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内外恐惧两个维度浅析《莫蕾娜》中独特的恐怖美学

2018-07-16廖明玥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爱伦

廖明玥

摘要: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他被人称为恐怖小说大师,唯美主义者。他的作品以黑暗诡异,病态般的美感为特点,这种哥特、惊悚的作品风格在任何时代都是“举世无双”的,以其神秘和冰冷传达出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纵览爱伦·坡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用文字所铸就的恐怖美学丰碑,既有恐怖怪异的哥特式风格也充满着独特的审美要素,极好地体现了恐怖与美的结合。本文将以外在恐怖和内在恐惧两个维度作为理论框架,分析《莫蕾娜》中所体现的恐怖美学。

关键词:恐怖美学;外在恐怖;内在恐惧;爱伦·坡;莫蕾娜

爱伦坡是十九世纪著名的美国诗人、小说家以及文学评论家。他以写作为生,尝遍人世冷暖,最终以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的死亡告终。我们可以称他为“短篇小说大师”,他的一生创作了七十多篇小说,其中恐怖小说占据了很大比例。他的创作以恐怖怪异的哥特式风格为主,极好的体现了恐怖与美的结合。如今,当我们谈到“恐怖”,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美丽”。因为伴随着恐怖美学这一理念的产生,我们越来越频繁的在影视领域或者文学领域见到它。恐怖美学的盛行和震撼深深影响着后世的作家和读者们。本文将从外在恐怖和内在恐惧两个维度对文章进行分析。

一、外在恐怖赏析

死亡,在所有的忧郁论题中,可以被认为是最抑郁的论题。《莫蕾娜》中,爱伦坡笔下的死亡是悲剧美与崇高美相结合的产物。这种死亡所暗含的悲剧美,是一种绝望扭曲的美。如文中描写的妻子莫蕾娜的死亡,以及之后灵魂不死、生命轮回的绝望,在给读者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一种特别的阅读快感。这种悲剧美不仅表现于莫蕾娜的死亡,更表现于主人公心理的崩溃以及“理性的死亡”。这种命运悲剧之美和深深隐藏的人性悲剧之美正是爱伦坡独特恐怖美学的重要方面。死亡的崇高美则多体现在作者笔下对于死亡独特的思考和意义的诠释,如莫蕾娜的死亡背后所反映的作者对两性关系的思考。《莫蕾娜》中的女性角色不同于爱伦坡的另外几篇小说《椭圆形画像》和《艾蕾奥瑙拉》中的女性角色,莫蕾娜这一角色是具有反抗精神的、与男权相抗争的“新女性角色”。莫蕾娜的博学聪慧深深影响着主人公,而对主人公而言,这实则为一种女性的力量对于男性尊严和权力的挑战与冲击,另外莫蕾娜的生命轮回也是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和宣告。

此外,爱伦坡在《莫雷娜》一书中,对恐怖事物进行了细节性的描写,这些细节性的描写通过一些离奇诡异的意象很好的表现了恐怖美学中的“外在恐怖”。比如在描写主人公对妻子的恐惧时是这样写的“就像欣诺姆谷变成了火焚谷一样,最美丽的变成了最可怕的”,而火焚谷是指《圣经》中记叙的耶路撒冷西南的一个山谷,是耶利米烧孩子以人为祭而献给巴力之所,也被认为是地狱之门。这种极富“宗教性”的意象往往会给读者带来神秘且恐惧的氛围,这正是爱伦坡写作的一大高明之处。在莫蕾娜死之前,坡还对周围环境进行了描写“但是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天空的风住了。莫蕾拉召我到她床边。外面的大地上薄雾迷蒙,河水在闪闪发光,一道彩虹从天而降,降落在茂密的十月林中”,室外安寧静谧,恬静优雅,室内却笼罩着死亡气息。美丽与恐惧的对照鲜明体现,使得恐惧之处更加恐惧。

二、内在恐惧赏析

外在恐怖往往来自于对对恐怖事物的直接描写,而内在恐惧则与此不同,它正如弗洛伊德曾指出的“令人恐惧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某些其他因素—被压抑物、无意识那缺席的存在”。内在恐惧往往产生于未知,是一种潜意识的信息。

