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齐永明文学的形成及其主要特点

2018-07-16张知韬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沈约声律永明

张知韬

文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每一时期出现的文学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政治情况,因此考察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发展情况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本文阐述的南齐永明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永明文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很好的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以及政治变革,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以及贵族文人的精神风貌,对于当时的南北方文坛和以后的隋唐文坛都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一、永明文学产生的背景

(一)关于南齐永明文学

“南齐永明文学”这里主要是指南齐永明时期的文学。永明,是南齐武帝萧頤在位时期的年号,时间为公元483—493年。这段时期与南朝宋文帝元嘉时期(公元424—453年)和南朝梁武帝天監时期(公元502—519年)并称为南朝盛世。《南齐书》卷五十三《良政传》中对永明盛世作了生动记述:

永明之世,十许年中,百姓鸡鸣犬吠之警,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声舞节,袨服华妆,桃花绿水之间,秋月春风之下,蓋以百数。[1]

这段史料说明,永明盛世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都城文化比较繁荣,二是社会局面比较安定。由于齐武帝精勤吏治,带来生产发展,人民富庶,随之产生了文化上的种种繁荣和发展。可以说,永明时期是思想活跃、文艺昌明的时期。

永明文学就产生于这段历史时期,并使得永明时代成为南朝宫廷文化走向特殊繁荣的时期。当时,“竟陵八子”中的代表人物沈约、王融、谢脁等,在永明中首先将四声(平、上、去、入)用于诗文,同时,写作诗歌时在声律方面要避免八种毛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有四声八病之说,形成了被世人所称的“永明体”,这是永明文学的典型代表。永明体又称新诗体,是与古诗体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四声、八病之说,增加了诗歌艺术的形式美,对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有积极意义。永明文学“立骈文之鸿轨,启律诗之先路”[2],因此,也被世人认为是文学体裁演变史上的一件大事。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继春秋战国时期以后的第二次国家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以及社会变革时期。如果以东汉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曹魏魏文帝黄初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汉魏禅代开始进行计算到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则一共持续了369年的时间。而如果以公元184年黄金大起义致使东汉政权崩溃开始计算则这次国家大分裂的时间则更长。在这将近四个世纪的时间内,除了西晋的短暂的统一时期以外,整个中国大体处于一个多民族政权的并立时期,从地理上来看则主要表现为南北对峙。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政局十分混乱,战争频繁。

除了混乱这一特征以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更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变化。著名历史学家唐长孺先生在他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一书中详细并且系统的进行了阐述。他主要从魏晋时期的变化和南北朝的差异两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这里面涵盖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学术等各个方面。概括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变化就是奴隶制社会开始转变为封建社会。由于东晋南朝社会的发展轨迹更加符合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永嘉之乱以后,东晋南朝的文化发展水平显然高于十六国北朝的文化发展水平,因此中国北方的发展走向一条被唐长孺先生称为“南朝化”的道路。

在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对于魏晋时期新产生的文化现象如玄学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学风的不同表现论述的都十分系统。毫无疑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文学对于以后各时期的文学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的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特点。在这一时期,既出现了“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陶渊明,谢灵运,竟陵八友这样的文学家,也出现了如魏文帝曹丕编纂的《典论》,南齐刘勰编著的《文心雕龙》,萧梁时期钟嵘编写的《诗品》这样的著名的文学批评与评论著作,还出现了《玉台新咏》、《昭明文选》这样的历代作品集。同时,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干宝的《搜神记》这样的志人以及志怪小说以及南北朝的民歌也十分有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发展轨迹

依照文学史的分期方法,魏晋南北朝文学应该从汉末建安时期开始的,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建安年间和曹魏前期两个阶段,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王粲、刘桢都是建安七子中的成员,而且其二人的文学成就是比较高的,在钟嵘的《诗品》当中被列为上品。建安文学因为产生于东汉末年社会丧乱的背景之下,其代表人物多数是既有政治理想,又有政治抱负而且个性上务实、善于变通,加上东汉末年儒家的名教统治瓦解,建安时代文学家的创作摆脱了儒学的限制,很好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因此,文学中独特的“建安风骨”形成,产生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

