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生僻地名字的释读谈此类用字的规范路径与方法①

2018-07-24沙宗元

关键词:字库用字规范

沙宗元

一、引 言

二、生僻地名字“”的释读

(一)古代文献的相关记载

传世文献中关于该字的记载可追溯至晋代。西晋周处《风土记》记载:“汉蒋澄封山侯。”又云:“昔有姓姥姥于此得道。”*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风土记》共有三卷。原书已佚,《说郛》中辑有残卷。参见胡申生《人生的趣味》,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90页。周处(238—299年),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留下“周处除三害”的历史传说。周处所撰《风土记》是迄今为止我国较早记述地方习俗和风土民情的著作。因此,《风土记》所记载的“山”说较为可信。此文献中提到的蒋澄是东汉光武帝时大将军蒋横的第九子。东汉时,蒋横平赤眉有功,其九子皆封侯,成为江南望族,有“九侯世家”之称。蒋澄居江南宜兴滆湖西,山之麓,因此封为亭侯。

通过对文献的初步梳理,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三,从零星的文献记载可以看出,此字为表示姓氏、地名的专用字。西晋周处《风土记》指出“”字可作姓氏,但后世此姓氏泯灭不传。用作地名、山名,古代文献有明确记载。

古代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清代黄生《字诂义府合按》云:“,汉封蒋澄为亭侯,《集韵》乌后切,方桐山引陈懋仁音后,升庵谓当是函字之省。其地则《集韵》注在溧阳。田艺衡音函,谓在宜兴。《字汇》注在桐城,方桐山亦云桐有山。按:宜、溧二县接壤,蒋本宜兴人,其所封宜在此。此字他处不经见,其形与声皆可疑。以予度之,当是字传写之误。即《尚书》三危之危(古文如此)。形既相近,而危、偶同在疑母,其转声更近也。”*(清)黄生撰,黄承吉合按,包殿淑点校:《字诂义府合按》,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44页。这段文字提到了两个不同观点:明代杨慎认为“”是“函”之省形,而黄生认为是“”(“危”字古文)字传写之误。下面我们对相关观点加以探讨。

此外,从读音看,“危”字中古音属于止摄、三等韵,与这个读音十分近似的有以“有”为声符的一组字,如“鲔”“洧”等,也属于止摄、三等,而“鲔”“洧”等字所从之声符“有”则属于流摄、三等韵,而“偶”字中古读音也属于流摄,读音颇为近似。由此可见,“”(危)字读为“偶”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此字的释读,我们得到如下启示:

第一,加强地名用字研究,尤其是生僻地名用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言学意义。一些生僻地名用字有较早的字形来源,但后来的某些演变环节“失传”,整个演变过程便不甚清晰明了,甚至不为人所知,因此通过考释研究,复原其演化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字学、语言学意义。例如上面所举的“”字。此外,通过研究考察,可弥补字典辞书中一些生僻地名字读音和义项的缺失。例如,广西地名用字“呇”,古代字书或不收,或仅标注其读音为轻礼切(qǐ),释义为“明星也”。通过学者考察,广西地名字“呇”,“折合为普通话读mèn,与‘闷’同音”,义为“水从地下冒出”*覃远雄:《广西地名用字“呇”的音义》,《辞书研究》2015年第6期。。

第二,透过地名用字,可以间接了解相关地域历史或现实的形态特征、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特点,有利于对相应区域整体地理、习俗、文化等状况的研究。例如,浙江沿海地名中有许多生僻字,这些生僻字或源于当地的动物、植物,或源于生活及生产工具,或源于此地特有的人文地理景观,饶有地域文化趣味*刘美娟:《象山地名生僻字字义源考》,《丽水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此类地名用字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学、文化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价值。

第三,系统整理研究这些生僻地名字,有助于社会用字的规范使用。从上文对“”字的介绍和释读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名字之所以会产生使用混乱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众对这些字形音义情况的不了解,因为我们对这些字的系统整理不够。《通用规范汉字表》发布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工作中曾对有关部门反馈来的300多个生僻地名用字逐一进行筛查、分析和考证,最后选取100多个地名用字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以便于读者查阅使用*张铁文:《〈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地名字头的修订》,《中国辞书学报》(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0页。。

三、生僻地名用字的规范路径与具体方法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仅县级以上地名就有3000多个。地名用字中有不少生僻罕用字,这些字除了当地人使用外,一般人不太使用,难以认读。这种现象的存在,给人们的社会交流和信息传递造成了障碍*傅永和:《规范汉字》,北京:语文出版社,1994年,第94页。。既然这部分用字易造成使用障碍、引起使用混乱,就应该认真考虑其规范使用的路径和方法。

