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质量强省与供给质量提升”

2018-07-18邱冰妍彭睿王郅强

关键词:综述

邱冰妍 彭睿 王郅强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文更是多次提及质量,将质量工作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此背景下,2017年10月31日,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质量强省与供给质量提升”主题会议在广州召开,对相关问题做了研讨。结合大会的主题报告和讨论,就“质量强省战略与供给质量提升”“质量品牌与质量强省建设”“供给侧改革与供给质量提升”“质量社会共治的现状与未来”等方面对本次年会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关键词:质量强省;供给质量提升;综述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055X(2018)02-0081-05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8.02.010

2017年10月31日,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质量强省与供给质量提升”主题会议在广州成功举办。此次会议由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东省质监局承办,并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广汽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等单位以及社会各界质量研究专家的大力支持。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王晓、广东省质监局局长任小铁、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吴业春、国家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姚雷出席会议并致辞;广东省质监局副局长丘瑞清主持会议;致公党广东省委副主委吴克昌以及社科界质量研究专家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质量品牌建设、社会共治和供给侧改革等重大现实问题展开探讨研究,凝聚共识,共同推动广东质量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在“质量时代”发出更强的“质量声音”。

大会首次发布了广东质量大数据,从地域、年龄、性别、类别4个方面就民众对质量的关注度进行深入分析。报告显示,在地域分布上,广东民众对质量的关注度最高,关注意识最强;北、上、广、深4个城市民众质量信息敏感度高,更追求有质感的生活。在年龄分布上,关注质量信息的人群整体向年轻人倾斜,18~30岁的年轻人群占比高达81%,对质量信息最“敏感”。在关注者性别差异上,男性对质量的关注度是女性的4.5倍。在质量类别上,相比于工程、环境及服务等质量关键词,广东民众更多关注与生活更密切相关的“产品质量”,其中,高使用频次、高单价的手机数码类产品质量的关注程度远超其他品类,显示出广东质量关注者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的质量要求更高。此外,娱乐、社会及汽车类文章阅读量均达到两千万以上量级,占据广东质量关注者注意力焦点。

会议当天共设有“质量品牌与质量强省建设”“供给侧改革与供给质量提升”以及“质量社会共治的现状与未来”3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们分别就分论坛主题与论文作者展开交流探讨。

一、质量强省战略与供给质量提升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质量工作迈入新纪元的重要一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共有16处提及质量,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面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样的意识,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展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的生产力。与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当前的質量工作,全方位地阐述了其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手段的重要性。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质量发展研究院郭政认为,质量问题是意识和观念问题,应该把质量从狭隘的技术主义思维的理解中转移出来。当前,我国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还存在着质量基础不牢固、质量效益不高、质量提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等一系列亟须攻克的难关。他认为,只有依靠系统整体的质量变革,才能从根本上破除质量难题,除此之外,一套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也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将质量追求转变成一种可持续目标。国家质检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的姚雷认为,当前中央将质量强国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们要以战略眼光看待质量,把经济发展大势与质量工作联系起来,将质量工作作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基本途径,突出质量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质量共治体制的形成,以法制化、规范化来提高质量工作的权威性和整体服务效力,紧紧把握大数据的时代特征,促进质量数据资源富集的优势向管理创新优势的转化,最终实现质量的可见可得,使质量惠万众。

部分代表从企业的实践层面出发,论述产品质量对于企业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为全省的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样本参考。美的集团向卫民从企业认识层面介绍了美的对于产品质量的实践和提升,强调从用户的角度和贴近市场的角度,设计和完成产品。他认为企业要建立良好的质量口碑,美的就此确立了品质刚性管理原则,并注重在员工内部培养优秀的品质文化。广汽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詹松光则从经营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三个角度,阐述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广汽公司的践行效果。

二、质量品牌与质量强省建设

品牌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与竞争力的标志,《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推进制造业品牌建设,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从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的转变,从而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将经济增长从“速度时代”推向“质量时代”,这是中国经济发展一次重要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广东省各地质量品牌建设正在逐步升温,众多“广东制造”品牌声名远扬,在一系列优秀品牌的力撑下,广东质量品牌加快了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了广东供给质量提升。

