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科研融合在本科教学中的探索

2018-07-24刘廷华李平余万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教学科研研究型融合

刘廷华 李平 余万林

摘要:本文根据作者参加工作以来自身在教学科研过程中的亲身体会,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科研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教师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素质提高等方面的可能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实施的解决途径。尝试将科学研究融合到本科教学中去,实现教学科研互长的良好发展态势。关键词:教学科研融合;教学科研互长;研究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8)20-0174-02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两大核心部分,是关系到高等院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战略性任务,两者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原创性的科研和研究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优秀人才。一、本科教学科研现状1.教学任务繁重。目前中国大约有600多所全日制本科院校。根据学校的已有基础和发展潜能,简单划分为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两大类。其中国家“985”建设的35所高校和“211”建设的60所高校为研究型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其他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的400多所高校属于教学研究型或者教学型大学。对于第一类“研究型”大学,学生中研究生的数量比例比较高,本科生数量较少,本科教学工作量相对较轻,每位老师最多承担一门本科生课程,教学压力较小;而在科研方面,教师的科研经费比较充足、科研时间相对充裕。对于第二类“教学型”大学,比如国内大部分的地方本科院校。随着普通本科招生规模的扩大,好多高校都出现了严重的师生比例失衡。国外高校师生比例一般在1∶8左右,而国内高校师生比例达到1∶20,甚至有些热门专业竟然能达到1∶30。每位老师每学期上两三门课,没有太多时间去做科研。而学校为求发展,既有对科研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又有兼顾本科生上课以及学生指导培养的任务,但老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往往就会出现两者的对立。有的老师专心教学,没有精力搞学术研究;有的老师只管科研,无法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出现了教学和科研不能兼顾的局面。对于年轻老师而言,这一教学与科研的对立现象更为明显。对于刚博士毕业的“青椒”们,往往未曾踏上过讲台,角色的转换需要花费较多精力去准备、去适应。有些课程甚至是自己所没有学习过的,但是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由于教学培养方案的需要,学校往往会让新老师去开设一些新颖、前沿的课程。这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了解、去掌握,然后再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解出来,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课程的不熟悉,无法把深层次的内容讲授出来;一个是缺乏时间去准备,同时教授几门课,课余时间都用来准备课程,还会出现课堂上没有东西讲的尴尬现象。2.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高,课堂上反映木然,一问三不知,要么瞪着大眼睛光听没反应,要么只玩手机,对老师提问一概不呼应。只有座位靠前几排的学生在认真听讲,记笔记。座位靠后的同学多数在应付上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紧迫感,缺少学习的激情和动力。同学的上课不是主动学习主动接受知识,而是处于被动学习、被动接受、被动灌输的状态。缺乏思考、缺少创新的氛围。究其原因,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有些专业的分数线压低,使得原本成绩未达到录取分数的学生也能考入大学,这部分学生有的学习态度不是很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压低整体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授课内容的老套、死板,授课方法的单一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互动较差。这种负面的情绪又会反过来影响授课教师,进一步打击上课老师的备课、授课热情。3.教研积极性不高。高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教学改革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较少,往往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学术研究中去,很少关注教学方法的改进以及教学课程的改革等方面。造成这一现象一方面可能与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丰富、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有关;另一方面可能由于年轻教师没有认识到教学研究对于教师发展的重要性。二、教学科研融合模式探索科研和教学是大学发展的两大命脉,对于教师发展至关重要,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教学与科研互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教学与科研的分离严重制约着大学人才培养。如何将两者由分离、对立变得融合、统一,实现两者的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1.转变教育理念,从思想上重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教学是教师的根本、科研是教师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具有内在统一性。教学是由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进行的,授课过程中会将自己的科研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科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活动的价值判断。2.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近年来,研究型教学逐渐被应用到国内外名校课堂上。关于研究型教学的概念并未统一,主旨思想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探索为导向,包括讨论课、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等形式。在教材讲授过程中,可以将经典文献引入理论课程中去,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往往来源于经典文献,将最原始的文章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理论提出的背景和过程,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可以提出某个研究型的话题,让学生课后搜集数据、资料以及文献支持,组成研究小组,完成研究报告。锻炼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创造创新氛围。加强研究型教学内容的编制。研究型教学并非仅仅局限在上课形式上,教师在开展研究型教学过程中,可着重将教材中没有的前沿性的、探索性的以及跨学科的内容带进课堂,让学生接触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研究。3.让本科生参与研究。让学生参与研究课题。可以让学生课后参与到任课教师的学术课题研究中,通过搜集数据、追踪国内外前沿文献、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提高学生课题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开阔眼界,提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可以定期邀请国内外教学名师和著名研究学者通过系列讲座和暑期课程的形式对某一专题或某一前沿领域进行讲授,组织学生到其他国内名校进行短期访学,或者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以此扩展学生视野。4.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教学科研融合需要一个好的氛围,良好的氛围能够激发教师们的潜能。年轻老师与有经验的老师相互搭配,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设计等工作。在团队配合下,可以更好地激发每个老师的潜能,让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5.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课程成绩中的期末考试往往占主要部分,平时考勤和作业占很小一部分。可以尝试将学生的研究型作业纳入考核中去,提高研究型部分在最终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从成绩上让学生认识到科研学术的重要性。6.建立以科研教学融合为导向的评价激励体系。学校可针对教学科研融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或者有着良好效果的教师予以奖励。比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专门设立奖励政策,对教学科研融合效果显著的单位给予教学经费预算的0.5%的奖励。在良好的政策激励机制下,最大可能地发挥教师教学科研融合的积极性,让教学科研真的实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三、结束语教学与科研分离是当前不少高校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科研和教学对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教学是生存之本、科研是发展之道。高等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都离不开教学与科研的共同作用。如何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起来,是高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比较棘手的课题。本文结合自身在教学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针对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分别从转变教学观念、推广研究型教学模式、让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组建教学科研团队、改革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建立科研教学融合评价激励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措施建议,为今后的科研教学融合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参考文献:[1]付瑞红,何强.基于OBE理念的教学科研一体化探索与实践[J].教学研究,2017,40(3):28-33.[2]刘廷华,蔡雯霞.《货币金融学》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18,(4).

猜你喜欢

教学科研研究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纪律建设亟待加强
研究型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