古的壮丽诗篇,在炎黄子孙的性格和心理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今天,中华民族吹起了伟大复兴的号角,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现实语境下,把诗带入语文课堂,便具有了不寻常的意义。

课前一首诗,开始学新知。这是我多年的教学习惯。当许多语文老师还在为如何导入课堂冥思苦想时,我用诗歌开始每一节课的学习。诗歌以短小精致,韵律和谐,意境深远,易读易诵的特点,天然地成了导入新课的首选。我带领学生踏着诗人的足迹,随着先贤一起感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感叹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同时开启一段对知识的追求之旅,是无比荣幸和惬意的事情。

因文择素材,依类选诗篇。在浩如烟海的诗歌宝库中,面对稚气未开、积淀有限的学生,选择与取舍是首要的问题,我的做法是由浅入深,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培养兴趣入手,结合文章的内容、体例来选择导入的诗歌。以初中学段为例,课本中有多篇写雪的文章,在学习七上①课文《世说新语两则·咏雪》时,我把张打油的诗用猜谜的形式来导入新课,“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而在学习《湖心亭看雪》(八上)时,我则用学生熟悉的《江雪》来导入,利用二者在表现手法和人物情感方面的异同,来激发了学生的疑问和思考,效果良好。学习丰子恺的《竹影》(七下)时,用苏轼的《花影》一诗导入,“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启发了学生对课文中童真童趣的理解。用誉为“咏蝉三绝”之一的虞世南的《蝉》来导入《短文两篇·蝉》(七上),文中作者对蝉声的情感变化,与诗中借蝉来抒发诗人高洁的志向,对学生的陶冶如甘露时雨,润物无声。诸多例子不胜枚举,依照诗与课文的联系,合理取舍,力求诗对文章的理解有所裨益,是我选诗的一个基本原则。

生活处处含诗味,学校天天如画廊。时光如水,岁月如歌。生活本身就是诗的源泉,几乎每一个时令节日,古人都有诗歌来记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如果每年的这一天,用诗来导入课文,是不是别有一翻滋味呢?放眼自然,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宿鸟鸣虫,繁花落叶,诗人都给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题材,回首校园,每天都发生着的故事,仿佛一张多彩的画卷,让我选诗有了源头活水。在一个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的日子,我用唐代来鹄的《云》来导入《看云识天气》(七上)一课,“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诗句生动形象,既描绘出了云千变万化的形态,也解释了课文中“积云”晴朗少雨的特点,诗境、课文与现实相遇,显得自然贴切。记得十年前,当校园里菊花盛开的时候,我用黄巢的诗《不第后赋菊》来导入新课,当时正上演张艺谋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票房了得。学生从诗中找到了电影片名的出处,瞬间感觉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沟通,相当激动。不过,今天的学生大多已经不记得这部电影了,环境变了,此时再用此诗导入,效果会打折扣,所以选诗也要与时俱进。

旁征博引非佳境,融汇贯通是本心。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内容涵盖了自然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不论哪一类类型的课文,都可以找到一大堆与之相关的诗,用诗歌导入新课,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课文服务,顺便进行知识积累和情感熏陶,导入毕竟不是课堂的主体,忌为导而导,为用而用。较好的做法是,在导入的诗与学习的文章之间相关联的前提下,宜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比如,八上文章《桃花源记》,八下《五柳先生传》与八上诗歌《归园田居·其三》都是陶渊明的作品,学习时完全可以做到互文见义,而作为导入课文的其他陶诗,如《饮酒》《归园田居》《移居》等,可当作延伸拓展知识的载体,这样课内外相对照,诗人自然恬淡的风格和淡泊名利的人格自然会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

到九年级,教材各安排了一个现代诗歌单元,《香绫学诗》(九上)更是一篇难得的关于诗歌教学的课文,文中不仅涉及到诗歌的对仗、押韵等知识,还讲到了诗歌鉴赏与写作的方法,我作了详细的讲解,以此作为对课前一首诗的一个小结。从古诗到现代诗,这是文学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的一般路径,毋庸置疑,学生从课前一首诗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如意境的营造、象征手法的运用、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等等,会把学生顺利地带入白话新诗的新天地。

美好課堂从诗歌开始,我的探索不会停止。有理由相信,当古代诗歌学习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的眼界和思维都会经历一个发展提高的过程,语文学习的天地也就更加开阔,当诗的精神气质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互相融合时,学生的心灵便趋向于诗意地栖居,那便是我追求的美好课堂。

注:文中课文篇目均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2013版)。“七上”,即七年级上册,“八下”即八年级下册,其他类同。

作者简介:

杨建辉,男,1973年2月出生,汉族,湖北孝感人,本科学历。孝感市孝南区西湖中学教师,孝感市中语会委员,长期担任中学班主任和语文教学工作,专注于基础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诗歌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诗歌岛·八面来风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