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院校体育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研究
——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

2018-07-24金媛媛刘平江

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概论课程设计

金媛媛,刘 畅,刘平江

(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休闲体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休闲体育重要分支的体育旅游逐渐成为消费热点。近2年,我国密集出台了关于体育旅游的利好政策。与此同时,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也更加引起各大体育院校的关注。一些体育院校新设了体育旅游方向,还有一些体育院校将原有不适应市场需求的体育旅游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无论是新设还是修订,体育旅游概论都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然而,虽然体育旅游概论在体育旅游的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通过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走访,发现体育旅游概论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较多问题,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成为困惑承担体育旅游概论教学任务教师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研究体育旅游概论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为体育院校体育旅游概论的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育院校体育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作为研究对象。课程设计主要是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设计。教学改革主要是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使其与优化后的课程设计相匹配。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研读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等6所体育院校体育旅游课程教学大纲,了解体育旅游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时分配、考核体系、选用的教材等方面的情况;以“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共收集到核心期刊文献15篇,了解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相关的研究动态;阅读到目前为止所有已经出版的体育旅游教材,以此作为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2.2 访谈法 根据参加访谈的人数不同,访谈法可以分为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1]。本研究的个人访谈主要是对主管教学的领导进行访谈,集体访谈包括召开学生座谈会和与兄弟院校相关领导和教师进行座谈。

1.2.2.1 主管教学领导访谈 访问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了解学院的培养方案中对体育旅游模块的定位,以及对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通过访谈了解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与目标定位。

1.2.2.2 学生座谈 召集首都体育学院上过体育旅游概课程的学生进行座谈。在校学生中2014级、2015级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均在大学二年级时学习过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每个年级按照学号随机抽取10人进行座谈,通过座谈主要了解他们对体育旅游概论学习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考核方式的意见与建议。

1.2.2.3 兄弟院校走访 在2014-2016年中笔者与所在教研室同事一起先后走访了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河北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等5所开设体育旅游概论课程的体育院校,在座谈交流中了解相关领导和教师对体育旅游课程现状与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体育旅游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1.2.3 问卷调查法 首都体育学院每学期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每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在教务系统中公开展示。以2017年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为分界线,2014-2016年体育旅游概论课程参评学生人数分别为30人、29人、32人,有效参评学生分别为30人、28人、30人,有效率分别为100%、97%、94%,3年评价得分分别为85.7、86.6、84.2;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2017年参评人数为28人,有效参评人数为28人,有效率为100%,评价得分均值为95.3。参考这些数据,作为评价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

2 体育院校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教学现状

2.1 教学理念与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践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注重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2],而忽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没有考虑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缺乏实用性。

2.2 教学内容照本宣科,缺乏整合和创新 目前已经出版的3部体育旅游教材,内容基本都是参照理论体系比较成熟的《旅游学概论》编写而成的,难以体现体育旅游的行业特点,而且很多数据和观点已经过时,但主讲教师在备课时未能有效整合全民健身战略下体育旅游的新特点、新数据,造成教学内容无新意、学生不感兴趣。

2.3 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以信息传递为载体的互动过程[3]。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学成为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单向过程,基本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需求,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出现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却昏昏欲睡的局面。

2.4 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调研的6所高校中有5所高校的体育旅游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环节,另外1所高校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的学时仅占总学时的5%。由于缺乏企业实战经验,90%的任课教师或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或者受到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流于形式,没有实际效果。

2.5 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 调研的6所高校中有4所高校体育旅游概论课程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形式,试卷内容95%集中在对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考查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题目很少或者完全没有,这样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高分低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6 学生对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不高 90%以上的学生对体育旅游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不高,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2014-2016年学生对体育旅游课程的评价得分均值为85.5,而全校3年全部课程的评价得分均值为89.6。参加座谈会时有85%的学生反映,由于是通过死记硬背通过考试,自己在体育旅游方面的能力并未得到提高。

3 体育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

如何克服以往体育旅游概论教学实践的不足,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本研究在对相关专家和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课程的成功经验,优化体育旅游概论的课程设计,构建教学改革方案。为了便于分析,以首都体育学院作为案例。

