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忠恕思想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8-07-14姚鸽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儒家教学

摘 要:儒家忠恕思想是其仁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忠”与“恕”可谓是“因忠而恕”,也可谓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学的微言大义能够在现代教育中给人们以新的启迪和思考,更好地引导人们达到“仁”的境界。在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做到“忠”,忠于自己,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进而实践“恕”的思想,推己及人,有强烈的同理心,实现教学活动中相互理解以及个人间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儒家;忠恕思想;教学

一、儒家忠恕思想概念阐述

《论语》被认为是儒家忠恕思想的主要依据。在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中,忠恕思想是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孔子学说中对个人行为道德进行规范和实践的主要内容。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然而在众多的文献资料中,对儒家忠恕思想的理解众说纷纭。无论对忠恕是何种解释,它都体现了儒家对人对己修养的关注,迫切希望通过儒家观念使人达到趋于完善的精神修养。

忠恕作为统一概念来讲,可以理解为有了思想上的“忠”,才有行动上的“恕”。两者是因果关系,因为做到了“忠”,才能更好地做到“恕”。“忠”和“恕”分开作为两个概念来讲,杨伯峻认为“忠”和“恕”不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忠恕思想可以说是对自我的要求和约束,而不是对他人的约束和控制。

忠恕概念无论如何界定,其要体现的中心内容是儒家思想的“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用忠恕解释“仁”,“仁”包含了人世间的一切美德,这也正是教育的任务和目的所在。教师不仅要具备这些美德,更要教授这些美德。儒家的教学内容以“仁”为核心,重视道德教化。儒家的教学思想中把“仁”的思想与爱人、孝悌、中庸、忠恕等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体系。

二、教学之“忠”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非常有价值。《论语》一书微言大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思想都是对教育者与受教者的启发引导。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均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行为。

《论语》开篇就说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生最幸福的三件事之一就是学习,然后按时温习、实践。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素养,在学习中寻找幸福与精神寄托,忠于自己的内心。学生作为被教育者,更应该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首要任务。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种内容教育学生:历代文献,社会生活的实践,对待别人的忠心,与人交际的信实。对于教育者来说,传授知识是基本职责所在。在教学中要做到“忠”,忠于职守,忠于自我的内心。“吾日三省吾身”之一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即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对上而言,是否达到了岗位所提出的要求;对中而言,即自我而言,是否时刻提醒自己学习并完善自我;对下而言,即学生而言,是否竭力传道授业解惑。

“忠”即“忠心”,与内心息息相关,多用于对个人道德的约束,尽己之心为人。“忠,敬也,尽心曰忠。”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崇孔子的“德”,实践“忠”,对所拥有之物时刻怀有感恩之心并加以珍惜。对于教育者而言,要忠于自我的内心,力求努力获得并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把所见所闻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教育者做到了这些,可谓做到了“忠”的一部分。在课堂上,教育学生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其做人的道理和自我学习的本领。教师要备好课,讲好课,带给学生的务必是尽力谋划准备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教会学生要忠于自我,每一堂课认真听讲,跟着教师的思路学习研究,以点带面,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无愧于自己的内心。

“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仁学思想内容的体现。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学习并践行着孔子的仁学思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仁是什么呢?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能够就眼下的事实选择例子一步步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教学活动中,对于所教授的内容要经常温习、反思,尽力发现新体会,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教师。学生要经常温习旧知识,多思考、发掘新的道理,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三、教学之“恕”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作为一个概念来讲,其关系可以解释为“因忠而恕”,做到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然后才会自然而然地做到“恕”。“恕”是“如心”,与内心息息相关。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忠”和“恕”分别代表了“尽己”和“推己”。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恕”是道德规范的要求标准。通过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推及自身以外的万事万物。“恕”在教学中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两层关系上: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情,自己是否已经做到并做得很好了;学生希望教师所要达到的目标,自己是否有意愿去学习并珍惜。“恕”是仁德的基础,以善意为出发点,不加害于他人,对于自身严于律己,所言所行完备、成熟、正确、可行,方可施于他人。《论语》中有不少关于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论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别人不了解我,我不急,我急的是自己不了解别人。“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君子只惭愧自己没有能力,不怨恨别人不知道自己。要努力提升自身修养,这样才会对他人有所要求,向“善”靠攏。

教师要做到将心比己、推己及人,即心中有他人,爱学生,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体会他人之心,这样才能处理好师生关系。教学中虽风格不同,但都可以通过“恕”的思想找到合适的方式,达到课堂上与学生融为一体的境界。

做到仁爱,首先要做到“恕”,宽厚待人,推己及人,学会换位思考。这不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途径,更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纽带。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尽己”“推人”可以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观念。

教学者和管理者不仅要从内心出发思考、解决问题,还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言所行首先自己是否喜欢,需要强大的责任心与同理心,不可敷衍了事。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不因为人家一句话说得好便提拔他,不因为是坏人而鄙弃他的好话。教师不能因为与一些学生亲近而特殊对待,也不能因为学生调皮或所做的厌恶之事而鄙弃他。当代大学生的个体意识较强,注重自我感受,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忽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恕”的教育,提升自我人格境界,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基础。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只提到了恕。杨伯峻解释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道德,未必每个人都具备。“恕”只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谁都可以这样做。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做好“忠”才能做好“恕”。“忠”是主体的自我要求,指诚恳、积极地对待他人,以自身道德的完善为目的。“恕”是主体对待客体的原则,自己不想要的事物不要施加给别人。

四、总结

孔子的“忠”,要求我们时刻提升能力素养。“温故而知新”,学习学科的前沿知识,才可以更好地达到“恕”的境界。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仅可以与受教育者和谐相处,还能教会学生实践“恕”的思想。学生的思想境界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体验,因此通过儒家思想启发、感染、调整学生的思想极其重要。儒家的忠恕思想不仅是对个人内在素养的引导,还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外在交往,而这两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只有达到内在与外在的共同提升,才能深刻领悟儒家思想,实践于现实生活。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学说、理论、思想境界影响了中国人的人格气质,进而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气质。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中,教书育人者应该反思自我的内外修养和精神导向;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指导学生寻找淡忘和遗失的精神力量,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端正价值观念,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安晋军.儒家忠恕意涵的多维阐释[J].怀化学院学报,2010, 29(12).

[4]李景林.忠恕之道不可作积极表述论[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5]惠吉兴.“忠恕”之道与孔子思想体系刍议[J].齐鲁学刊,1989(6).

[6]冯浩菲.关于孔子忠恕思想的界说问题[J].孔子研究,2003(4).

[7]王志彦.“忠恕”之道与教育伦理的基本前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4).

作者简介:姚鸽(1987— ),女,讲师。

猜你喜欢

儒家教学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民主抑或王道:儒家与现代秩序的追问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