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精神教育研究

2018-07-17何秀丽

运动 2018年1期
关键词:体育精神体育教师体育

何秀丽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1 体育精神的内涵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体育精神就是人类精神,就是公平竞争和运动家风范。李力研(2001)认为前者主要指法则系统,后者言即像运动员那样遵守法则、堂堂正正,不搞阴谋诡计。笔者认为,体育精神是指受过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参加一定强度体育活动的人身上所特有的,形成于自身内在的生命体验并自然地表现于外部的生命品质。具备体育精神的人,不仅体现在待人接物、自我管理、时间观念、气质风貌等诸多显性方面,也体现在精神追求、自我认知、自我要求、行为动机、处世态度等许多隐性方面。具体表现如尊重对方、倡导公平、履行正义、顽强意志、勇于拼搏、追求卓越等。

2 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2.1 体育精神是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能量棒”

2016年,荷兰爱因霍芬理工大学学者杰利亚戴莫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学者罗素潘泽诺通过实验证明,具有提高雇员体育精神行为效用的资源充裕型工作环境,通过增强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能够降低日常不利因素对员工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见,降低日常不利因素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的关键在于体育精神具有提高个体积极性和参与度的作用。德莱尼提姆在2010年的研究中进一步说明了:体育精神能够促进个人消除在其试图充分发挥潜力时遇到的社会障碍。国外大量研究证明或说明了体育精神对个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精神存在,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体育精神的作用会更加被彰显。

2.2 体育精神是历史进步的“杠杆”

从“斯巴达之魂”到罗马帝国的崛起再到日耳曼人的野蛮雄起和欧洲的统一,“体育精神”起到了绝对的“杠杆”作用。李力研(2002)认为,希腊人首发其端的“体育精神”经过罗马人的实用改造,转化成了欧洲文化中的“骑士风范”,并极大地影响和支配着欧洲人的伦理尺度和价值观念。美国利普斯科姆勃大学教师詹宁斯戴维斯认为,体育精神的教育对社会民主的存留十分必要。民主需要自由、和谐、高效的环境,而具有体育精神的公民在悄然中会营造出这样的社会环境。

2.3 体育精神教育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完全意义的体育教育)是体育技能教育和体育精神教育。二者于个人成长而言是相辅相成绝非独立割裂的关系。体育技能于体育教育好比一个人的骨架,而体育精神教育则是人的血肉。没有血肉的骨架不称为人,同样的道理,没有骨架的血肉只是一堆臭皮囊。20世纪末,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学者史蒂芬赫普和戴维赖特曼,通过实验研究证实体育技能练习和体育精神的教育对于患有注意力缺陷和多动症的孩子有改善病情的益处。这一研究成果不仅表明完全意义上的体育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也旨在说明技能教育和精神教育的相得益彰关系。单纯体育技能教育的结果是机械体,他们没有生命力、灵动力、创造力。更糟糕的是这样的教育还会抹杀体育的独特魅力和作用。而脱离体育技能教育也无法真正实现体育精神的培养。

3 体育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3.1 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禁锢的必然要求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仅是传统中国家庭教育观念的缩影,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依然是今天大部分中国家长的核心教育观念。学生在高考和家长的“压制”下,不得不选择提高文化课分数作为对家长和自己的回报。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减少体育活动。教育成了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距离教育的本质越走越远。这种“实用主义教育”的代价则是青少年身体、心灵和精神被束缚。短期内无法将这一历史遗害完全规避,但却可以借助体育精神教育使之缓和与削弱。因为体育精神教育强调的恰恰与传统教育观念相反,它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发展、心灵释放、追求的不仅是个性的张扬,更是对人类纯真本性的回归。如果说实用主义让教育成为获取“成功”的一种手段,那体育精神教育则使教育还原其本质内涵成为可能。