3.1 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三维目标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创造性成果,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方面,在实践中被简化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并充分考虑学情[4]。休闲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精技术、能指导、懂策划、会运营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应侧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情包括学生的心理特征、智力发展水平、学习能力与习惯、学习动机、知识准备与生活体验,其中知识准备最为重要。本课程针对大学2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学习了体育概论、休闲学导论、休闲体育概论、旅游学概论、体育产业概论等基础课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休闲、体育、旅游专业知识,但对体育与旅游融合的实践缺乏切身体会。加上休闲体育专业学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因此,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大多数学生的情况,不应盲目追求高标准。基于以上分析,将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目标:1)了解国内外体育旅游的发展历史与现状;2)掌握体育旅游活动的三要素(主体——体育旅游者,客体——体育旅游资源,媒介——体育旅游业)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3)掌握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与方法;4)掌握目的地体育旅游规划的内容与方法;5)理解体育旅游对目的地的影响;6)了解体育赛事旅游、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现状。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体育旅游者特征;2)能够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3)能够撰写体育旅游市场调研报告;4)能够对特定体育旅游目的地的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做出评价;5)能够初步提出赛事旅游、冰雪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议。

素质目标:1)对体育旅游业充满兴趣和热情;2)团队合作意识得以增强;3)初步养成诚信敬业、勇于创新的专业素养。

3.2 教学内容的设计 目前已出版的与体育旅游直接相关的教材有3个版本,其主要内容及特点如表1所示。

根据教材内容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匹配度,本课程的教材使用“黄海燕,张林.体育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但由于该教材并未涉及体育旅游业的相关内容,因此,有关体育旅游业的相关理论参考另外2本教材。由于课程学分容量所限,关于体育旅游项目的学习不能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体育旅游发展实践进行选择。对于北京而言,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体育赛事旅游和冰雪旅游将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特点,因此,将体育赛事旅游和冰雪旅游2个项目列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综合以上分析,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定为体育旅游的产生与发展、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业、体育旅游市场、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赛事旅游、冰雪体育旅游8个部分。

表1 体育旅游概论相关教材

3.3 课程设计的思路 休闲体育专业的学生每天要出早操,还要上技术课,由于身体比较疲惫,在理论课课堂上,如果教师仅仅是讲枯燥的理论而没有明确的任务,学生多没有兴趣。此次课程改革改变了“师生主客体论”的传统教学观念,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5],尝试采用问题导向(Problem Based Learning, PBL)与任务驱动(Drive Oriented Learning,DO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问题导向是一种通过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隐藏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是一种让学生在某种特定任务的驱动下“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从而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6]。

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为本课程预设6个问题,每个问题分解出相应的任务(表2)。6个问题分别为:体育旅游有多热?如何成为一名体育旅游者?北京的体育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如何将北京打造成为一个更好的体育旅游胜地?如何发掘北京马拉松中的旅游发展机会?如何发掘2022年冬奥会中的旅游发展机会?问题1“体育旅游有多热?”分解为2个任务,即介绍国外体育旅游发展现状和介绍国内体育旅游发展现状;问题2“如何成为一个体育旅游者?”可以分解为1个任务,即分析体育旅游者的含义和特征;问题3“北京的体育旅游发展状况如何?”分解为3个任务,即对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分析体育旅游业的构成、撰写体育旅游市场调研报告;问题4“如何将北京打造成为一个更好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分解为1个任务,即列出体育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问题5“如何发掘北京马拉松中的旅游发展机会”分解出1个任务,即列出体育赛事旅游开发的关键要素;问题6“如何发掘2022年冬奥会中的旅游发展机会”分解出1个任务,即设计创意冰雪体育旅游产品。

在课程第1节课,在做完课程简介之后,将6个问题向学生提出,要求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次解决这6个问题,并完成相应的任务。由于所有的问题设计都与学生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息息相关,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有机融合,因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

