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夏目漱石《十夜之梦》第十夜的电影改编

2018-07-19

文学教育 2018年24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太郎水果

吴 限

一.原作到电影人物的角色定位的变化

原作中“庄太郎”、“阿健”和“自己”为层层包含并环绕的关系,以“庄太郎”为中心,外面包围着“阿健”,最外层包围着“自己”,并且他们每一层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庄太郎”的故事通过“阿健”被告诉“自己”,“自己”又再一次叙述出来。这可以看作是层层包含。而这其中,“阿健”以他的方式叙述“庄太郎”的故事,这就有“庄太郎”和“阿健”的相互渗透和影响;“自己”再以自己的方式叙述“阿健”听到的故事,这就有“自己”和“阿健”和“庄太郎”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并且从原作的最后一句“庄太郎是没救了。巴拿马帽应该是阿健了的吧。”来看,“阿健”就是下个“庄太郎”,“自己”就是下个“阿健”。

而电影中“庄太郎”即“庄太郎”,而“阿健”仅成为众多故事旁观者的其中一员,不再担任将“庄太郎”的信息传达给“自己”的角色;“庄太郎”回来的消息是其他人告诉“阿健”的,“庄太郎”的经历也是自己描述的;虽在电影中仍然有某一瞬成为“庄太郎”的可能(“阿健”在电影中仍然两次想要拿走“巴拿马帽”),但这仅可以看作为有意放入的与原作必需的联系,且最终可以判定“阿健”没有成为“庄太郎”(“庄太郎”在电影中活到了138岁才去世,也就是说帽子一直是“庄太郎”的,“阿健”并未得到)。“自己”则被隔离在电影之外,也就是说被抹去了。

二.原作改编为电影后各种意象的内涵的变迁

首先是电影中的“水果(店)”和“女人们”。“庄太郎”成为了“水果(店)”的经营者,将原作中提到的他喜欢“水果”的一面直接省略了。同时“庄太郎”喜欢观看来往的“女人们”,“女人们”也主动向他示好。但是“庄太郎”虽然表面上对“女人们”一视同仁,实际上却是对外表美貌的女人心生好感,对外表丑陋的女人感到厌恶。从这开始“庄太郎”的“自我”即“个性、个人想法、个体的真实存在”便体现出来。但此时的“自我”即喜欢看“女人们”这部分显露出来,而更深层的部分即只喜欢看美貌的“女人们”却没有表现。因为在《十夜之梦》中对“庄太郎”的评价是镇上的“第一型男”和“模范市民”,而且不论怎样的女人来他都同样对待,“表里如一”。这种语境巧妙地掩饰了“庄太郎”的一部分“自我”,换言之正因为掩饰了一部分“自我”,“庄太郎”才得以拥有良好的声誉。

但当“庄太郎”开始重新思考掩饰下的“自我”的存在是否正当的时候,这个被掩饰的“自我”便引发了“庄太郎”后来的种种遭遇,即它一个体现——将丑陋女人骂为“猪”,使得“女人”=“猪”来教训自己了。这个“女人”便是“庄太郎”要开始正面对抗起掩饰的“自我”的象征。随后电影中又连续两次强调了“庄太郎”的“自我”——因“女人”美丽的外表便追随她出门和因美味而吃下了大量猪肉盖饭。“庄太郎”在吃完后被带领参观了恶心的做饭过程,表达不满后又被强行拉去与化身“女人”的“猪”打拳击赛。通过“庄太郎”吃下猪肉盖饭,把“猪”肉纳入体内,又与“猪”打正面对抗的拳击赛的描绘,他与掩饰的“自我”的正面斗争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女人”之所以得知“庄太郎”注重外貌厌恶丑女这件事,是因为“女人”即“庄太郎”对自己是否该承认、顺应全部“自我”的反思心理的化身。具体为从“女人”出现直到和“猪”进行打斗反映了“庄太郎”的纠结和思考,直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想通,认为全部“自我”的存在都是正当的,即影片中表现的将“猪”打败。

之后“庄太郎”回到家中并被救活。此时镜头里出现了一个“庄太郎”杀死丑女后会作为记号放置的“猪形灯具”,也就是说他确实经过一番斗争后承认、保留了全部“自我”的存在。随后他向众人坦白了自己的经历,袒露了全部、真实的“自我”。这期间“阿健”几次想要拿走“庄太郎”的“巴拿马帽”,“庄太郎”都直接表明了所有权,把帽子夺了回来,这个动作是原作中所没有的,更体现了“庄太郎”在包容全部“自我”的存在后的实际贯彻。而“庄太郎”在回来途中所受的严重的伤,则说明承认“自我”相对容易,要坚持下去尤其困难。

