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写作技巧对比研究

2018-07-16周晶

北方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乔伊斯对比研究

周晶

摘要: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同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二者的短篇小说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最突出的有三点:淡化情节,多使用象征手法;关注内心世界,使用独特的意识写作技巧;使用精神顿悟的技法。造成这些相似点的原因除了同一时代背景的影响,还有二者人生的经历的相似之處。但是两人性别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写作技巧在细节上有很大的差异,导致两人的作品风格迥异。《伊芙琳》和《园会》分别是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代表,以这两篇故事为例进行两位作家写作技巧的对比,可以探知二者不同的创作理念和美学观点,加深对现代主义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乔伊斯;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写作技巧;对比研究

詹姆斯·乔伊斯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二者都摒弃传统的短篇小说创作手法,使创作体现出极强的现代主义文学特性。在写作技巧方面,二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乔伊斯1882年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早年在都柏林大学深造,后辗转于法国、意大利等地,过着“流亡”般的生活。他一生作品不多,且仅有一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Dubliners,1914)。这部小说集由发表于1903年到1914年期间的十五个短篇小说组成,在主题、内容、写作技巧上极具自身的完整性,可以说集中展现了乔伊斯的创作意图和美学观点。其中,《伊芙琳》是整部短篇集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在数量上多于乔伊斯,且创作早期与后期的差别较大,其中,《园会》是最能够代表曼斯菲尔德风格的典型作品。

本文以《伊芙琳》和《园会》为主,辅以其他文本举例来对比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写作技巧,使对比得到具体文本的支撑,避免过于空泛。虽不能涵盖所有作品的特点,但是作为代表还是可以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通过对比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写作技巧的异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作品、加深对现代主义的理解,还可以一窥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不同的美学观点。

一、淡化情节,依靠象征来暗示

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均有淡化情节的倾向,这是现代主义作家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家写作技法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现实主义作家不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用情节来吸引人,而是取消故事曲折的情节,着重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用大量象征和暗示取代传统的叙事。乔伊斯的《都柏林人》虽然不是一部意识流作品,但是也很难把它严格归为现实主义作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淡化情节倾向。通观全书的十五篇故事,很难找出一篇有完整的、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如果按照“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来分析这些故事,恐怕是要失败的。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也是如此,小说中的故事往往很简单,三言两语就能够说清楚,而小说中大量的描写都具有象征性,突出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

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淡化情节技巧主要有这样几个共同特点:开头突兀、结尾具有开放性、小说具有诗意的气氛(郭海霞 2010)。与传统的小说开头即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不同,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似乎是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的,读者总是突然地进入故事中的某个场景。这种手法在两位作家的艺术处理下并不突兀,能使读者立刻进入故事的气氛中去。比如《伊芙琳》和《园会》的开头:

“她坐在窗前,凝视着夜幕笼罩住街道。她的头倚着窗帘,鼻孔里有一股沾满灰尘的印花布窗帘的气味。她显得非常疲倦。”

(《伊芙琳》)

“天气到底是惠风和畅了。就算天气能够被“预定”,但他们再也不会遇到比这更好的天气了。……早餐还没结束,就有工人来搭帐篷了。”

(《园会》)

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都使读者没有任何提示地马上进入到某个场景,读者可能会在读第一个句子的时候感到突兀,但是继续读下去就会立刻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场景以及发生在什么样的事件中。这样的叙述使读者很快进入到故事中去,再加上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都善用视角的转换,在二者的小说中读者可以很真实地体验到故事中的人物的感受。

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不仅在开头处有别于传统的写作手法,结尾的处理也别具特色,二者在结尾处主要的共同点是开放式结尾。比如《伊芙琳》和《园会》的结尾:

“他冲过栅栏,喊叫她跟上。有人喊他往前走,他却仍在喊他。她迫不得已地向他抬起苍白的面孔,像是一只孤独无助的动物。她双眼望着他,没有显示出爱意,也没有显示出惜别之情,仿佛是路人似的。”

(《伊芙琳》)

“‘不是的,劳拉啜泣道,‘只是太奇妙了。劳里——她欲言又止,看之她的哥哥。‘生活,她断断续续地说,‘难道生活——生活是什么,她无法辨别。不管怎样,她哥哥却深知其义。

‘难道不就是这样吗,亲爱的。劳里回答。”

(《园会》)

在这两篇短篇小说的结尾,事件并没有停止,人物的生活仍在继续,然而作者却没有交代它们的生活如何继续。小说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穷的想象空间。