《莫蕾娜》中丈夫对妻子莫蕾娜的恐惧几乎贯彻始终,而这种恐惧源于丈夫对妻子的神秘未知,它表现在妻子所研究的神秘禁书,表现在妻子歌吟一般的低诉,甚至表现在妻子对丈夫理性的“扼杀”。莫蕾娜对希特的泛神论,毕达哥拉斯修正的灵魂轮回学说,尤其是谢林的统一哲学等被称为“死亡哲学”的神秘主义作品的研究无疑使文字更添神秘色彩。神秘的女人对神秘的作品的沉溺,这极端两者的结合,使读者的内在恐惧油然而生。其后,妻子歌吟般的低诉在丈夫心中,也由欣赏转为恐惧害怕以致最后无法忍受,心理崩溃。但是文中并未对莫蕾娜所低吟的内容进行描写,而是描写了丈夫对妻子的恐惧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我的灵魂被一片阴影笼罩——听见那神秘的声调我便脸色苍白,内心战栗”。极具画面感的描写既反应了主人公对妻子莫蕾娜的内在恐惧,也自然而然的使读者感到了恐惧,仿佛置身于主人公的位置,切身感受到他的心理煎熬。爱伦坡在文中对日渐消瘦的莫蕾娜的描写:“终于日渐憔悴。她脸上常常泛起久久不散的红晕,额上突出的青筋也越来越明显”,并无任何的诡异之处,却让丈夫“感到难受,头晕目眩,就像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窥视那阴森恐怖的无底深渊”,这是因为妻子与生俱来的神秘让丈夫产生了无形的心理压力,因为这种心理压力主人公进而产生了对“未知”的内在恐惧与惊惧。文中还写道“你的余生将会是痛苦的,这种痛苦会像柏树的生命一样持久。幸福不像帕埃斯图姆的玫瑰那样一年开两次,你的幸福也不会有第二次了。由于你无视长春花和藤蔓,你将像去麦加朝圣身着戒衣一样,背负着大地的尸衣。”柏树长存,却是痛苦长存;玫瑰短暂,预示生命的短暂。“柏树”、“玫瑰”、“长春花”以及“藤蔓”等意象本应是充满生机象征美丽和希望的,在此情此景下,却让人想到的是死亡与恐惧。这种借由美丽的事物来体现恐怖的写作也是爱伦坡的一大高明之处。

《莫雷娜》一文的内在恐惧更体现在文章的情节设置上,“我”与“我”的朋友莫蕾娜相遇相爱,然后“我”明白这并不是爱慕之情。随着时间消逝,“我”对妻子的感情由非同寻常的热情变为深深的恐惧,最后甚至每日祈祷着她的死亡。终于,她还是去世了并且生下了一个孩子。但是。这个临死前生下孩子,在她的母亲断气时才开始有了呼吸。“我”深爱着这个孩子,然而当“我”发现她与她死去的母亲越发相像时,害怕和惊悚油然而生,日渐加强。在女儿的洗礼仪式上,“我”为女儿的名字迟疑着,最后却不知为何叫出了尘封已久的那个名字—莫蕾娜。后来,女儿死于年华。“我”将她推进墓穴时,却发现妻子的墓穴空空如也。写作时,爱伦坡习惯用第一人称来讲述故事,因此在他大部分的作品中,“我”都作为一个主要人物或者次要人物置身其中,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产生错觉,感受情绪,体验恐惧。“重生”是爱伦坡创作的核心主题,也是达到其“效果说”理论的重要因素。前文情节都是平淡叙述,充满了怪诞的美丽,不似其它的作品全文处处都充满着恐怖的气氛。而文末莫蕾娜的灵魂重生却突然让人不寒而栗,感受到深深的恐惧。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丈夫“我”因为对妻子的极度恐惧,而每天都在祈求她的死亡。新婚夫妇本应情投意合,相亲相爱,原本期待的应是美好生活,但是丈夫却每天期待着妻子的死亡。这种精神反常的折磨让读者看了会感觉毛骨悚然,感受到情节的荒诞。这也映照那种了绝望、孤独、恐惧等异化的社会心理状态。爱伦坡并没有在文中强加入对主人公的分析与说教,而是将思索的空间留给了读者,使读者内心自己营造恐惧之感。

三、总结

爱伦坡在《莫蕾娜》中更注重的是对人物内心恐怖情绪的刻画,即对内在恐惧的表现。在爱伦坡的笔下,人类的恐惧并非全然来自于对死亡的恐惧,更有对神秘未知的探索,对命运的无奈和思索,对人性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对无法摆脱看不到的束缚时的绝望。本文尝试以“外在恐怖”和“内在恐惧”两个维度作为切入点,解读爱伦坡的恐怖小说《莫蕾娜》中的独特恐怖美学,为进一步了解爱伦坡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杨洋.爱伦·坡恐怖美学主义对哥特作品的突破性影响[J].名作欣赏,2011(15).

[2]许梦杰.爱伦坡小说中死亡美学刍议[J].作家杂志,2009(5).

[3]刘哲慧,孟江南,李响.浅析爱伦·坡笔下的《黑猫》[J].考试周刊,2014(96).

[4]焦沈军.爱伦·坡短篇文学中的“他者”女性[D].苏州大学,2010.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猜你喜欢

爱伦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Unity of Effect in Scene Settings in The Black Cat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
试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之美”
乌鸦
嫁给美国穷人
On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an Interpr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