(一)此类用字不规范现象分析

地名用字是社会用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交际和信息传递过程中承担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生僻地名用字由于通用程度较低,给人们的认读和使用带来困难,导致了一些不规范用字现象的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字形难以书写或者为图简便易用,使用者随意用某个音同或音近的常用字来代替生僻地名字。前者如湖南省汉寿县“酆家铺镇”的“酆”,当地民众多写作“丰”;后者如上面提到的用“藕山”来代替“山”。二是,由于种种原因,生僻地名用字使用的是繁体字或异体字等非规范的字形。三是,当某个生僻地名字无法通过打字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上显示出来时,使用者往往用拼音或者其他符号来代替该字。显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要求。

(二)规范路径的选择:历史与反思

为了使生僻地名用字易读、易认,也为了精简汉字数量,从1956年到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采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先后更换了35个县级及以上地名的用字,用笔画少的常用字代替原来的生僻字,共精简生僻地名字32个*苏培成主编:《当代中国的语文改革和语文规范》,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0页。。例如:江西的雩都县改为于都县;广西的鬰林县改为玉林县;四川的越雟县改为越西县;贵州的婺川县改为务川县;新疆的和阗县改为和田县;陕西的盩厔县改为周至县。

这些经国务院批准而更改的30多个地名用字,客观上减少了生僻地名字的数量,在当时的背景下有利于民众的使用和认读*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第3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49页。。但是,现在看来一些生僻地名用字更改的弊端也显而易见,主要在于两点:

第一,一个地名用字的更改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该地名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的破坏或丢失。地名是文化的载体,它不仅有一定的地名语词文化内涵,而且承载了一定的地名实体文化内涵。古老地名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成为一定地域历史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化石,对认识一定区域的历史与文化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刘保全等编著:《地名文化遗产概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年,第105页。。一个使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地名,一旦更改了用字,许多历史文化信息有可能会被逐渐遗忘。例如,陕西周至县原称“盩厔”,西汉太初元年(前104年)即置盩厔县,“盩厔”是使用了两千多年的地名用字,“盩”原意是“山曲”,“厔”原意为“水曲”,“盩厔”合在一起即意为“山曲有水之处”。用同音字“周至”来代替“盩厔”,“这个原意,人们早已不知道,也不去追问了”*周有光:《语文闲谈·初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201页。。

第二,个案式的地名用字同音代替,缺乏系统性,易造成用字混乱。例如,“瑷珲”更改为“爱辉”,但“珲”字仍需保留hún的读音,因为在地名“珲春”中还要使用*王铁琨:《关于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戚晓杰、高明乐主编:《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50周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175页。。贵州婺川县改为务川县,但江西的婺源、婺江仍用“婺”,产于婺源的“婺源绿茶”、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婺剧”都仍用“婺”。此外,陕西的沔县改为“勉县”,然而带“沔”字的现代地名还有多个,如湖南省有“沔水”“沔渡镇”,湖北省有“沔城回族镇”,这些地名一直在使用“沔”字。诸多实例证明,从一个地名里排除了一个所谓的难写难认的字,并不能避免这个字在其他地名中的使用,“历史传承下来依然稳定的地名用字,无特殊原因不应轻易更改变换”*程荣:《地名用字规范问题研究》,《辞书研究》2015年第6期。。

地名用字的规范使用关乎全社会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其原因在于:首先,地名用字使用面十分宽广。在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一级字表和二级字表共6500字中,已用于地名的就有4375字,占比为67.3%,在三级字表1605字中,地名用字有405个,占比为37.9%*程荣:《地名用字规范问题研究》,《辞书研究》2015年第6期。。其次,地名用字的书写规范和读音规范是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方面。例如,关于地名用字的书写规范,国家有关部委早已有明确规定:“应按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书写,不用自造字、已简化的繁体字和已淘汰的异体字。”*语文出版社编:《语言文字规范手册》,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年,第352页。地名用字不仅具有交际功能,也承担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从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地名,“再现各地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景观,指示历史上的重大政治变革、经济兴衰、民族迁移,宗教信仰等状况,从地名可透视无限丰富的文化内涵”*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修订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83页。。而一旦这样的地名用字发生了改换,或者出现不规范使用的混乱情况,往往意味着一段值得传承和铭记的历史会慢慢地消逝,这十分令人惋惜。

20世纪中期对于生僻地名用字规范的路径选择,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第一,以往对于生僻地名字“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非系统性的整理更换,并非十分恰当的路径选择,它给此后若干年社会用字规范带来了不利影响,应当予以摈弃。第二,地名用字规范是全社会用字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规范和整理的路径选择须十分慎重,须纳入国家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整体规划之中。政府、学界、社会、民众四位一体,各方共同努力,通过国家统一规划(确定原则与标准)、学界加强研究(明确用字的学理)、社会培养风气(承担引导监督之责)、民众自觉维护(具备意识和能力)的途径实现地名字规范使用的目标。