“突兀”的开头和开放式的结尾使小说在故事的开始和结尾处减去了很多传统小说中必要的交代,因此在情节上的笔墨就简单了很多,也就是说淡化了情节。在故事的发展中,情节的淡化主要依靠大量的象征,作者用气氛的渲染和情绪的抒发来代替曲折的故事发展。乔伊斯的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斯蒂芬直接表达过其美学思想:“艺术家所表现的美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情感,不可能是动感的,也不可能纯粹是肉体刺激。它唤醒,或是应该唤醒,或者诱发,或是应该诱发,一种审美静态,一种理想的怜悯或理想的恐惧,这种静态,被我们所称之为美之韵律的事物唤起,延展,最后消解。” (1)这一对艺术对形式美的解说可以说也代表了乔伊斯的美学观点。由情节的起伏所引起的读着情感上的波动是一种动感的刺激,这是与乔伊斯的静态美学观相悖的。而淡化情节,由象征等手法营造气氛,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人物瞬息万变的内心世界中,才能使读者沉浸在小说创造的世界中,用人物的眼睛来感受,从而获得一种静态美。

二、关注内心世界,使用独特的意识写作技巧

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一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小说用独特的意识写作技巧展现人类意识中最细腻和隐秘的变化。乔伊斯后期的意识流小说可以说是文学中对意识最全面和深入的探索。在这部小说集中,乔伊斯把现实主义手法和意识写作技巧相結合,进行了对后期影响巨大的写作实践。曼斯菲尔德也将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为自己写作的主要侧重点。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在其作品中都运用了内心独白、自由联想等手法,在意识层次上,两人都对人类的潜意识——梦境和幻觉进行过描写。

内心独白是现代主义作家最常使用的意识流手法之一。内心独白是指小说中的人物直接地在假定没有听众的情况下展示的心理活动。“根据作者退出小说的程度”(袁可嘉 2002:250)内心独白一般被分为直接内心独白和间接内心独白。直接内心独白,“就是小说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口吻直接表达思想和心理活动,读者看到的是最原初的、不加整理、没有修饰和控制的意识活动”(吴晓东 2003:93)。而在间接独白中,“你读到的基本上虽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但作者不时出来指点和解释,造成内心独白和传统叙述法相混杂的格局”(袁可嘉 2002:251)。内心独白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在小说中均有过使用,尤其是曼斯菲尔德,她曾在多篇小说中大量使用内心独白的手法。

曼斯菲尔德在其他的短篇小说中还尝试通篇使用内心独白,如《金丝雀》,其中还有大段的直接内心独白。与曼斯菲尔德相比,乔伊斯在短片小说中用到内心独白的地方虽不少,但都不是很长。乔伊斯使用直接内心独白的最著名的例子是《尤利西斯》最后一章,通篇都是莫莉内心的声音。在这一章中,人物的内心在没有听众的情况下彻底敞开。与《尤利西斯》不同,乔伊斯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中》中并没有大篇幅地使用内心独白的手法,且使用的几处内心独白中又多为间接内心独白。在《伊芙琳》中,虽然通篇基本上都是伊芙琳的内心活动,但是叙述视角为第三人称,诸如“她想”、“她记得”这种叙述者的解释成分很大,并没有出现大段的完全敞开式的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也成短句散落在故事中,如:“她默然惊恐地站了起来。逃!她必须逃走!弗兰克会救她。他会给她新的生活,也许还会给她爱情。”在这几句话中,只有“逃!”可以说完全是伊芙琳本人的内心活动,其他几句都是叙述者的描述,但是这种描述间接地呈现出的是伊芙琳的意识。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的内心独白多为这种短句,这与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是有很大不同的。

三、使用精神顿悟的技法

乔伊斯在短篇小说中所采用的最为突出的技法即为“精神顿悟”(epiphany),国内也有人将其译作“昭显”、“显性”等十几种译法。李维屏在《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中这样阐述:“几乎在每一篇小说的结尾处,主人公不禁豁然开朗,顿时看清了自己的困境,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这一人物觉醒的关键时刻被乔伊斯成为‘精神顿悟,即一种猝然的心灵神会。”(李维屏 2000:90)吕国庆在其《乔伊斯小说研究》中坚持将这个词译为“显形”,他认为“乔伊斯借助显形概念所要表达的就是在什么样的知觉关系中,知觉主体才能达到物的内质,而事物内质出现的所在就是显形。”(吕国庆 2013:18)这两人的解释差别很大,但是不管是李维屏还是吕国庆,都承认“epiphany”是突然的精神显现。而这种突然的精神显现在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也经常出现,她称之为“闪现”(glimspse)。曼斯菲尔德善于抓住人物瞬间的内心活动,笔法十分细腻娴熟。她经常“表现人物经历的危机时刻和瞬间的顿悟,在这方面与乔伊斯的‘精神顿悟、伍尔夫的‘存在的瞬间异曲同工”(李维屏 2011:223)。在《园会》中,劳拉见到死者的一瞬间就产生了这种顿悟。如劳拉在看到死者时的那段内心独白。劳拉从死者的家离开之后,与来接她的哥哥劳里对话时啜泣起来。但是劳拉真正悟到了什么?是什么使她啜泣起来?作者并没有说。劳拉的瞬间顿悟并不是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它是十分微妙的体验,正因如此,曼斯菲尔德用这样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与主人公一起体验,而不是用直白的语言来解释,更体现了曼斯菲尔德技巧的高超。乔伊斯的“精神顿悟”与曼斯菲尔德的“闪现”都出现在小说的结尾,其出现即是小说的高潮,结尾往往紧随其后,“突兀”地结束。但是二者也是有区别的。在《伊芙琳》的结尾,伊芙琳的表现似乎让读者大吃一惊,因为这突如其来的拒绝与小说前半部分的铺垫似乎大相径庭。因此才能称之为“突然的精神显现”,而唯有这突如其来的举动,才能昭显伊芙琳知觉的本质。在这个故事的结尾,并不是伊芙琳“顿悟”出了什么人生哲理,而是读者突然看清了她麻痹不堪,无法作出改变的本质。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在这点上最突出的不同就是:曼斯菲尔德的“glimpse”一般都是主人公自己的感悟,而乔伊斯的“epiphany”则不限于主人公,有时像《泥土》中那样,结尾的顿悟是由主人公玛丽亚照顾过的孩子发出的,有时甚至像《伊芙琳》里这样,“顿悟”的主体是读者。