第二个阶段是在曹魏中期的正始时期以后。曹魏政权进入中期以后,由于魏初制定的选举官员的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操纵选举的世家大族逐步巩固了其统治地位,同时随着玄学的兴起,当时贵族社会中的人们竞相以谈玄为时尚,因此自正始以后到西晋时期,虽然有一些文人写出了反对司马氏统治以及批判门阀政治等有内容的文学作品以外,但这一时期整体的诗风与文风以繁缛为特点,丧失了建安时期的风力,不过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相对安定,因此从正始到太康时期,文学依旧比较繁荣,并且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探索。

第三个阶段是进入东晋以后到刘宋初期。这一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是门阀政治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玄学的鼎盛时期,加之江南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因此在文学领域出现了玄言诗。与此同时,因为东晋时期的贵族大多信仰佛教和道家的神仙术,而且这些世家大族也在不同程度上具备儒学背景,因此东晋时期的玄言诗具有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特点。虽然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玄言诗多数内容空洞,不能反映社会现实,但是晋末宋初的著名文学家陶渊明逐步扭轉了这一趋势。他在日常生活中发掘出诗意,并且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体裁,田园诗进入刘宋以后逐步转变为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主要代表。山水田园诗的内容与形式对于永明文学和“永明体”的产生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就是齐、梁、陈时期。这期间,“永明体”的诞生是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永明体”的产生标志着诗体发生了重要的变革,这种诗体可以看成诗歌从古体诗向近体诗过渡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梁陈时期流行的宫体诗也是永明体向更加艳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

(四)南齐永明文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南齐(479—502)是南朝继刘宋王朝以后,由萧道成所建立的第二个王朝,从萧道成建国开始算起到灭亡只有短短的23年,是南朝四个朝代中存在时间最短的王朝。而且南齐自建国以后社会各个方面的矛盾一直都比较尖锐,只有在齐高帝和齐武帝统治期间有过短暂的稳定时期。永明文学就产生于齐武帝统治时期。虽然南齐朝存在时间很短,但是由于取代南齐的梁朝的建立者梁武帝萧衍是南齐宗室,又是以齐竟陵王萧子良为首的所谓竟陵八友这一文人集团的成员之一,同时梁朝的开国功臣中的很多成员也同样经历过南齐统治时期,而且梁朝的制度与南齐相比,虽有所损益,但是大体上是相同的。同时,继梁朝之后的陈朝,建国时间比较短暂,又是建立在侯景之乱后的废墟之上,而且此时南北朝之间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逆转,陈朝可以说是自建国开始就处于内忧外患当中,因此陈朝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都不太可能进行多少创新。所以南齐、萧梁以及陈朝可以大体看做是一个相联系的时期。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齐、梁、陈文学可以看成是一个单元,这里清楚的表明了永明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对于以后梁、陈时期的文学的影响。

从上可见,南齐永明时期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永明时期的文学上承东晋末期刘宋初期兴起的山水田园诗,同时对于齐以后梁朝和陈朝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永明文学对于北朝文学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已经具备了近体诗的一些特征,所以也成为诗歌由古体转向近体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永明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永明文学从本质上也是一种贵族文学

从整体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都具有强烈的贵族文学的特点。这一时期虽然产生了诸多的文学家,但这些文学家或者自身居于统治阶层的核心,或者与当时的统治者保持着很紧密的关系,或者本身出于士族。由于具有这样的家庭与身份上的特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数文学作品,如东晋时期的玄言诗,梁陈时期的宫体诗,辞赋以及骈文等虽然具有十分华丽和流畅的文笔,对于后代文学在体裁和形式上也有着比较长远的影响。但整体上来看具有士族化以及宫廷化的特征,与民间相隔的距离比较远。