(一)核心概念的内涵阐释

质量品牌是指该品牌的产品质量,主要反映该品牌产品的耐久性、可靠性、精确度、易于操作和便于修理等有价值的属性。广东工业大学的冯冈平基于阿尔钦·艾伦定理,给质量品牌下的定义是:以优质产品为核心,以丰富企业文化为内涵,以名称与标志的品牌符号为外在表现形式,企业通过消费者认可所形成的一切无形资产的综合。佛山市三水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庄小娟则进一步对质量品牌建设进行界定,认为质量品牌建设是以标准和认证为手段,打造一批竞争力强、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质量品牌,包括质量品牌基础、质量品牌培育、质量品牌管理和质量品牌文化,也就是建牌、创牌、护牌和传牌。

(二)质量品牌建设的现存问题

中国是一个商标大国,又是一个品牌弱国,但全球前100名品牌中中国品牌屈指可数。广东省作为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发展的深层矛盾是经济结构性问题,产业整体层次和产品优质率不高,中低端产品占比仍然较大,自主创新能力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仍有待提高,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综合众与会专家的观点,主要存在问题:质量技术基础不强,企业产能过剩,高质量、高水平的供给不足;质量品牌建设发展缓慢,品牌生命周期短,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市场占有率、经济贡献率等方面存在短板;我国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未能形成品牌保护的市场环境;质量提升主体的质量管理水平不高,品牌创建能力和品牌竞争意识不强。

(三)质量品牌建设的改进方向

为了使质量品牌建设落到实处,需要发挥政府、企业、市场、社会等方面的力量,把“质量品牌战略、质量品牌基础、质量品牌管理以及质量品牌宣传”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为建成质量强省奠定牢固的质量基础。众专家学者提出,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广东省质量品牌建设“十三五”规划,强化质量品牌的法制建设;夯实标准、计量认证基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加强质量品牌监管和质量品牌保护,保证有序的市场环境;通过宣传提高质量品牌意识,加强质量品牌文化建设。

三、供给侧改革与供给质量提升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需求侧的改革,是近年来国家提出的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的改革措施。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供给侧改革与供给质量提升的关系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围绕着供给侧改革与供给质量提升,各与会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各抒己见,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给侧改革的基础是标准体系的完善

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陈学章认为,标准是质量的基础,标准供给的质量水平,决定了相应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他指出当前国家标准存在诸多问题:国标制修订反应迟钝,不能及时解决行业发展和大众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标准数量大但质量差,重复建设严重;标准的立项缺乏全局性考虑,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标准的制修订中行政的色彩较浓,市场的声音和力量太弱,标准的市场化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标准的制修订中科学性不足,技术人员的中立性不足,标准容易受外界影响,最终影响标准水平。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他提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建立政府部门沟通协调机制,确保标准立项前和制定过程中的广泛协调,避免标准重复交叉;建立标准的快速响应机制;政府部门在标准制修订具体事务中要“退”,同时扶持和推动企业“进”,着实让企业成为标准制修订的主体;以标准实施效果评价为先导,重建以质量为核心的标准化工作考核机制;建立以市场需求、质量和效益为导向的标准化驱动机制,修改标准立项和资助机制。

(二)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学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增加要素投入和改善要素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长期的增长潜力。目前,關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二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暨南大学周梦玲总结以往研究角度,使用曼奎斯特指数法测算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得出质量创新对全要素生长率增长率影响的机制主要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质量创新的提高显著影响全要素生产增长率。针对其研究中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所采用的数据包分析方法,华南理工大学李胜会作出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该方法的中间过程不透明,得出的输出结果有些粗糙,同时指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研究时间段单纯地按照五年一分,未能与背景变量或是核心解释变量相联系,从学术意义的角度来说欠考量。

(三)供给侧改革的引领方向是需求侧的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

与会专家们一致认为,供给侧改革,包括质量,不仅仅是企业、国家的事情,消费者具有最终导向性意义,因此纷纷就需求侧的管理展开论述。如暨南大学张泳从产品属性可比性出发,研究标准竞争市场中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并探讨调节定向和专业化水平的调节作用。他认为,标准竞争环境下不同的消费者对属性可比性的依赖程度有显著性差异。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杨晶则通过分析质量的内涵和构成,确定出消费者进行产品质量评价的15个初始质量构成要素,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法搜集各质量评价要素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数据,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法研究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在进行产品质量评价时,主要从安全性、产品性能、生产保障、产品可靠性和外观设计五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价,并且其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程度逐渐降低。以上研究对于企业进行产品质量设计、产品宣传、销售沟通和营销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我国当前开展的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的导向价值。

