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林特小组对规范化培训护士负性情绪的干预研究

2018-07-20薛素梅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巴林评量职业倦怠

陈 霞, 石 林, 胡 娟, 薛素梅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心理医学中心, 2护理部, 乌鲁木齐 830054)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护理人员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承受着责任重、压力大、超负荷工作及患者或家属的不理解等因素,易产生负性情绪,其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1]。如何降低其负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已成为三级甲等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培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是由精神病专家、心理分析师巴林特于20世纪50年代在伦敦创建的,是国际知名的培训模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领域[2-3]。目前国内巴林特小组培训在临床护理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护理部于2016年初将巴林特小组项目引入规范化培训护士中,旨在缓解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入职规范化培训护士125人为研究对象,女性114人,男性11人,年龄21岁~25岁;大专49人,本科76人;已婚18人,未婚107人。纳入标准:纳入已经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满6个月,告知其目的而自愿参与该项目者。排除标准:非临床护理岗位;中途离职、规培期间累计休假时间≥30 d;拒绝参与调查者。

1.2方法

1.2.1 成立巴林特小组 2016年2月医院护理部成立规范化培训护士巴林特小组,以多次参加国内相关培训、国家级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内科护士长为组长,负责该小组课题活动的各项事宜。成员由医院4名护士长组成,均有巴林特培训经历,其中2名护士长长期从事临床精神心理护理工作。

1.2.2 培训方案 对125名规培护士发放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职业紧张压力量表并整理分析。将培训成员随机分组,每组10~12人,活动时间为1~1.5 h/次,1次/2 w,连续参加4次活动,活动地点为心理医学科示教室。每次活动前均由组长讲解巴林特小组相关知识及心理健康知识,4次活动结束后发放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和职业紧张压力量表并整理分析。

1.2.3 活动方式 在遵循国际巴林特联盟制定的巴林特小组实践规范前提下,结合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实际状况,优先选择护患冲突案例为讨论主题,组织各组员学习讨论[4]。(1)案例介绍:组长提议组员自愿讲述自己在临床护理中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沟通的互动事件,汇报人要详实叙述该事件发生、发展全过程,并如实展现真实主观感受或不良情绪。 (2)阐明问题:汇报人简明扼要阐述该案例想要讨论的问题,其余各组员认真倾听、思考,询问事件相关细节及问题。(3)案例讨论:各组员展开自由联想或者角色扮演,切实感受该事件演变过程,自由表达对该事件的感受、看法及建议,汇报人认真倾听记录。(4)案例总结:汇报人进行总结发言,基于各组员的发言重新认识之前忽略的问题,总结表达自己对该案例新的认识和感悟。最后,组长总结性发言,感谢案例汇报者,并通知下次活动安排。

1.3评价工具及评价指标

1.3.1 评价工具

1.3.1.1 抑郁自评量表(SDS) SDS量表包括20各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 1~4分表示研究对象的抑郁状况,其中4分表示“总是如此”, 3分表示“经常”,2分表示“有时”,1分表示“没有或偶尔”,将各条目得分相加,用总分乘以1.25取得标准分。中国常模标准分是53分[5]。

1.3.1.2 焦虑自评量表(SAS) SAS量表涵盖20个条目,采用Likert 4级评分,其评分标准与自评抑郁量表相同,中国常模标准分是50分[5]。

1.3.1.3 职业倦怠问卷(MBI) 包括57各评估条目,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维度评价护士职业倦怠状况,采用Likert 4级评分,该问卷被证实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6]。

1.3.2 评价指标 采用自评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职业倦怠量表对规范化培训护士进行巴林特活动前进行心理评估,进行4次巴林特小组培训结束后再次进行心理评估,比较两次心理评估差异。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巴林特小组培训前、后SDS、SAS评分比较巴林特小组培训实施后,规范化培训护士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巴林特小组培训前、后SAS、SDS评分比较 分)

2.2巴林特小组培训前、后职业倦怠得分比较巴林特小组培训实施后,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职业倦怠在情感衰竭、去人格化2个维度的评分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个人成就感维度上,培训实施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巴林特小组培训前后职业倦怠得分比较 分)

3 讨论

巴林特小组是目前临床医疗领域最知名的培训方法之一,是由匈牙利精神病学家20世纪中叶在伦敦创建的,聚焦于医患关系的病例讨论形式;作为一种集精神分析和小组讨论于一体的心理干预方法,巴林特小组20世纪80年代后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乃至临床护理领域[7]。近年来,巴林特小组在国内发展迅速,但多数研究限于理论性探讨,缺乏可操作性的实践[8]。而本研究首次将巴林特小组应用于干预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负性情绪,旨在降低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规范化培训护士工作繁重,责任大,压力大,地位低,服务对象是患病人群等均易使护士产生负性情绪,影响其身心健康。本研究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培训前、后的规范化培训护士的SAS、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培训后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培训前,表明巴林特小组培训可以有效缓解规范化培训护士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该研究与于清等[9]、李洪芹等[10]的研究相一致,均表明巴林特小组培训可以缓解护理人员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亚健康状态。

职业倦怠感是一种与工作情景有关的负性情绪,主要从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倾向和个人成就感消失3个维度定义,以情感衰竭为主体的系列症状构成。针对当前医院护士压力大,辞职率较高的现象,该研究从职业倦怠角度加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巴林特小组培训后规范化培训护士在情感衰竭、去人格化维度的评分低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个人成就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结果表明巴林特小组培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职业倦怠感。规范化培训护士在临床护理中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缺乏情绪的宣泄及自我调整,容易产生消极工作态度,倦怠工作等负性情绪。巴林特小组实施后,规范化培训护士增加了沟通、交流、学习及提高的机会,更客观全面分析问题,提高了护患沟通技巧,有助于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有效沟通,降低了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而在个人成就感方面,个人成就感是一种较长时间形成的主观认知,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短时间的干预可能不足以产生明显的改变;随着巴林特活动持续开展,规范化培训护士的个人成就感会有显著提高。

巴林特小组之所以能降低负性情绪,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方面,巴林特小组为规范化培训护士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使她们能敞开心扉地说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增加了其与高年资护士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能学习到更多的心理护理方法及技巧,有助于降低自身负性情绪;另一方面,小组其他成员的认真倾听有助于其负性情绪的宣泄,且各组员不同角度的剖析也有助于培养包容、换位思考等良好意识,引导其全面看待问题,更加理性地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使由该问题事件滋生的负性情绪得以有效控制,促进心理健康。

通过巴林特小组培训的开展,有效缓解了医院规范化培训护士的负性情绪,改善了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备受医院各方面的肯定及好评。巴林特小组培训的实施,增进了规范化培训护士的沟通交流,增强了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有效降低了负性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在临床护理领域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巴林评量职业倦怠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御苑印家俏巴林
巴林石收藏趣谈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巴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