永明文学的贵族文学特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当时的重要文人都与宫廷以及宗室诸王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南朝的统治者多数都是寒门出身,并且多以战功的形式逐步掌握了政治权力,并且最终通过禅让的形式成为了最高统治者。这种情况已经与东晋时期最典型意义的门阀政治有所区别。由于门阀士族已经经过南渡后超过百年的发展,虽然在南朝时期门阀士族已经开始衰落,并且很多具有实权的官职已经由寒人掌握,但是士族门阀的影响依然存在,无论是来自中原的王谢等大族还是江东的本地土著,政权还需要由这些人装点。因此文学也成为了当时南朝的最高统治者与这些世家大族子弟交往和联系的主要途径。同时,因为世家大族在进入南朝以后其权势已经不如之前的东晋时期,这些世家大族子弟为了巩固自己的已有地位也需要以文学、艺术等媒介去加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联系。由此在南朝时期便形成了若干以皇帝以及宗室诸王为核心的,结合中原南渡的世家大族以及江东本地土著世家大族所形成的文人集团。

这种文人集团在刘宋时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雏形。比如在《宋书》以及《南史》等史籍上就记载了很多刘宋统治者诏命并亲自主持文士宴集赋诗的记载。而如《宋书·临川王义庆传》记载:

其爱好文义,才学之士,远近必至。袁淑文冠当时,引为卫军咨议。其余吴郡陆展、东海何长瑜、鲍照等,并有词章之美,引为佐吏国臣。[3]

这就表明以宗王为核心,已经逐步开始形成文人集团。到了齐、梁时期,比较著名的文人集团主要有南齐萧子良文学集团,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以及萧纲文学集团。永明时期的主要文人,多数都是萧子良文学集团中的人物。《梁书·武帝本纪》: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等并游焉,号曰‘八友。”[4]

这就是“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时期重要的文学集团。因为这个集团是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核心的,显然集团中的人物与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有着密切关系。

其次,从这一集团的代表沈约、谢朓以及王融的出身上也能看出其贵族性。沈约出身吴兴沈氏,沈氏是六朝时期南方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三吴吴兴地区的土著大姓。谢朓为陳郡谢氏,是东晋南朝最重要家族之一。王融出身于琅琊王氏,也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家族。其余几人也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由于这一时期文学的兴盛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和宗室诸王的喜好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自江左以来,文学之士也大抵出于士族,或者出身虽不及士族但与门阀贵族有着密切联系。因此,东晋南朝时期的文学可以算作是士族的、宫廷的文学。刘宋时期本身上接魏晋,下启齐梁陈,又是南朝最为强大的时期,因此文学除了有如谢灵运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反映门阀贵族的生活以外,也出现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边塞生活的文学作品,这种作品以鲍照的最为有名。所以刘宋时期是一个过渡时期。而把这种士族的、宫廷的文学推向极致,是从南齐永明时期开始的。

(二)南齐永明文学的两个重要特征

关于齐、梁、陈时期文学的主要特征,研究文学史的学者们一般用隶事、声律与宫体三个词汇来描述。因为永明文学所开创的文风对于以后的梁朝以及陈朝的文学有着直接影响,因此永明文学的特征在诗歌上表现为“永明体”的形成,而在辞赋与散文上则表现为数典用事之风盛行。这两个特征显然都具有宫体的特征。

1.南齐永明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十分重视音韵以及声律。

根据《南史·陆厥传》的记载:

永明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音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二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5]

这就是说明“永明体”将声律学的理论引入了诗歌创作之中,并且形成了一定的规范。《宋书·谢灵运传论》: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6]

由于《宋书》的作者为沈约,其对于文学的议论可以看成是他对文学的认识。因此声律说的形成,沈约起了重要作用。据《南史·沈约传》:

(沈约)又撰《四声谱》……自谓入神之作。(梁)武帝雅不好焉。尝问周舍曰:“何為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7]

这一方面说明四声说为沈约所创,另一方面也证明时人对于文学中声律与音韵的重视。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校注》卷七注一中说:

四声之分,既已大明,用以调声,自必有术。八病苛细固不可尽拘,而齐梁以后,虽在中才,凡有制作,大率音律协和,文音清婉,辞气流靡,罕有挂碍,不可谓非推四声之功。[8]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发现,在后世学者看来,由沈约提出的文学创作中的“四声八病说”对于以后诗歌创作的巨大影响。而且这一学说自提出一开始就广泛的流行开来。并且成为评价当时诗歌作品好坏的关键。比如沈约在其《伤谢朓》诗中,可以看出他对于谢朓的评价:

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9]