而反观原作,“庄太郎”喜欢坐在“水果店”旁看“水果”和“女人们”,可是“水果(店)”不是属于他的东西,而且他既没吃过“水果”,亦未提及“女人们”对他观看态度的回应,更别说去正面接触“女人们”。对于一只一只要来舔“庄太郎”的猪,只要打一下它们的鼻子就好。最后“阿健”想要拿帽子,也无从得知“庄太郎”是否反对过。因此可以说,电影的改编相比原作尽量使“庄太郎”回避与这些意象的正面接触、相互影响的设定,做了大幅度的改编,突出“庄太郎”与掩饰的“自我”斗争并取胜后,包容所有“自我”的创作宗旨。

三.原作与电影结局的对比

原作的最后以一句话交代了“庄太郎”的结局“庄太郎是没救了。巴拿马帽应该是阿健了的吧”1。在原作中,虽然“阿健”在前面说过他认为像“庄太郎”一样看多了女人不好(“自己”也同意这个观点),但还是成为了本来属于“庄太郎”的“巴拿马帽”的下一个帽子拥有者。因此可以说认同“阿健”观点的“自己”,也难逃成为下一个“阿健”的命运。这体现了原作《十夜之梦》的一种摇摆不定的结局设置。

然而电影的结局是“庄太郎”活到了138岁,并且成为宇航员去了太空却另有深意。首先影片自始至终都围绕“庄太郎”展开,杜绝了“阿健”及“自己”的摇摆情绪的进入和影响;其次是“庄太郎”与“自我”的对抗,体现为从半掩饰“自我”到与“自我”正面斗争,最终打败纠结心理并承认、包容了全部的“自我”。最后电影的结尾,本文认为与夏目漱石在晚年提出的“则天去我”的思想有关。

中野好夫在1979年发行的《日本的文学14〈夏目漱石(三)〉》的《解说》篇中对于“则天去我”进行了“难道不是向着姑且承认固执己见、自私自利、利己主义等人的丑恶的实际存在,并且超越这之上的‘天’,-不被‘我’所冲击、动摇,暗自包容和认可所有的境界的志向吗”2的阐释。本文认为这个观点最具有代表意义,并在电影的结局中体现了出来,即 “庄太郎”战胜纠结心理,承认、包容全部“自我”,最后成为长寿老人,归顺自然到达了太空——“天”的境界。但是本文认为平野好夫所说的“人的丑恶”并没有在电影中被演绎出来,也就是说影片只是客观描绘了“庄太郎”的“自我”,并未给出好坏的判断;最终“庄太郎”也没有暗自包容自我,而是将其倾诉、显露了出来。影片最后“庄太郎”的寿命为“138岁”,正是从夏目漱石出生那一年开始到电影的第十夜开拍前一年2005年为止的年份长度。可以说,电影从开始就有意阻拦“阿健”和“自己”的介入,以免制造摇摆情绪的意图被贯彻到了结尾——“庄太郎”保持了自己的特性,且无人成为下一个“庄太郎”;“庄太郎”包容全部的“自我”的存在,在老年时到达“则天去我”的境界,并在138岁寿终正寝。电影的第十夜中所有的前期铺垫,都是为了升华到最后的“则天去我”的结尾,并且可以说这个结尾的设定果断坚决,毫无悬念。

四.总结

《十夜之梦》是夏目漱石中期创作的一部具有虚构色彩的小说,也被称作小品文。第十夜作为结尾的一夜,在指出主人公“庄太郎”无法生还后,让“阿健”拿走了“巴拿马帽”,并且“自己”也避免不了成为下一个“阿健”的命运,留下了悬念。而百年后的电影《十夜之梦》,尤其是第十夜,却提取了原文的素材——“庄太郎”、“阿健”、“水果(店)”、“女人”、“猪”、“巴拿马帽”,再加入第八夜的“镜子”及夏目漱石晚年“则天去我”的思想,用现代人的理解方式重新塑造了一个“第十夜之梦”。换言之,通过果断、彻底、清楚不留悬念的结尾的电影改编形式,使夏目漱石在晚年上升到的“则天去我”的思想境界,在他执笔《十夜之梦》时还在苦苦思考而未得出的这个答案在电影中得以体现。电影通过这种时间错位的设定对原作“第十夜之梦”进行了新的诠释。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太郎水果
孤独是基本条件
抓住对方的心
抓住对方的心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细节处见真情
四月里该吃什么水果
水果篇之Cherry
水果畅想曲
我爱你
好看更好吃的水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