(四)供给侧改革的驱动力是质量人才队伍的建设

高品质产品与服务背后是高素质与高效能的人力资源供给,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陶功浩基于广东省工业企业质量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数据分析,总结目前制造业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质量人才总量不足,需求缺口较大;质量人才素质不高,层次偏低;质量人才国际视野不够,缺少领军人物;质量人才经验少,对先进质量管理技术掌握不够;缺乏激励机制,不利于质量人才成长;质量学理教育缺乏、体系不完善;质量人才教育培训投入不足;质量人才认定评价体系不完善。

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以下对策措施:制定质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建立质量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开发质量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课程;开展质量“进课堂、进教材、进实习”的教学活动;开展可靠性工程师资格认定;促进质量人才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发放“制造业质量从业人员培训券”;建立优秀质量人才评选机制。

四、质量社会共治的现状与未来

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全国之先出台了关于实施质量强省战略的决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质量强省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除了在产品品牌、产业结构、管理体制、质量人才、市场环境等方面表现强之外,全社会所有成员都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质量事务的强烈社会氛围,这个“强”,也是其重要特征。正基于此,李克强总理强调,要实行质量社会共治,形成推动质量提升的叠加效应和强大合力。与会专家们对于质量社会共治的概念界定虽然不尽相同,但都一致认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质量社会共治中三个最为重要的主体,倡导形成“市场调节、企业主体、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参与”的质量治理体系。

(一)质量社会共治的概念解析

与会专家学者们对于质量社会共治的定义虽不完全相同,但都殊途同归,基本以多元主体的治理作为出发点。如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黄华健认为质量社会共治,就是要改变以往监管者唱“独角戏”的工作模式,从以往过于依赖政府的一元监管,转向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质量安全问题。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佟翰认为社会共治并非来源于西方实践,而是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总结,是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以共同控制、共同领导、共同生产、共同经营管理为内涵的共同治理理念的延伸与发展。他提出质量社会共治是指产品质量生产经营者、产品质量监管部门、消费者、产品行业协会与新闻媒体等社会主体在政府指导下,依据“放管服”理念,分享产品质量社会治理权利,通过经济、法律、行政以及社会监督等手段发起集体行动以共同治理社会产品质量的治理制度。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刘敏将质量社会共治界定为以提高全社会“大质量”水平为总目标,由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以及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协同促进社会整体质量发展的综合管理模式。

(二)目前质量社会共治的不足之处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不断地增加对质量工作的要求和难度,以政府为主的传统监管模式,已经很难有效地解决监管工作中的实际困难。针对当前质量社会共治的现状,与会专家学者们结合实践调查或是相关理论,从不同的视角展开研究,并提出了目前质量社会共治存在的问题。综合众学者观点,不足之处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质量社会共治的观念尚未形成,质量意识比较薄弱,社会公众的参与度有待提升;质量社会共治主体缺失,责任错位;质量社会共治构建缺乏统一规划,导致其发挥作用的渠道不顺畅;质量社会共治的信息交互机制尚未完善,信息不对称严重制约其效用。

(三)加强质量社会共治的对策建议

自质量社会共治步入大众视野以来,众多专家学者们就理论和实践层面展开了丰富的探索和调查,针对目前质量社会共治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解决对策,其中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孙乃毅将多中心治理理论与工作经验相结合,就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估体系和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质量社会共治的构建路径,其他与会专家和学者们针对具体不足之处提出的对策,则主要有以下方面:凝聚各方主体共识,培养质量共治意识,推动质量治理成果惠及公众;重构质量社会共治主体参与机制,针对性建立健全多元主体治理机制;加强对质量社会共治的规划指导,创建政府“大部制”宏观质量工作体制,发挥市场机制在质量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实现质量多元共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及高效的信息交互、披露机制。

五、总 结

当前,关于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内容日益多样化,研究方法也更加全面与科学,既包括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事前预测与事后评价相结合,也包括单个案例和区域情况的分析。与会专家学者们就质量品牌建设、供给侧改革和质量社会共治等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凝聚各方智慧,会议形成的观点与认识对今后质量工作地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充分体现了专家学者们非凡的洞见力,也凸显了质量工作者们强烈的使命感。

與会专家学者们肯定了本次学术年会的内容与形式,认为通过这样的沟通平台能够激发更多的学术思想火花;同时呼吁将这样一个学术界和实务界平等交流的平台继续举办下去,获取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这样的交流持续下去。会议同时倡导:质量发展有赖于相关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们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一如既往地支持质量的发展,加强对质量变革和质量提升有效路径的探索,为广东省乃至全中国的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综述
认知需要研究综述
氢能有轨电车应用综述
综述的写作格式
5G应用及发展综述
机器学习综述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深度学习认知计算综述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Progress of DNA-based Method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