这就表明沈约认为谢朓的诗歌之所以优秀,就是由于与声律与音韵相符合。而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歌评论著作《诗品》中也认为谢朓“一章之中,自有玉石”,这也是说明谢朓的诗歌很好的运用了“四声”学说,并且做到了与乐章的声韵相符合的程度。

2.南齐永明文学的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喜好隶事用典。

南齐永明时期的文学除了十分重视音韵以及声律以外,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喜好隶事用典。这是由于当时的士族为了凸显自己的文化修养,并借以反映自己的家族学术背景所必然导致的结果。也可以认为是当时的门阀、贵族喜好炫耀自己的学问所造成的。如对于“竟陵八友”之一的任昉,在《南史·任昉传》中有过如下文字:

(任昉)晚节转好作诗,用事过多,属词不得流便。自尔都下之士慕之,转为穿凿。[10]

这就表明虽然由于隶事用典会导致文学创作产生一定的限制,但是这是当时文士所十分追慕的文学风气。研究文学史的著名学者刘师培也在他的讲义《中国中古文学史》第五课《宋齐梁陈文学概略》中指出:

齐、梁文翰与东晋异,既诗什亦然。自宋代颜延之以下,侈言用事,学者浸以成俗。齐、梁之际,任昉用事,尤多慕者,转为穿凿。盖南朝之诗,始则工言景物,继者唯以数典为工。[11]

因此,数典用事成为了永明以后文学的突出特点。这种文风不仅广泛见于齐梁诗坛而且也反映在辞赋和散文的创作上。永明以后的文士在文学创作中都自觉追求隶事、对偶、声律以及辞藻的运用,导致了文学技巧的日益成熟,而且一些作品更是渐入化境。

三、永明文学对于文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总体上讲,永明文学对于后世文学发展具有双面作用。

积极作用。从积极方面来讲,由于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日益重视文学技巧的运用,因此文学逐步进入到了自觉创作时期。到了齐梁以后,中国文学进入五言诗的繁荣期,七言诗的产生期,格律诗的滥觞期,骈文的成熟期。由于作家确立了声律的理论规范,并逐步形成了典故的运用传统,丰富了文学的修辞技巧。由此产生了很多著名文学家。竟陵八友中的所有人物,对于他们的文学成就史籍都充分的进行了肯定。这些文学家留给了后世很多文学作品,也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上,后世出现了一大批文学选集和理论著作。如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以及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写的《文选》。永明体诗歌也奠定了唐代律诗的基础,并对当时北朝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具有深远的意义。

消极作用。由于声律以及隶事用典的限制,加之永明时期的文学创作局限于以宗室以及门阀士族的贵族小圈子内,所以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拘泥于形式,以及对于贵族个人知识的炫耀中,造成一些作品空洞无物,肆意雕琢。从永明时期发端的以隶事和声律为基本特征的“永明体”文学发展到梁代和陈代以后,就产生了更加骈俪化的宫体文学。虽然这些宫体文学作品也不乏佳片以及名句,对于文学研究也很有意义,但是这也是南朝进入梁陈以后君主以及贵族生活更加腐败的表现。这种文风到了隋唐以后又广受抨击。

四、结语

永明文学是南齐盛世时期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学体裁,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文学成就之一。永明文学从本质上是一种贵族文学,其基本特征一是十分重视音韵以及声律,二是喜好隶事用典。永明体诗歌并对当时北朝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奠定了唐代律诗的基础。永明文学的代表人物以及永明文学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风貌及永明文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永明文学在文学史上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南齐书》卷五十三《良政传》.

[2]钱基博《中国文学史》上册.

[3]《宋书·临川王义庆传》.

[4]《梁书·武帝本纪》.

[5]《南史·陆厥传》.

[6]《宋书·谢灵运传论》.

[7]《南史·沈约传》.

[8]范文澜《文心雕龙校注》卷七注一.

[9]沈约《伤谢朓》.

[10]《南史·任昉传》.

[1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第五课《宋齐梁陈文学概略》.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猜你喜欢

沈约声律永明
胡永明:“粮”心人的三大法宝
声律启蒙·一东(童声独唱)
钟永明
书迷沈约
沈约“怼”书
沈约“怼”书
浅谈《诗品》中的“自然声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