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毕加索艺术实验对大众文化的反叛

2018-07-23胡乃斌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立体主义毕加索大众文化

摘 要:毕加索在立体主义时期,其看似激进的艺术实验对公众的审美发起了极大的挑战。本文探究了当时公众普遍对于毕加索立体主义实验的反应,以及毕加索本人的态度。同时浅析这种冲突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毕加索;立体主义;激进实验;大众文化

在毕加索探索立体主义的几年中,立体主义艺术和那个时期流行的主流文化之间产生了较大的冲突,或者说两者之间具有矛盾。在当时法国知名刊物《夜巴黎》里面,主编阿波利奈尔在里面登出了毕加索所创作的四幅构成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遭到了读者的强烈抨击,四十个读者里面有三十四个读者通过退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态度。读者对这些不符合主流文化的作品感到惶恐,“同时也被这些绘画和雕塑的混杂弄得怒火中烧”。[1]毕加索没有一个比较理性开明的社会观众群体,这个情况我们能够通过事实来对其进行检验,毕加索一生中所创作的拼贴和构成作品几乎都有没有卖出去和转送他人。[2]但是现实情况是,不仅仅毕加索的作品没有得到公正的对待,同时期另外的立体主义艺术家,绝大部分作品也仅仅是在他们那个小圈子中进行流传。

克里斯汀·波吉认为,这一类和广大社会群里的隔阂尽管从一定程度上使社会群众对立体主义的看法更加恶化。但也许这种隔阂也不失为是故意造成,诚然,毕加索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下看似有意和主流的艺术形式进行碰撞。在那个时期法国独立沙龙的规矩内容为,所有的艺术创作者仅仅需要花费极少的钱,就能够在场馆里面展出两幅自己的艺术作品。这个规定和其他展览馆的规定相差甚远,使很多艺术创作者长期大量的在场馆里面展示自己的艺术作品,但很多作品都毫无创新,乏味无比。在纷繁复杂的艺术作品里面,诸多想要实现自己梦想的艺术创作者大多被埋没掉了。但是毕加索与布拉克故意避开主流的作品展览馆,现代的学者认为此种行为是十分精明的。从某一个角度来分析,他们规避了那个时期的大众对于这种全新艺术形式的抨击和抵制。同时,此类作品的反对者并未就此对毕加索降低了关注度,虽然后者并非是对毕加索作品十分喜爱的人,但是人们还是把毕加索视作这个艺术形式的奠基者。[2]然而,从这些历史背景中,我们能够发现那个时期几位十分关键的立体主义艺术家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有意避开主流的交易市场,是由于他们都有一个保障他们物质经济基础的代理商,例如毕加索的许多构成、拼贴作品都是由商人康维勒进行转卖的。

康维勒的个人传记为以上的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与各种广告的完全隔离,包括报刊宣传、画廊展览以及橱窗陈列,起到了宣传他旗下的那些立体主义画家的作用。”[2]在这个社会背景下,立体主义从社会群众的视野范围内消失了,不但从营销方式而言这是十分成功的,同时也体现了这位敏锐的艺术经纪人和他的立体主义艺术家对当时刻薄的评论家以及愤愤不满的大众的一种蔑视。总体看来康维勒和立体主义者们是摆出了一种精英的姿态,并未理会外界的评论与公众的态度。

毕加索与布拉克面对公众的抨击是不屑一顾的。在这一时期,毕加索就拒绝了巴黎的一些讽喻性杂志的征稿,对于他们這一批艺术家来说,艺术的完整性与其商业目的和大众消费是不相容的。在康维勒的《我的画廊与画家》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反复地看到这种论调。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总不免让我们想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艺术自主性”理论。在世纪之交的那些现代艺术家看来,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应该完全从作品内部去寻找,而与外界的各种约束条件无关。然而,拼贴立体主义最具有革新性的一面就体现在这里:它与之前的现代主义流派不尽一样,拼贴立体主义一方面继承了现代主义美术的形式创新,在其作品内部发掘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将目光投向置身其中的大众文化。在世纪之交的艺术思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比较典型的等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纯艺术与应用艺术中,以及纯艺术与流行艺术中。可是,当分析立体主义发展到拼贴艺术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种矛盾的、革新性的融合。现代艺术史家,托马斯·克劳在从总体上讨论现代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时,就特意将拼贴提出来讨论。“我们该如何解释拼贴的发明呢?它将流行文化与大众媒介中的材料引入到先前的那个纯粹的绘画领域,从而向那些等级差异发起了挑战。”[3]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此,一方面,立体主义拼贴作品中充斥着大量的商业与流行文化元素,而同时,这些立体主义艺术家又拒绝大众趣味与市场需求的影响。

波吉认为,所有对于拼贴与构成艺术革命的理解,一定都要阐明20世纪初全新的艺术形式所持有的针对时代文化背景与市场环境的态度。在1912年到1914年期间,毕加索所完成的立体主义创作不但是对“艺术自主性”的一种背离,同时也代表着这位艺术家对那个时期大众文化的一种蔑视的态度。如果说拼贴立体主义之前的现代艺术流派——后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在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间营造了一个森严的等级秩序的话,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主义者则通过拼贴创作打破了艺术创作的等级秩序。

1914年之后的毕加索又重捡以前的热情所在。他回到了人像的创作,类似安格尔肖像画中身着希腊式长袍的少女,或是鲁本斯画的肉感裸女。此时的毕加索似乎遗忘了自己多年前曾创作过充满情欲的战士画像,抑或震惊世界的拼贴作品。这些大胆又精致、带来了立体主义革命的拼贴作品,来自毕加索最出色的时期。

参考文献:

[1] N.Cox,Cubism[M]. London:Phaidon,2000:290.

[2] C.Poggi . In Defiance of Painting:Cubism,Futurism,and the Invention of Collage[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2:125-126.

[3] T.Crow . Modern Art in the Common Culture[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126.

作者简介:胡乃斌(1992—),男,辽宁沈阳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2018级博士生在读,从事视觉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立体主义毕加索大众文化
立体主义绘画的先驱
《梦》和毕加索
立体主义迷宫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牛》毕加索
看不懂没关系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