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中小学体育课中创新教与学的途径

2018-07-17葛成林

运动 2018年1期
关键词:陶行知体育课体育教师

葛成林

(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在素质教育实施后,我们看到教育在进步,在不断地打破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近年,创新深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被作为教学好坏的一个评比点。体育课程的改革中是否也应该创新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越来越重视体育课,重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体育新课标中强调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体和地区差异,不能千篇一律地去上课,而是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和不同地区的学生创新教学。创新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用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具等来完成体育教学,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1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创新地学

1.1 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以往的体育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由体育教师主载,学生自主活动较少,以传统的传授式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只采用单调的讲解示范,过分强调练习方法的整体划一,学生只能被动练习。陶行知曾这样描述:“先生除了教以外,便没有别的本领,只管教;学生除了受教以外,也没有别的功课,只管受教。”古代的教书先生就是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来上课的,一味地追求死记硬背。那么新时代下我们的体育课是否也是体育教师一味地做示范动作,学生跟着一遍一遍地练习动作呢?我国新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改变以往的以传授运动技能为主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第一参与者,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陶行知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中指出,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而不是一个听众,他们可以主动地去主宰课堂。那么,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要让学生多发表意见,多参与讨论和给予他们自学机会。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等学习模式都是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的学习模式,要实现这种学习模式首先是激发学生教师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包括教师上课的一言一行、精神面貌、上课作风、穿着打扮、教态与气场、威信和人格等。举例来说,体育课堂的练习本身比较累,学生是喜欢偷懒的,如果说一位教师可以亲自全程参与到体育练习中,展示自己高水平的动作技巧,用自己专业的运动专业水平让学生钦佩,那么学生就会想超越教师,就会很努力地去投入练习。

1.2 注重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新课改要求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主张创造开发式的课堂模式。陶行知在创造的教育中指出:“教育是要在学生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创造性地去学习,教师要创设一种活跃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满足他们的创造欲望,不再去强调动作的整体划一。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不要让学生完全模仿教师的动作,而要告诉学生锻炼的基本方法和规则,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改变一些动作的难度和技巧,创编出各式各样的适合自己的动作。举例说,这节体育课要联系跳的技巧,教师讲解一下原地双脚跳的动作方法,那么接下来学生先掌握好跳的基本方法动作,然后可以选择发挥想象换成单脚跳,也可以换成助跑跳,还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配合玩换方位的跳,还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围绕跳的要求展开的都可行,这样学生会开动脑筋,与同伴合作完成跳的内容。

1.3 创新要以人为本,注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新课改的理念是坚持“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即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运动习惯,逐步形成安全运动和强身健体的健康意识,促进他们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都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和归宿,作为体育教师则要以学生的健康贯穿到体育课堂的全过程,最后受益于学生。体育教学中,安全是天,健康是重中之重,体育课程需要围绕学生健康和保障生命安全而展开,课程结构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定、评价体系的构建都要以健康为主线,运用多种练习方法和不同手段来供学生参考选择,满足不同运动基础能力的学生,适应个体差异。尽可能确保不同的学生都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他们终身锻炼的习惯,创新更好地落实以人为本的健康发展体系。

1.4 创新要因材施教,城乡教育结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在保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及内容,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到城乡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他们会因为生活环境、遗传、年龄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差异。要想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受益,首先是要缩小差异,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不同方法的练习要求。举例说,有的学生先天素质和身体形态比较差,那么需要给他们降低学习要求,让他们从基础的动作开始练习,并且要多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和时间去努力赶上其他同学。有的学生在班级年龄稍微小一些,身心不够成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能力,帮助他们缩小差异。

2 教师提高自身创新精神,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2.1 教师要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

传统的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扮演的是一名严厉的教官,但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愉悦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在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中,要多一些游戏教学,多一些安慰,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例如,在课堂上经常会邀请笔者参与他们的游戏中,笔者也会主动和他们一起游戏,与学生们打成一片。只有参与到学生的运动中才能更加了解学生,了解学情。多进行师生互动,与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玩中学”,鼓励成功也允许失败,多多给学生表扬。陶行知先生提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新课标中强调学生与教师要建立友好的关系,师生心理相容,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同学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只有让课堂有掌声、笑声和欢声,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体育教学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2 提高自我创新精神,创新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先成为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只有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和掌握新的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与教学手段结合到教学实践中去。

2.3 创新教材

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利用体育资源,充实和更新体育课程内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笔者经常创新一些道具,做到“一物多用”,如利用废弃的羽毛球和废纸进行投掷轻物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笔者还和学生一起自制一些简易的体育器械,如自制的纸飞机、鸡毛毽、棒球。笔者还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场地、器材和学生的实际,改编或增加一些有生活性、社会性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练习投准时,创设了植物大战僵尸的游戏,与同学一起模拟游戏环节,制作游戏的道具。目前,许多中小学的体育器材和设施基本上是一种摆设,多数是成人的标准。例如,篮球架太高,而小学生身高较矮则够不着;球的分量太重,学生们拿不动;跨栏架太高,学生不容易跨过去,这都让学生对体育课望而生畏。学生使用成人化的体育器材和设施,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要对学校的体育器材和设施进行改进,这样才能很好地激发中小学生的体育课堂学习兴趣,体验运动的乐趣,营造轻松和谐的生活化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2.4 开发校本课程

体育新课标提倡的“所有的教学内容须为教学目标服务”,而陶行知先生则强调“课程要有系统,但也要有弹性,要在课程上争取时间的解放”,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意。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课程”仅仅是国家专业人员开发研究的任务,教师不需要参与开发。因此,在传统的教学中体育教师的任务就是只要把课上好,把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新课程实行的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并提出开发校本课程,因此很多学校都增设了校本这门课程,实行民主的课程管理,让教师参与课程的开发和管理,要求教师根据学校特色、学生特色、教师自身特色来选取教学的内容和素材,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出使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体育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自己的特长。

3 结 语

在大力开展创新教育今天,重温陶行知先生博大精深的创造教育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素质人才具有十重要的现实意义。体育创新教育是我们每位体育工作者要重视的问题,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提高需要教师创造创新教与学的模式。在我们体育教育领域,我们还有很多地方、很多方式可以挖掘,我们既要追求创新但又不能违背现实。作为肩负祖国下一代培养重任的年青体育教师,应努力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课堂教学做起,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做起,真正把创新体育落到实处。

[ 1 ] 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 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4).

[ 2 ] 毛振明.体育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 3 ] 周连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思维[ J ].浙江教育研究,2001(1).

[ 4 ] 吴晓鸣,毛河生,阎进平.体育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1999(3):16-18.

[ 5 ] 张竞.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J ].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1(3):21.

猜你喜欢

陶行知体育课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可有可无体育课?不!必须有!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体育课上的“意外”
陶行知夜归
中小学体育教师创新行为的现状与促进策略*
体育课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