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埃德加·爱伦·坡诗歌中的“死亡之美”

2015-05-30王红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梦境

王红阳

摘 要:埃德加·爱伦·坡作为一个文学怪才,他的生平遭受过许多挫折,但正是这些挫折赋予了他卓越的文学天赋。他的一系列短篇小说与诗歌中展现出“死亡之美”,他独特的文学理论与写作风格备受后来无数作家与文学家的青睐。在他的作品中,死亡气息散发到了每一个角落,但不止停留在死亡的表面意义上,而是将死亡转化为美。本文将结合爱伦·坡的人生经历来对其诗歌作品中所展现的死亡之美予以阐述。

关键词:埃德加·爱伦·坡 诗歌 “死亡之美”埃德加·爱伦·坡是美国最传奇的作家之一,他独特的创作理论和激动人心的诗歌对之后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爱伦·坡的大多数诗歌作品中,都充斥着疯狂和死亡的气氛。他认为作品中所展现的死亡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应是神圣非凡的、超现实的纯洁,将死亡与美相结合才是美最好的表现形式。因此,在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中,死亡成为了一种审美形式,他把恐怖、残忍甚至死亡的丑陋都化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美。

一、爱伦·坡的生平经历

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中对死亡主题的喜爱与他的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埃德加·爱伦·坡于19世纪初出生在美国波士顿市的一个普通的流浪艺人家庭。当爱伦·坡刚满一岁时,他的爸爸离家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来。当爱伦·坡三岁时,他的母亲又突然离世,从此,他被一位商人收养。爱伦·坡童年的惨痛经历、与养父之间的恶劣关系以及当时社会对艺人的偏见都对他的心理造成了沉重的打击,让爱伦·坡羞耻于自己的过去,同时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

在爱伦·坡早期人生中,亲人们接连离世使他的成长环境充满着浓郁的悲伤氛围,给他的心理造成了“难以用人类语言形容的恐惧”。从他的妻子弗吉尼亚由于肺炎在1845年冬天离世时开始,爱伦·坡一直萎靡不振,身体健康状况也在持续恶化,最后因深度酒精中毒于1849年10月7日辞世,享年40岁。

爱伦·坡的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当爱伦·坡尚未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时,他的心中尚有一丝希望存在,即使爱伦·坡有过痛苦的童年经历,但仍抱着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这期间,爱伦·坡创作了一些唯美的情感类诗歌,而爱伦·坡的文学事业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成功,让爱伦·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沮丧。爱伦·坡对“死亡之美”的最初体验是在他的养母去世之后,这段时期爱伦·坡创作了大量死亡题材的诗歌,但这并不是爱伦·坡诗歌创作的巅峰。后来爱伦·坡妻子的离世给其心理造成了强烈的震撼,让爱伦·坡对“死亡之美”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和更深入的思考。在爱伦·坡后期的诗歌作品中,“死亡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诗歌创作的巅峰。爱伦·坡一生都为在美国文学界立足而打拼,但现实却给予了无情的嘲笑与打击,这种令人绝望的环境塑造了爱伦·坡“死亡之美”的文学审美观。

二、爱伦·坡诗歌作品中“死亡之美”的意象表达

(一)动物类意象的表达

在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带有浓郁死亡气息的动物类意象表达,比如《天蛾》中散发着死神气质的怪物天蛾、《征服者爬虫》中令人胆寒的蠕虫、《乌鸦》中那个“永不再回头”的乌鸦。这些动物类意象的塑造给爱伦·坡的诗歌作品赋予了感性的精神象征,爱伦·坡直面死亡的精神在这些让人脊背发凉的动物意象表达中有着直观的呈现。在诗歌代表作《乌鸦》中,爱伦·坡以乌鸦为意象表达出了他的理性思维已经彻底沦陷的精神状态,将对乌鸦的诗意描述赋予了死亡的忧郁与浪漫之美,使读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体验与心理冲击,将死亡的意义上升到了庄严与神圣的层次。

(二)自然意象的表达

爱伦·坡在许多诗歌作品中都表现出了对湖水、海水等自然意象的表达。比如在早期诗歌作品《致湖》中,诗人通过对“有毒涟漪”的描述表达出对生活的恐惧和痛苦、对生命的迷恋以及对死亡的思考。在其他诗歌中,他也对湖水进行了更为细致入微的描写,从对湖水的描述中体现出了其死亡体验的不断积累,进而感受到足以毁灭一切的死亡力量。