3.4.1 学时分配 按照教学大纲,本课程共36课时,计划安排28个理论学时和8个实践学时,具体分配情况如表3所示。由于体育旅游三大要素(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旅游业)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因此这3章分别分配4个学时。另外,体育旅游市场分析和体育旅游目的地开发是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重要内容,因此,体育旅游市场和体育旅游目的地2章亦分别分配4个学时。体育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属于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分配2学时。体育赛事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属于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因此,分配2个理论学时和4个实践学时。一年一度的北京马拉松是学生们学习体育赛事旅游的绝好机会,因此,体育赛事旅游一章的实践内容为参观北京马拉松。一年一度的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是学生们学习冰雪体育旅游的绝好机会,因此,冰雪体育旅游一章的实践内容为参观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

表2 体育旅游概论课程问题与任务分解

3.4.2 教学方法的选择 通过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通过活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使学生多途径了解体育旅游。因此,本课程采用5种教学方法,分别是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地教学法、调查研究法。讨论法是指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讲授法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对理论性比较强的部分详细阐述,对重点、难点部分深入讲解。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对体育旅游行业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地调查法是指在体育赛事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2章中将课堂设置在北京马拉松现场和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现场,使学生直观感受体育赛事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的现实情况。调查研究法是指教师给学生布置调研作业,学生分小组开展实地调研,以此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并加深对体育旅游行业的了解。

3.4.3 教学模式的实施 本课程实施问题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包括5个教学环节:问题导入——小组讨论——讲授释疑——完成任务——交流与评价。将全班34名学生分为7个小组,按照自愿结合、教师调整的原则,每组推选1名组长,负责小组讨论与人员分工安排。问题研究与任务完成都是以小组为单位。

以“体育旅游目的地”一章为例,课前要求学生思考问题“如何将北京打造成为一个更好的体育旅游胜地?”,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课堂上每组派出代表轮流汇报讨论结果,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发言要点写在黑板上,待所有小组发言完毕后教师做出总结,然后进入本章学习内容的讲解,讲解过程结合国内外其他城市的典型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体育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的要点。在课堂最后5min,布置任务“撰写北京市体育旅游规划草案”(列出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主要内容即可),要求各小组在课后完成。并在下次课上轮流进行汇报,教师点评、总结,对于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讲解。该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进行师生合作的课堂探究式教学,并将部分课堂内容延伸到实践中,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3.5 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以往的体育旅游课程考核与评价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学、考前突击复习、考完即忘的不良局面。本次课程改革加大过程考核比例,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加大期末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3.5.1 加大过程考核比例 以往的课程考核一般平时成绩占20%,期末成绩占80%。此次课程改革后学生的最后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中出勤占5%,课堂表现占5%,每次课堂讨论及课后的任务完成情况占40%。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研究问题、完成任务。

3.5.2 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 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的平时成绩由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2部分构成。教师对每次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最终算出小组平均成绩。为了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由小组组长每次列出组内每位成员的贡献比例,教师记录下小组讨论与发言时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依此计算出学生的个人平时成绩。

表3 体育旅游概论课程学时分配

3.5.3 加大期末考试中开放性试题的比例 以往的体育旅游课程考核中封闭性试题的比例在95%以上,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死记硬背知识点,考核对教学的促进作用甚微。相比封闭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允许、倡导和鼓励答案多元而非唯一[7],它能够真实地反映答题者整合知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教学改革后将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增加到50%以上。

3.6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因此,学生对自身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可作为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以2017年实施课程教学改革为分界线,2014-2016年体育旅游概论课程评价得分均值为85.5,低于全校均值4.1个百分点;实施课程教学改革后,2017年学生评价得分均值为95.3,高于全校均值4.7个百分点。证明此次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是有明显效果的,可以为其他体育院校体育旅游概论课程教学提供借鉴。

4 结 语

体育旅游概论作为体育院校体育旅游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在体育旅游领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旅游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方案可以为其他体育院校提供借鉴。课程设计和教学改革应在充分研究学情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采用问题导向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学时分配中加大实践教学部分的比例,授课中综合多种教学方法,课程考核中重视过程考核、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加大开放性试题的比例。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体育院校唯有通过不断探索、建立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和体育产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概论课程设计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某体育院校大学生急救知识认知调查与培训效果分析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体育院校场馆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