四、结论

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两人的出身背景多有相似之处。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都曾度过富裕而幸福的童年,都曾离开出生的故乡到外地漂泊,因此二者的作品中多有描写故乡的生活,如乔伊斯的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故事都是以都柏林为背景,描写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而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就是一系列新西兰故事。这是题材方面的共同点,通过前文的对比,可以看到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在小说写作技法上也有许多共同点。两人均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带有不同程度的印象主义的特点。二者作品最突出的相似之处有三:淡化情节、注重意识描写、使用精神顿悟的技法。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都主张淡化小说的情节,代之以气氛的渲染和使用象征手法,他们的小说在开头处往往是读者突然地进入到故事的某个场景中,而结尾也往往是开放式的结尾。二者都十分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作品中,故事情节是次要的,人物的心理成了核心。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在小说创作的过程中进行了许多的语言实验,采用了多种意识描写技法,其中在他们的短篇小说中最突出的是内心独白。曼斯菲尔德经常使用大段的内心独白,甚至有的小说全篇都是主人公的内心独白。而乔伊斯在短篇小说中的内心独白往往不长,以一个或几个句子的形式呈现。乔伊斯对小说技巧对创新最特别的要数精神顿悟的技法,而曼斯菲尔德的“闪现”与之异曲同工。两人都试图抓住人物灵感突然闪现的瞬间,这种技法能够使故事的结尾突如其来地收尾又恰到好处地升华,留给读者无限的回味。精神顿悟的使用展现了乔伊斯和曼斯菲尔德两位作家高超的写作技巧与深刻的生活体悟。

但就写作手法的使用细节之处,两人又是不同的,这使得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曼斯菲尔德的作品带有女性作家所特有的轻盈和细腻。在她的作品中,意境是十分优美的。曼斯菲尔德特别注重制造气氛,作品中经常出现鲜花、时装、食物等美好的意象,营造出悠闲的气氛和优雅的格调。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格外关注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感受,笔下诞生了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对于这些人物,曼斯菲尔德对她们充满了怜悯与关怀。而乔伊斯则与曼斯菲尔德相反,其作品冰冷阴暗,满是挖苦与讽刺。乔伊斯经常使用生活中不那么具有美感、甚至是肮脏的东西作为意象,如泥土等。他在1906年给编辑格兰特·理查兹先生写的信中说:“如果,灰坑、枯草、垃圾的气味萦绕着我的小说,那并不是我的过错。”其中的人物或是麻痹不堪,或者即使感到痛苦却无力改变自己的生活,而乔伊斯对于这些人物持冷眼旁观的态度,读来让人感到灰暗冰冷。但是无论怎样,乔伊斯与曼斯菲尔德都是现代主义时期的先锋作家,他们的实验创新开启了文学的新时期,他们的作品以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技巧展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关怀和精神风貌。

注释:

①詹姆斯·乔伊斯.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Z]. 徐晓雯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4: 206.

参考文献:

[1]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J].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2]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花园酒会[Z].张琨,苏秋鸣,江婷婷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3]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小说艺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李维屏.英国短篇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吕国庆.乔伊斯小说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6]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徐晗.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现代主义特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8]袁可嘉.歐美现代派文学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Z].王逢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

猜你喜欢

曼斯菲尔德乔伊斯对比研究
论维柯对乔伊斯小说诗学的影响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不给善良增加负担
国外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研究述评
乔伊斯·卡洛尔·奥茨作品综述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短篇小说研究的创新之作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研究》评介
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系列小说中的自恋人物
乔伊斯《小云朵》中的叙述聚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