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待死”的鲍照

2018-07-24陈春宏

关键词:鲍照死亡

陈春宏

【摘要】鲍照看待死亡的视角是超前的,他没有像传统的中国哲学一样逃避对死亡的认知,也不把死亡当成仅仅是一个终点,与众不同的是,鲍照看待死亡的态度十分复杂,与他的仕途经历和认知情感息息相关。本文从《观漏赋》入手,分析鲍照“以生待死”观念的由来。

【关键词】鲍照 观漏赋 南北朝 死亡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3-0289-01

《观漏赋》是典型的南朝骈体赋,鲍照在这篇赋中借歌咏刻漏这种计时工具来表达个人情感。在赋序言的开篇即以箭的比喻为中心展开,箭指的就是刻漏的指针。箭能及远,但发箭的力量却取决于人,正如人生在世,经历了一生的苦与乐,掌握自己的确是冥冥之间的力量。这个巧妙的比喻表达了鲍照对生而在世的不可把握,对死之将至的不安与茫然——他的人生陷入一种进退维谷的境界。

佩流叹於驰年,缨华思於奔月。结兰苕以望楚,弄参差以歌越。抚凝肌于迁滞,鉴雕容于髡发。景有坠而易昏,忧无方而难歇。历玫阶而升奥,访金壶之盈阙。观腾波之吞写,视惊箭之登没。这里的“佩”和“缨”是最为巧妙的字眼,试问如何将人生的感叹“佩”在飞驰的岁月上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时光流逝,不可系住——他的青春和才学也在时间中消磨了。这种超越传统的表现手法新奇华丽,却将诗人的功无建树而大限将至的惶恐表达的得淋漓尽致。之后鲍照用《楚辞》中的典故来隐喻自身,其中的“参差”是巧妙地借用了“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中巫女等候湘君的典故,委婉地诉说着自己等待君主重用的心意,可事实上,鲍照年华逐渐老去,也未曾启用。箭既没而复登,波长泻而弗归。注沉穴而海漏,射悬途而电飞。堇户牖而知天,掩云雾而测晖。创百龄於纤隐,积千里於空微。彼峥峥而行溢,此冉冉而逾衰。抚寸心而未改,指分光而永违。诗人开始惊讶于刻漏狭小的空间中蕴含着无限时间的表象,刻漏中的水潮涨潮落,仿佛人生起伏,鲍照开始回忆往事。

昔伤矢之奔禽,闻虚弦之颠仆。徒婴刃而知惧,岂潜机之能觉。惟生经之び靡,亦悲长而欢促。恒证古而秉心,抱空意其如玉。波沉沉而东注,日滔滔而西属。落繁馨於纤草,殒丰华於乔木。对昃離而後歌,据穷蹊而方哭。虽接薪之更传,宁绝明之还续!

回顾自己的一生,本来就是苦多乐少!天地万物终有大限,一朵盛开的花也将埋葬在黄土之下,面对咄咄逼人的死亡,诗人感到无奈,只能在不满和无助之间作穷途之。

贯古今而并念,信寡易而多难。时不留乎激矢,生乃急於走丸。既河源之莫壅,又吹波而助澜。神怵回而多虑,心甚禀而鲜欢,望天涯而伫念,擢雄剑而长叹。

就这样走向死亡吗?鲍照并不是一个畏惧死亡这件事本身的人,他害怕的是毫无意义的死亡,就像山边的芍药,纵使绽放时无比绚丽,可是随即碾落黄土,无人知晓曾经来过。面对这种苦闷,鲍照没有解脱的办法,只能暂且寻求妥协的方法。

嗟生民之永迷,躬与後而皆恤。死零落而无二,生差池之非一。理幽分於化前,算冥定於天秩。与艾骨而招病,犹刳肠而兴疾。情殊用而俱尽,事离方而同失。聊弭志以高歌,顺烟雨而沉逸。於是随秋鸿而渚,逐春燕而登梁。进赋诗而展念,退陈酒以排伤。物不可以两大,得无得而双昌。薰晚华而後落,槿早秀而前亡。姑屏忧以愉思,乐兹情於寸光。从江河之纡直,委天地之圆方。漏盈兮漏虚,长无绝兮芬芳。

鲍照在这里表现出一种妥协豁达的态度,似乎是将自己从绝望中拯救出来了——从今以后,他将自己融入四季和自然天地之中了。可是,鲍照真的可以像道家哲学家们一样,放宽身心豁达于天地、超脱生死看淡功名吗?他所作的逃避只是忽略对生的负担,而鲍照对死的心态究竟又是如何呢?

鲍照对死亡本身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与他对肉体上的死亡的不屑相比,鲍照对死亡带来的空虚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恐惧,并提出了见解鲜明的思考。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代挽歌》中他写到“埏门只复闭,白蚁相将来。生时芳兰体,小虫今为灾。”着眼点十分新颖,当人死亡后,芳香的贵体和棺材都成为了白蚁和小虫的食物,鲍照在这里似乎丝毫没有顾虑人死亡后精神也随之烟消云散这个既定事实,在他大部分较灰暗较消极的“哀死”和“惧死”的篇章中,这种毫不在意成为了一种倾向,在鲍照看来,人死后仍然保有可以感知世间万物的精神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说到底,鲍照还是年轻时候那个轻视死亡的鲍照,他从来就是用一种戏谑的态度来对照死亡的。或者说,他是“以生待死”的。

鲍照对死亡的态度是漠视的,这种倾向来源于他的生活仕途经历。鲍照是一个对功名事业及其向往的人,他的一生都是在追求一个传统中国文人的“兼济天下”“光宗耀祖”的成就。在鲍照的作品中,他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高官厚禄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从记载来看,他一生中主要担任中下层低阶武官,流转于临川王刘义庆、始兴王刘濬等宗室幕府。他的梦想和追求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遥远的梦。这种长时间的压抑让他愤懑难平,理想中位极人臣的自己和现实中职位低微的自己之间的强烈对比,更是成为了一种自己对自己施放的压力,在生活的重压之下,鲍照很自然地就会产生一种消极极端的行为,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情绪的跌宕起伏和作品情感倾向的自相矛盾。在《飞蛾赋》中,他赞赏“本轻死以邀德,虽糜烂其何伤。岂学山南之文豹,避云雾而岩藏。”,赞赏飞蛾舍生取义的大智大勇,可是同时期的《尺蠖赋》中,他却一反常态,写到“智哉尺蠖,观机而作,伸非向厚,诎非向薄”,大谈明哲保身的学问。这两篇赋中的进和退,看似充满矛盾,实际上是一体两面。无论是玉石俱焚也好,明哲保身也罢,最终的目的都是扬帆之上、光宗耀祖,只不过是实现途径的不同罢了。

参考文献:

[1]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M].中华书局.2006.

[2]丁福林.鲍照研究[M].凤凰出版社.2009.

[3]王宜瑗.六朝文人挽歌诗的演变和定型[J].文学遗产.2000(5):22-32.

[4]杜瑞平.魏晋南北朝挽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鲍照死亡
鲍照辞赋与其书信文之对比
——以《登大雷岸与妹书》为例
试论高适边塞诗对鲍照的接受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