3.2 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21世纪的中国青少年,更需要体育精神的培养,因为“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对于当下的中国青少年,这是一个机会,更是一个挑战。一方面,目前关于我国青少年心理精神问题的大量研究表明,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北京城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在1985年、1993年和2003年分别为8.3%、10.9%和18.2%。注意力缺陷及破坏性行为障碍是儿童精神卫生的主要问题。此外有调查显示,有35.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内心有压力,33.6%表示虽不喜欢待在某一角落但是害怕见到陌生人。另一方面,学者严月娟从我国高等教育的视角出发,发现我国男生性别弱势问题较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可能。男生的性别弱势影响到了男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得男生逐渐女性化。长期下去,我们所培养出的将是缺乏顽强拼搏、追求卓越、不畏艰难、永葆活力激情等体育精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些问题是当前阶段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我们无法证实这些问题是否由于缺乏体育精神教育所致,但也不可否定体育精神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

4 体育精神教育的现实困境

4.1 体育精神教育在中国尚未得到重视

尽管近年来在体育部门的努力下,在教育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体育教育地位逐渐被提升。但李力研认为我们体育课上的那些内容并不涉及体育的道德和价值内涵。从有史以来学校体育相关的政策法规中就可以知晓。然而这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责任,也是体育教师的责任。因为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懂得“三基”,还要有思想以及将体育精神代代相传的能力。我们的体育教育从来不教思想内容,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一个激越的感性世界一直不能形成基本的思辨话题,进行广泛讨论。(李力研,2001)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案是最好的佐证。虽然教案中“三维目标”也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具体详细的“教学过程”却是完全针对学生如何掌握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对体育精神的教育却只字未提。换言之,体育精神的教学设计从未正式纳入体育教师的教学视野。

4.2 体育精神教育过程自身存在困难

美国东密歇根大学体育教育系学者珍妮佛贝勒和爱达荷州立大学学者莎伦凯斯托尔认为,不论是教师、教练、家长还是教育行政管理者,都必须致力于开发一种有意义的课程来培养孩子的体育精神、促进孩子的道德性格的养成。然而,属于道德教育范畴的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非动动嘴皮子就能达成。因为道德理性的培养是需要获知、熟思、建构的过程,并且这一过程需建立在一种支持并促进道德养成环境下的完备课程和方法论基础之上。这一系统的教育过程也并非不具有可操作性。安得烈陆克文和莎伦凯斯托尔认为:体育精神的培养大体需要两步:其一是体育精神教育者必须深刻理解体育精神自身的涵义;其二是体育精神的传授者必须掌握使学习者获得体育精神之价值的教学方法论。它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深刻领悟体育精神的要义,同时也要求体育教师掌握正确合适的体育精神教育方法论。这对于本就不注重体育精神教育的中国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困难的工作。

5 结 语

体育精神是国家、民族、社会永葆激情活力、享有竞争优势、得以永续发展的重要精神原动力。不论从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性还是必要性来看,体育精神教育均应被有关部门提上议程,被体育教师写进教学方案。尽管体育精神教育存在困难,但只要体育教师能够意识到体育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勇于担当时代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在实际工作中大胆尝试、乐于交流学习,对于国外优秀的体育精神教育案例取其精华,真正的有所作为,体育精神教育一定会有所进展,体育教育地位也会因此而有所翻转。

[ 1 ] Evangelia Demerouti & Russell Cropanzano.The buffering role of sportsmanship on the effects of daily negative events[ J ].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Psychology,2016,26(2):263-274.

[ 2 ] Delaney.Tim.Humanis mand Sportsmanship in an Uncivil Socie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2010,8(1)23-31.

[ 3 ] O.Jennings Davis Jr.r.Educating for Sportsmanship[ 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Recreation,1955,26(6):36-73.

[ 4 ] 冉云梅,刘闵. 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卫生状况研究[ J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4):4-10.

[ 5 ] 陈华.留守儿童:学习环境差精神更迷惘[ N ].中国妇女报,2009-12-26(A02).

[ 6 ] 严月娟.教育性别公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从高等教育中的男生性别弱势谈起[ J ].理论月刊,2012(6):164-167.

猜你喜欢

体育精神体育教师体育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拼搏热血的灵动之美
真正的体育精神
The true sportsmanship 真正的体育精神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
我们的“体育梦”
真正的体育精神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