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与进路

2018-07-24赵晨旭王滨生唐玉茹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

长江丛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后现代主义话语

■赵晨旭 王滨生 唐玉茹/.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被教育者昭示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其对达成社会的价值共识与和谐有序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1]然而,在20世纪以来全球化的后现代语境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能力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在网络新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模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话语内容、话语艺术、话语传递的难尽如人意而无法充分满足社会的价值期待。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已成为必然之走向,能否理性解读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困境,科学思考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路,事关后现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提升。

一、后现代主义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作为一种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新文化思潮,志在对现代主义进行批评和扬弃,“向一切人类迄今为止所认为究竟至极的东西进行挑战,志在摧毁传统封闭、简单、僵化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强调解构理性、拒绝服从权威、反对宏大叙事、主张去中心化、折衷主义、平面性,提倡多元化与通俗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文化交流传入我国,在全球化及网络自媒体技术高速发展的双重影响下,日益在我国青年群体内产生重要影响,在青年亚文化群体中逐渐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话语范式的大语境。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青年话语权意识显著提高、话语内容明显丰富、新的话语形式与策略悄然兴起。

(二)“理性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将人性定义为“理性”,将人的发展主要看作是理性的发展,这是近代理性主义教育思潮的集中体现。受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知识化”现象。知识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将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等同于思想政治道德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过程。[2]它习惯用范畴与原理为受教育者建立抽象的“理论世界”,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与自身生活世界的联系。

此种理念传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话语方面,则表现为教育者始终掌握着话语主导权,以“独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成为静止的被动接受一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一元话语系统背景下的权力理论话语体系。[3]同时,由于受到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双重影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与形式多在夺取政权、建设政权语境下产生,在工具理性的驱使下,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基本承袭了传统的话语方式与内容,政治话语、官方话语、宏大叙事性的话语掩盖了个体话语与生活话语。

二、后现代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解析

(一)“独白式说教”与“平等式对话”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原本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单向关系。教育者的主要任务是将具有绝对真理性的价值观与思想政治理论灌输到受教育者脑中,通过说理、分析、认证等“独白式说教”过程,达到知识输入的目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显著增强,更多的受教育者不再满足于成为知识灌输的容器,而更加注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个体生命的构建、成长、体验与感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客体单向度关系,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厌倦情绪,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运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高校青年开始对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身份进行解构与反思,他们不再选择绝对屈从于“教师的权威”,而转为渴求冲破话语权威的“二元对立”,传统的“一言堂”和“独白式教育”面临危机。

(二)“宏大叙事”与“关注生活”

作为衍生并服务于政治社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不可避免地“传承”了政治活动的衣钵,政治话语、官方话语、宏大叙事性的话语充斥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更加注重国家期许与社会需要,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价值。口号化与抽象化的教育话语内容代替了个体与生活话语。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受教育者开始关注周遭的生活与生命感受,并对“宏大叙事性”“过度理想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逐渐产生抵触情绪。

(三)“生硬冰冷”与“别出心裁”

由于长期受工具理性的主导,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对人的个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关注。这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即语言文本修辞表达上的生硬冰冷与模式化。而如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及青年亚文化的迅速崛起,使得更多的青年群体不再满足于以往传统的、守旧的话语表达方式,他们热衷于标新立异,营造自我的文化体系,通过话语体系的变化和媒介的革新,创造出例如火星文、表情包等一系列的话语表达方式,与传统话语体系进行对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的可接受性与实效性大大降低。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进路开显

(一)打破“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而以话语呈现的对话关系是人类社会一切关系联接和沟通的方式。俄国著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巴赫金曾指出:“一切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5]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无疑也需要主体间的对话与沟通。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独白”式的授课不是“对话”,只有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身份的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共同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活动,才是对话。按照“交往理性”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我说你听”的“一言堂”“填鸭式”教育,而应是通过对话、经由相互理解与解释而达成一致的“你来我往”式的精神交往。它应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觉之以省”,使受教育者通过思考、觉察、行动、分析、感悟后感受到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从“实体思维”到“关系思维”,从“灌输”到“对话”,从“知识化”到“人性化”的多维转向,最终完成话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对话、理解、意义生成的使命。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增强时代感与感染力

从主题来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常常从宏大价值为中心的“理论世界”出发,其中充斥着各种抽象而生硬的大道理,往往脱离现实生活而具有理想化色彩,理论大于实际,说理大于行动,教条大于变通,导致青年一代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上形成抵触,产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纸上谈兵的错误思想。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理论回归日常,将生活中的焦点、热点较为客观地呈现于教育活动双方视野中。从话语内容结构上来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偏重意识形态教育,这对帮助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从目标上来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除了意识形态教育,也应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包括他们的价值、意识、情感、人格等问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让受教育者在现实的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比较、选择。可以通过实事点评、文化对比、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在直面时间问题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话语的说服力,让后现代语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感与感染力;价值引领与人文精神。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构筑现代性语境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现在显性文本方面,多为话语修辞表达的生硬冰冷。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及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传统的文本解读、文化要点灌输与课程考核等话语文化传承模式,显然已无法与身处“读图时代”“影音时代”的新的文化传承旨趣与路径实现合理对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困境由此产生。[6]因此,在文本话语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本本主义”的文本话语中解放出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指向从“形而上学”的理论主义倾向“形而下“的大众文化教育思维转化。学会用商量询问的语气,大白话、大实话和大众话为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答疑惑。在实践话语方面,要学会从生活中及网络虚拟世界中寻求话语话术,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话语、习惯交流方式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话语。关注当下受教育者的网络虚拟化生存,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符合网络特点的文本形式,如表情包、网络常用语等,恰当而生动地展现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代表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固然有其消极影响,如后现代主义对真理、进步等价值的否定,导致了价值相对主义、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产生,但它使人们认识到价值的相对性和多元性,其中的积极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碎片化”的知识、自由表达的网络媒体世界,无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单一性、艺术的单调性及话语传递的滞后性,无一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从内容、形式到主体间性的革新,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后现代主义话语
浅论党风廉政教育实践中的隐性教育
画与理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解构视野中的后现代文论——以哈琴的后现代主义诗学为例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