(三)地名用字规范的具体方法

第一,学术界应加强地名用字的研究,注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研究,尽力阐释、发掘生僻地名用字的理据性,努力发掘和总结其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学者曾总结了地名方言字具有“文化学”“地理学”“经济学”“民族学”“社会学”“文字学”“音韵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王卫兵:《人名地名用字的文字学定位及其调研和规范》,《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期。。以“”为例,通过上文的细致考察,我们发现该字的构形经历了变化的过程,字形其实有着很古老的来源,理据清晰可辨。该字不仅可以用作地名山名,还曾用作姓氏,有着丰富的历史含义。就是说,相关用字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揭开这些生僻字的神秘面纱,拂去这些生僻字上的历史尘埃,促进人们对于所谓生僻地名字的认知,增加当地民众对于生僻地名用字的“自豪感”和“亲近感”,使人们更加愿意、更加主动自觉地规范使用这些生僻地名用字。

第二,国家地名管理部门、语言文字主管部门应联合开展全国范围内生僻地名用字的普查工作,理清当前生僻地名用字的状况,包括用字的数量、类别、存在的主要问题等,以此为基础制订国家地名用字管理的政策措施,建立地名用字的长效管理机制。国务院自2014年开始部署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规汇编·2014·第29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年,第78页。,目前这项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我们要利用这次宝贵的机会,彻底摸清我国地名用字的“家底”,尤其是生僻地名用字的基本信息,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完善国家各级地名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并在此基础之上制订统一规范的《地名用字表》,使我国地名用字真正实现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从。同时,地名用字的管理应分层次、分类别、慎重对待。至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更改的生僻地名用字,现在是否还需要再更改回来,如上文提到的“勉县”“务川”等,是否有必要改回“沔县”“婺川”,我们认为,对此应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为保持社会用字的规范和稳定、避免产生新的用字混乱,那些已经成为用字习惯、当地人们已经普遍接受的地名用字,一般不宜再轻易改动。

第三,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增强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教育和宣传引导,提高民众规范使用地名用字的意识。生僻地名用字所在地的当地政府及教育、新闻媒体等部门,应该做地名用字规范使用的表率,应该做好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宣传和引导,这样民众的规范用字意识才会逐步提高,才能形成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使用的良好风气。有些地方政府的网站,一些生僻地名用字仍以异体字、不规范的同音字等来代替,这是很不应该的。例如,上文中提到的湖南省汉寿县“酆家铺镇”的“酆”,当地政府网站上显示为“丰”。上文所述的安徽省枞阳县地名“山镇”,当地有些网站显示的是正确字形,而有些网站显示为“藕山镇”,不了解情况的人容易误解为这是两个不同地方。

第四,语言文字主管部门、语言文字信息处理部门应当联手行动,尽快设法更新完善现有的电脑字库,为这部分生僻地名用字进入一般电脑字库提供解决方案。事实上,当前某些生僻地名用字出现使用上的混乱情况,与这些字无法通过普通的输入法从字库中检索到有关。首先,我们要通过认真的调查,了解目前还有多少生僻的地名用字未能进入一般的电脑字库,《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三表中的400多个生僻地名用字尚有哪些字还存在普通电子终端设备无法显示的问题。在彻底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应尽快对相关字库进行补充完善,将这部分生僻地名用字全部纳入其中。2015年《青岛早报》曾报道当地生僻地名字“”无法在电脑上打出而给民众带来困惑,引起了市民的热烈讨论。调查显示,有八成民众表示赞同该字应收入电脑字库*王涛、赵健鹏:《字库,快把“”字收了去吧》,《青岛早报》2015年5月21日第9版。。仍以“”字为例,该字目前似乎只能在类似“方正超大字符集”这样的字库中才能显示出来,在一般字库中根本找不到这个字形,因此无奈之下,许多人不得不在电脑打字时写作“藕”。实际上,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三表收入“”字,编号为6506,排在第三表的靠前位置*《通用规范汉字表》课题组:《通用规范汉字表》,北京:语文出版社,2013年,第73页。。需要指出的是,《通用规范汉字表》第三表所收的1605个字是“姓氏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用字中未进入一、二级字表的较通用的字,主要满足信息化时代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门领域的用字需要”*《通用规范汉字表》课题组:《通用规范汉字表》,第1页。。从规范性和通用性来说,该表收入的字与前两表是一样的,严格来说还处于通用范围之内,性质上还算不上十分生僻罕用。因此,包括“”字在内的这些地名用字的规范使用理应得到社会的重视。

四、结 语

许多自古传承至今的地名用字负载着珍贵的文化信息,但由于一些字形生僻怪异,给民众带来认读和使用的障碍,因而用字不规范和混乱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或问题的存在,既有学术研究不够深入的原因,也有地名所在地有关部门地名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的因素,还与普通电脑字库收字不够完备、落后于时代发展有关。显然,要提高全社会规范用字的意识和水平,需要学术界、社会大众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作出切实的努力。

猜你喜欢

字库用字规范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容易混淆的词语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来稿规范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No.2 喜茶联合汉仪字库推出微型书和书签
译经用字与译经词语新释
字库字体侵权系列案例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