多年的港口生活以及两次横渡大西洋的航海体验,使得爱伦·坡在诗歌创作中也对深沉广阔的大海描写青睐有加,实现了亲身体验与自我情感的完美结合。大海的荒芜与孤寂在爱伦·坡的很多诗歌作品中被描述,让人们置身于大海的浩瀚背景中,感受到人类生命在无常世界中的孤独与无助。

(三)梦境与光线意象的表达

爱伦·坡在其短暂的四十年生命时光里,经受了世间的惨痛折磨,他的人生中一直伴随着无尽的虚无感与孤独感,这种生不如死的感受让他在诗歌创作中逃避了现实世界的悲苦,通过对虚幻梦境的描写让他的心灵在杜撰的“桃花源”里苟延残喘。爱伦·坡的诗歌中对梦境的描写表达出了对永恒梦境的向往。在诗歌中,爱伦·坡用模糊现实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永恒美丽梦境的向往,以此来代替在现实中遭受的磨难,比如“若我的青春化作长梦/愿我灵魂沉睡到黑暗尽头/直到晨光初醒”。

同时,爱伦·坡对于光线意象的表达也颇为擅长,对光线意象的表达方式也有着独特的理解。如早期诗作《诗节》中对月光的描写就独具内涵,在诗句“或是符号/或是象征/从天外而来/由上帝赐予孤独的众生”中,爱伦·坡认为月光可以穿透人们的灵魂。在爱伦·坡的诗歌中,光线意象与梦境意象完美融合,为仰望的灵魂照亮前行的方向。

三、爱伦·坡诗歌中“死亡之美”的神圣与唯美

爱伦·坡用死亡表达的欲望超越生命,正如美学家Dufrenne提到的,“死亡能够达到一种新生与超现实的境界”,那是灵魂中更为高贵的东西,“灵魂因接近自由的精神而不朽”。爱伦·坡认为,死亡并不只是一种自然的因果,不能代表时间的终止与生命的终结。死亡具有超越形而上学的意义。而事实上,爱伦·坡也证明了他的观点,他用关于死亡的描写体现出了对于美的追求,“我不能爱/除非死神把它的灵魂与美丽合二为一”。当爱伦·坡把死亡与美融合在一起时,美就为死亡铺垫出了一种特殊的情调,实现了对死亡带来的痛苦的超脱,给读者产生了强烈而又不失纯净的情感触动,在死亡的悲郁基调之中升华了灵魂。从爱伦·坡的诗歌之中可以了解到爱伦·坡的整个思想体系构成,那就是爱伦·坡对于永恒生命的迷恋正如对死亡的迷恋一样,爱伦·坡在举步维艰的人生中只有借助诗歌的力量才能窥探人世的虚无与美丽。爱伦·坡通过死亡的观察摆脱了现实生活的痛苦与不如意,在死亡与美的结合中重获新生。“只要月亮发光/我就能/梦见我美丽的安娜贝尔·丽/就算繁星不再闪耀/她明亮的眼睛/也依然和我在一起”,正如爱伦·坡在《安娜贝尔·丽》中所描写的那样,爱伦·坡在人生中最困顿的时期,对死亡的描写也依然那么安详,那么神圣,那么自我。

四、结语

爱伦·坡作为将“死亡”作为创作理念的作家,受到了当时文学界的不解与排斥,但他依然不懈努力以追求“死亡之美”来实现自己的梦想。爱伦·坡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充分地表达了死亡的浪漫、忧郁与神圣,这也恰恰说明了他向死而生的崇高精神。一位优秀的作家从来不会因时光的流逝而被人们遗忘,只会在岁月的飘零中被人们常常记起。爱伦·坡的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超越生命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与憧憬,这是他为后人留下的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朱振武.爱伦·坡的效果美学论略[J].外国文学评论,2011(5).

[2] 朱振武,王二磊.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与现代主义[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11(5).

[3] 朱振武,王子红.爱伦·坡哥特小说源流及其审美契合[J].上海大学学报,2011(5).

[4] 任翔.爱伦·坡的诗歌:书写与死亡的生命沉思[M].外国文学研究,2012(2).

[5] 曹曼.爱伦·坡死亡主题的内涵读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2).

猜你喜欢

埃德加爱伦梦境
It Couldn’t Be Done/by Edgar Albert Guest这是不可能的
梦境改造师
梦境改造师
爱伦·坡:《阿芒提拉多的酒桶》
埃德加·德加 作品7
埃德加·德加 作品3
埃德加·德加 作品4
悬疑与死亡:爱伦·坡哥特小说《黑猫》恐怖意象渲染
梦境
埃德加·爱伦·坡的《阿芒提拉多的酒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